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的全稱為肺結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肺結核患者是唯一的傳染源。其主要傳播方式為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消化道傳播,少數情況下可透過皮膚傷害處進行傳播。
肺結核患者出現胸痛的原因,主要與肺部病變、胸膜受累、肺外結核等有關。建議及時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並遵醫囑給予抗結核治療。
如果患者進行常規的肺結核檢查時不需要空腹,但如果同時需要完善其他相關檢查,則可能要求空腹。因此建議在做肺結核檢查前先諮詢醫生,明確是否可以進食。
如果患者在體檢時懷疑或發現肺部有結節影,建議進行胸部增強CT、支氣管造影等影像學檢查。此外,還可透過實驗室檢查、病理活檢等方式輔助診斷是否患有肺結核。
大部分患者經過積極、有效的治療後可以治癒,但是也有一部分患者可能無法完全治好。如果懷疑自身患有肺結核,建議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合適的藥物進行治療。
空洞型肺結核是肺結核的一種特殊型別,是指結核性膿腫破潰後形成肺部的空腔病灶。如果空洞型肺結核患者經過積極治療之後病情治癒,則不會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但如果未進行規範、有效的抗結核治療,則可能會導致疾病復發,此時會出現一系列不適症狀。
肺結核患者如果出現病情復發的情況,則需要及時進行複查。若確診為肺結核復發後,在醫生指導下選擇立汎黴素(Rifampicin)、Isoniazid(INH)等抗結核藥物治療即可。
對於早期的肺結核患者來說,通常需要進行一般治療、藥物治療等。如果病情比較嚴重,則可能還需要採取手術治療的方法進行處理。
如果想要預防肺結核的感染,應該從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減少感染機率三個方面進行。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並注意休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等。
肺繼發性肺結核一般不嚴重。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支桿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疾病,具有一定的傳染性。早期發現並及時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進展。
大部分肺結核透過規律的抗結核治療在6-9個月可以達到臨床治癒。但每個患者病情嚴重程度不同、體質差異以及耐藥情況不同,所以具體時間也因人而異。
肺結核患者在飲食上並沒有特別的禁忌,日常生活中可以適當吃一些富含維生素、纖維素等營養物質的蔬菜。但需要注意避免過量食用,以免增加胃腸道負擔而引起腹脹、腹瀉等症狀。
如果患者經過治療後不再患有肺結核,則需要採取避免吸菸、加強免疫力、保持良好生活習慣等一般措施預防肺結核的復發。但如果既往有肺結核病史,則可以採取規律用藥、接種卡介苗(BCG)等方法來降低肺結核復發的機率。
肺結核患者通常在1-2個月的時間可以得到控制,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結核藥物進行治療即可。如果病情比較嚴重,則可能需要3-6個月的時間來恢復。
如果患者患有肺結核,則可能會出現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狀,以及低燒、盜汗、乏力等全身性症狀。除此以外,還可能出現咳血等相關併發症。
如果對魚類不過敏且不存在痛風的情況,則肺結核患者一般可以吃淡水魚和海水魚。但需要注意避免過量食用以及辛辣油炸等烹飪方式,並注意不可加入辛辣刺激性佐料。
大部分肺結核患者在發病初期可以治好。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呼吸系統傳染病,在早期發現後及時進行治療,一般預後較好。
菌陰一般指痰塗片抗酸桿菌檢查(-),而抗酸桿菌是結核分枝杆菌的俗稱。如果經過正規治療後,痰中仍沒有發現抗酸桿菌,則說明痰中的結核分枝杆菌處於靜止狀態,並不活躍。因此,菌陰通常提示患者既往感染過結核分枝杆菌或正在接受正規治療。
肺結核患者使用鏈黴素(Streptomycin)進行治療時,具體時間與病情的嚴重程度有關。如果早期發現並及時用藥,通常需要1-2周的時間。但如果病情比較嚴重,則可能需要4-6周的時間。
肺結核患者早期可出現低燒、乏力等症狀,隨著病情進展還可伴隨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狀。如果肺結核影響了脾胃功能,則可能會影響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導致胃腸功能紊亂而引起腹瀉。此外,由於長期服用抗結核藥物,如利福平(Rifampin)等,還可能會傷害患者的肝臟功能,從而表現為厭油膩食物、肝區疼痛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