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確寶寶患有肺結核,要進行隔離治療、心理護理等一般治療,還要遵醫囑進行抗結核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家長應避免過度緊張,保持積極的心態,並及時帶寶寶到醫院的傳染病科就診。
浸潤性肺結核是活動性的肺結核,通常情況下不會出現復發的情況。但如果患者在治療期間沒有遵醫囑用藥或生活護理不當,則可能會導致疾病復發。
肺結核複製是指感染了結核分枝杆菌後,可能透過呼吸道飛沫傳播給他人,並且在傳染者之間進行傳播。如果自身存在活動性肺結核,則可能會出現多種類型的複製現象。
如果患者在治療後出現肺結核復發,則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傳染性增加等不良後果。此外,還可能會影響患者的預後,並且會降低生活品質。
臨床上將肺結核分為五種型別,即活動性肺結核、潛在性肺結核、非活動性肺結核、特殊型別的肺結核和肺外結核。不同型別的肺結核病情嚴重程度不一。
繼發性肺結核是較常見的肺結核型別,也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對於繼發肺結核的患者而言,在確診後需要進行抗結核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
引起胸痛的原因較多,不一定都是肺結核。如果是胸部外傷、自發性氣胸等導致的胸痛,通常比較劇烈,需要及時治療。而如果是肋軟骨炎、心絞痛、心包膜積水、肺炎、肺癌這些疾病引起的胸痛,則相對平和一些。
感染肺結核後通常在4-8周出現症狀,但部分患者潛伏期可較長,甚至可達6個月。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在結核菌的刺激下會使身體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反應,導致肺組織遭受不同程度的傷害和破壞。
如果患者在進行肺結核相關檢查時需要空腹,如抽血化驗、拍胸片等,在做這些檢查前不建議進食。但如果是單純的胸部影像學檢查或痰培養,以及口服抗結核藥物治療等,一般情況下可以正常飲食。
導致患者出現胸悶的原因較多,如心理因素、呼吸系統疾病等。如果患者的胸悶症狀與是否運動無關,可能考慮為功能性胸悶或神經官能症;若患者的胸悶是在運動後出現,則可能是由於心肌缺血、支氣管擴張、自發性氣胸等原因所致。
肺結核不是肺炎。雖然肺結核和肺炎都會出現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狀,但兩者屬於兩種不同的疾病。
咳血不一定是肺結核,但多數情況下肺結核患者可能會出現咳血症狀。如果懷疑自身患有肺結核,建議及時前往醫院呼吸內科就診,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胸部X光、CT等檢查明確診斷。
肺結核用藥鞏固期是指在抗結核治療的前2個月或4-6個月時,此時患者體內的結核分枝杆菌可能已經得到抑制和殺滅。但部分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藥物不良反應較大等情況下,可能會出現抗藥性的情況發生,所以需要繼續進行鞏固治療。
如果懷疑自身患有肺結核,可以到醫院呼吸內科就診,進行胸部X光、CT等影像學檢查。若無法明確診斷,還可透過PPD皮膚試驗、血常規、病原學檢查等方法輔助確診。必要時可進一步選擇支氣管鏡或纖維支氣管鏡檢查,並取活檢組織做病理檢查。
患者在服用抗結核藥物治療期間,如果出現漏服、未按療程用藥等情況,則可能導致結核桿菌沒有被完全抑制,此時仍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因此,在使用抗結核藥物治療時需要遵醫囑足量、全程、規律用藥。
肺結核患者在使用敏感藥物治療肺結核時,並不會發生耐藥的情況。但如果長期、大劑量地不合理應用抗結核藥物進行治療,則有可能會導致耐藥情況的發生。而一般情況下,如果遵醫囑合理用藥,在規定的療程內完成相應的治療,通常不會出現抗藥性。
肺結核可以引起胸痛,但大部分情況下不會出現疼痛症狀。如果病情嚴重,累及胸膜,則可能會導致胸痛的症狀發生。建議患者及時就診,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
對於患有肺結核的患者,在患病期間可以適當進食富含優質蛋白、維生素的食物。此外,還可以遵醫囑服用利福平(Rifampin)等抗結核藥物進行治療。
如果患有肺結核後身體消耗較大,此時需要加強營養補充,以提高身體抵抗力和免疫力。對於肺結核患者而言,吃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較好,如蛋類、奶類等食物,以及新鮮的蔬菜水果等。
單純透過胸悶的症狀無法判斷是否為肺結核,因為導致胸悶的原因較多,如情緒波動、劇烈運動等生理性因素均可引起。而呼吸系統疾病中的氣喘、自發性氣胸、胸膜滲出液以及心源性疾病也可出現胸悶症狀。因此不能僅憑單一的臨床表現確診疾病,需結合患者的病史、體徵及輔助檢查進行綜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