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患者常出現咳嗽、咳痰2周以上伴或不伴有發燒等症狀。臨床上常用抗結核藥物分為一線抗結核藥物和二線抗結核藥物,其中一線抗結核藥物有Isoniazid(INH)、立汎黴素(Rifampicin)、吡嗪醯胺膠囊等,二線抗結核藥物包括硫酸鏈黴素(Streptomycin Sulfate)、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等。
肺結核的潛伏期通常具有一定的傳染性。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在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
對於口服抗結核藥物的患者而言,並沒有明確的規定要求必須在飯後多少分鐘服用。通常建議將兩種或兩種以上抗結核藥物聯合應用時,在兩餐之間進行服用,且間隔時間儘量不要超過12小時。
若患者在服用抗結核藥物期間意外懷孕,通常建議立即停藥。因為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抗結核藥物大多為孕婦慎用或禁用的藥物,如立汎黴素(Rifampicin)、Isoniazid(INH)等,所以不建議繼續妊娠。
肺結核可以引起胸悶的症狀。如果患者出現長期的胸悶不適症狀,並且伴有咳嗽、咳痰等呼吸道感染症狀,則需要考慮是否患有肺結核。
如果患者出現肺結核貧血的情況,在飲食上可以吃一些高蛋白、富含鐵的食物。必要時也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藥物進行治療。
肺結核菌一般是指結核分枝杆菌,其在外界環境中的存活時間因不同的外界條件而有所不同。通常情況下,在乾燥的環境中,如紫外線照射下或空氣中濃度較低的情況下,結核分枝杆菌可能存活數小時左右;而在潮溼、陰暗的環境下,如塵埃中,則可存活數週甚至更長時間。
大部分肺結核瘤患者可以達到臨床治癒。肺結核瘤是肺結核的一種特殊型別,是指在影像學檢查時發現的肺部病灶,其形態通常為圓形或卵圓形,邊緣比較清晰,密度較高,可見細小鈣化點,一般沒有明顯症狀。
肺結核患者在遵醫囑服用抗結核藥物治療的過程中如果出現吸菸的情況,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耐藥等不良後果。此時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判斷,並進行針對性處理。
肺結核患者如果出現復發現象,則可能會導致咳嗽症狀。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在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但隨著病情的發展則會出現一系列不適症狀。
如果確診為肺結核後應注意保證充分休息、規律用藥,並且需要戒菸。另外還需要進行飲食調整以及環境護理等,從而促進病情恢復。
大部分患者可以治癒。肺結核是臨床上一種比較常見的傳染病,是由結核桿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呼吸系統傳染性疾病。該病具有一定的潛伏期,患病後會出現咳嗽、咳痰、低燒、盜汗、乏力等症狀。隨著病情發展,患者還會伴有咳血以及體重下降等表現。如果患者處於活動性肺結核階段,則需要進行積極的抗結核治療。通常情況下透過規律聯合用藥,90%以上的患者都可以被治癒。
肺結核患者出現咳血的症狀時,可以多吃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補充營養。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較嚴重,則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抗結核藥物進行治療。
肺結核患者在患病期間可以吃豬肉、牛肉等肉類。但是需要注意避免過量食用以及對上述食物過敏的情況。
出現肺結核伴發的盜汗症狀時,主要考慮與體虛、內分泌失調以及藥物影響有關。建議及時就診於呼吸內科,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針對性治療。
肺結核患者出現咳嗽的特點主要為乾咳或伴有少量黏液痰,當合併呼吸道感染時可表現為咳嗽、咳膿痰,甚至有高燒、畏寒等表現。如果患者的症狀比較嚴重,建議及時到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肺結核患者在遵醫囑服用抗結核藥物治療的過程中出現吐血的症狀,可能是由於藥物副作用、病情嚴重等導致。此外,還可能與既往存在其他基礎疾病有關。
肺結核患者在發病初期時通常具有一定的傳染性。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在潛伏期和活動期均有一定的傳染性。
中藥一般不可以治好肺結核。但是患者在使用藥物時需要遵醫囑。
透過常規體檢一般不能檢查出肺結核。如果懷疑自身患有肺結核,則需要進行相關檢查來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