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腹墜脹尿頻
小腹墜脹、尿頻,可能是膀胱炎、前列腺炎、攝護腺增生、膀胱結石、膀胱腫瘤引起,應及時就醫,確診後進行針對性治療。
膀胱炎
通常與長期憋尿、不良衛生習慣等因素有關,使膀胱內出現發炎感染,致病菌不斷刺激膀胱內壁。感染嚴重時可能會引起小腹墜脹、尿頻,還可能伴有排尿疼痛、尿急等症狀。確診後主要採取抗菌治療,可使用阿莫西林(Amoxicillin)、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等,還可使用檸檬酸鈉(Sodium citrate)顆粒、碳酸氫鈉(Sodium bicarbonate)等藥物鹼化尿液,緩解尿液對膀胱的刺激;
前列腺炎
可能與過度手淫、長時間飲酒、長時間憋尿等因素有關,導致致病菌感染。區域性發炎反應可能使攝護腺區域性充血腫大,對尿路造成刺激和壓迫,從而引起腹部墜脹、尿頻,還可伴有尿不盡、尿滴白、會陰部脹痛等症狀。確診後可使用前列舒通膠囊、阿莫西林(Amoxicillin)等藥物治療。也可配合進行物理療法,如手法按摩、區域性熱敷等;
攝護腺增生
屬於一種良性病變,隨著年齡的增大,攝護腺腺體可逐漸增生。增生的腺體會壓迫尿道刺激膀胱,影響尿液排出,可引起小腹墜脹、尿頻、尿急的症狀,還伴有排尿困難、尿無力等症狀。可使用柔沛(Finasteride)、度他雄胺(Dutasteride)軟膠囊、坦索羅辛(Tamsulosin)等藥物進行治療,必要時還可考慮手術治療,如經尿道攝護腺切除(TURP);
膀胱結石
可能與飲水過少、飲食因素有關,也可繼發於上尿路結石。結石隨身體移動對膀胱造成刺激以及傷害,可引起小腹有墜脹感、尿頻,還可伴有疼痛等症狀。對於無法自行排出的膀胱結石,可進行經尿道膀胱碎石術、恥骨上膀胱切開取石術治療;
膀胱腫瘤
可能與濫用藥物、遺傳、長期吸菸等因素有關,腫瘤體積增大後壓迫膀胱,可引起小腹墜脹、尿頻的症狀,還可伴有排尿困難、肉眼無痛性血尿等症狀。確診後可考慮手術切除,如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膀胱全切術等。
攝護腺增生手術後尿頻
攝護腺增生手術後尿頻,在臨床中較常見,術後早期尿頻一般考慮與未完全恢復、泌尿系感染或膀胱痙攣有關,而術後晚期尿頻可能與尿道狹窄、殘留腺體過多或復發等有關。建議患者及時就診,明確原因後進行治療。
術後早期尿頻
1、未完全恢復:攝護腺增生術後,患者的下泌尿道阻塞解除,但膀胱逼尿肌還未完全恢復,且攝護腺的傷口尚未完全癒合,因此可能會出現尿頻症狀。但尿常規檢查正常或僅有少量紅血球,而沒有明顯的白血球或膿細胞,隨時間延長,症狀一般會逐漸好轉;2、泌尿系感染:可能是由於術後護理不當等,受到細菌等病原體侵入而導致泌尿系感染,患者除尿頻外,還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尿急、尿痛、尿液混濁等症狀。此時,患者可以透過多飲水、多排尿以緩解症狀,患者還可在醫生指導下口服抗生素,如希復欣敏(Cefixime)、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膠囊等進行治療;3、膀胱痙攣:主要是由於術後膀胱逼尿肌不穩定收縮所致,患者一般排尿通暢,會出現尿頻或尿急,但沒有明顯的尿痛等感染症狀。此時,患者可以遵醫囑口服抗膽鹼藥物,如得舒妥(Tolterodine tartrate)等來進行治療。
術後晚期尿頻
1、尿道狹窄:可能發生在術後三個月以上,除尿頻外,患者還可能逐漸出現排尿困難、尿線變細等症狀,此時考慮為尿道狹窄,患者可以透過尿道造影以明確診斷。若僅存在輕度的尿道狹窄,患者可以遵醫囑定期進行尿道擴張。若治療效果不佳或病情嚴重,則患者往往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如經尿道狹窄內切開術等;2、殘留腺體過多或復發:除尿頻以外,患者可能再次出現進行性排尿困難等症狀,此時可以透過攝護腺彩色超音波或膀胱鏡檢查以明確診斷。若確診為殘留腺體過多或出現復發,可根據病情遵醫囑口服坦索羅辛(Tamsulosin)、柔沛(Finasteride)等藥物進行治療,也可能需要再次進行手術切除。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