肺結核是呼吸道傳染病,其傳播途徑主要有三種:一是經空氣飛沫傳播;二是經消化道傳播;三是經母嬰垂直傳播。健康人群透過吸入含有結核分枝杆菌的氣溶膠而感染肺結核,也可以透過飲用被含菌牛奶等汙染過的水或進食未煮熟的含菌食物引起感染。
如果患者患有肺結核的同時合併胃腸功能紊亂、便秘等現象時,則可以適當進食具有潤腸通便作用的水果。此外,由於肺結核屬於消耗性疾病,在患病期間需要補充多種營養物質,因此在選擇水果方面沒有特殊禁忌,一般各種新鮮水果均可適量食用。
肺結核患者出現嚴重的發燒症狀,通常提示病情較重。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臨床主要表現為咳嗽、咳痰2周以上,以及午後低燒、乏力、盜汗等。
如果患者患有肺結核且沒有出現咳痰症狀時,可能是由於病情較輕、病灶侷限所導致。建議及時就診明確診斷,並遵醫囑進行抗結核治療以及對症處理。
大部分肺結核經過積極、有效的治療可以完全治癒,不會遺留任何後遺症。但少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纖維增殖性病灶、支氣管擴張等影像學表現,一般不需要處理,如果合併了其他病變,則需要進行相應的治療。
是否患有肺結核可透過接觸史、症狀體徵以及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進行綜合判斷。如果確診為肺結核,則需要及時治療,並注意日常護理。
肺結核患者出現喘氣可能是由於活動性肺結核、肺部發炎、肋膜炎等因素導致的呼吸困難所致。建議及時前往醫院就診,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規範治療。
大部分肺結核患者會有咳嗽、咳痰症狀,但部分輕症或病變不典型的患者可能沒有明顯的咳嗽、咳痰症狀。因此不能根據是否有咳痰判斷是否患有肺結核,需要結合其他臨床表現,並進行相關檢查明確診斷。
如果在孕期發現有肺結核的情況,在治療上主要是遵醫囑給予抗結核藥物進行治療。但是在用藥時需要嚴格掌握好適應症,並且要瞭解其不良反應以及禁忌人群等。
肺結核的潛伏期時間長短不一,短則數週,長則6-8個月。對於初次感染肺結核菌者,可能沒有任何症狀,但體內已經有結核桿菌繁殖,並可經過血液播散至全身多個臟器。
預防肺結核傳染病需要從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以及保護易感人群這三個方面入手。如果發現自身存在疑似肺結核的症狀,建議及時前往醫院的呼吸內科就診,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血常規檢查等明確診斷。
臨床上沒有肺結核這種疫苗。如果患者出現疑似肺結核的症狀時,建議及時前往醫院的感染科就診,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血常規、CT等檢查明確診斷。
肺結核患者出現吐血的現象,主要是由於肺結核病變累及支氣管黏膜或小血管而引起。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杆菌感染導致的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在活動期可表現為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狀,嚴重時還可伴有咳血。
女性患者出現肺結核時,常見的症狀包括咳嗽、咳痰、發燒等。此外,部分患者還可伴有其他症狀,如盜汗、乏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月經失調或紊亂等。
如果肺結核患者經過治療後病情好轉、症狀消失,但之後又出現咳嗽、咳痰等呼吸道感染症狀,並伴有低燒、盜汗等症狀,則需要考慮存在肺結核復發的情況。此時應及時進行複查,明確診斷是否為肺結核復發,若確診為肺結核復發則應繼續遵醫囑使用抗結核藥物進行規範的治療。
多數情況下,若患者患有早期或輕度的肺結核,此時病情相對較輕,在進行胸片檢查時可無明顯異常表現。但隨著病情發展,當病變範圍擴大後,則可能會出現一定的改變。
肺結核中期的患者通常會出現咳嗽、咳痰等症狀,並且還會伴有低燒以及盜汗等現象。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較嚴重,則需要透過藥物治療或者手術治療的方式進行處理。
肺結核患者出現胸痛的症狀時,並不是好的徵兆。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常表現為咳嗽、咳痰等症狀。
腸結核可能會引起肺結核。因為腸結核是由結核桿菌感染引起的腸道病變,而肺結核則是由結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疾病。
耐多藥肺結核是指患者感染了結核分枝杆菌,對一線抗結核藥物如異煙肼(Isoniazid)、利福平(Rifampin)、吡嗪醯胺等敏感性降低或完全不敏感。臨床上常用的二線抗結核藥物包括硫酸鏈黴素(Streptomycin Sulfate)、注射用卷曲黴素、孟表多(Ethambutol)、立環素(Cycloserine)、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注射用愛黴素(Amikaci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