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病毒:5型與內毒素外毒素

分類: 傳染病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3.11.02
本文介紹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5種型別以及內毒素和外毒素的區別。新型冠狀病毒是一種RNA病毒,主要包括奧密克戎、伽馬、阿爾法、貝塔、德爾塔和拉姆達等6種型別。此外,內毒素與外毒素是兩種不同型別的細菌毒素,其中內毒素存在於菌體內,在菌體破裂時釋放出來;而外毒素則是在細胞質中合成並分泌至菌體外部的毒素。

新冠感染病毒的5個種類是什麼

新冠即新型冠狀病毒,屬於RNA病毒,主要有6種型別並非5種,分別被稱為奧密克戎Omicron、伽馬Gamma、阿爾法Alpha、貝塔Beta、德爾塔Delta、拉姆達Lambda。

奧密克戎Omicron

是常見的一類新型冠狀病毒,傳播速度快,但是感染以後引起的症狀並不嚴重,大部分人感染以後屬於無症狀或輕症;

伽馬Gamma

由於該類變異株內包括刺突蛋白感受器處的3種突變,因此部分人群認為該類變異株的傳播力會較強,而且還可能會增加身體免疫力的影響;

阿爾法Alpha

包含幾十種突變,其毒性稍有增強,主要強化了其自身的傳染性,但由於此類變異株的其中一類突變為刺突蛋白氨基酸69-70的缺失,對於缺失的部分可能會使得檢測不出編碼刺突蛋白靶點,從而導致疾病發生漏診現象;

貝塔Beta

該類變異株的毒性以及傳染性均有所增強;

德爾塔Delta

此類變異株相較於上述幾種病毒的傳染性以及毒性更強,身體在感染後患有重症的機率也會更高;

拉姆達Lambda

並不常見,有潛在的高度傳染性,傳染性達原始毒株的2倍左右。

內毒素和外毒素的區別

內毒素與外毒素都屬於細菌毒素,通常來講釋放到菌體外的稱為菌體外毒素,而存在於在菌體內、在菌體破壞後而釋放出的,稱為菌體內毒素。二者的區別主要有來源、化學成分、穩定性、毒性作用以及免疫原性等方面。

來源

內毒素主要來源於革蘭氏陰性菌,而外毒素往往來源於革蘭氏陽性菌,但部分革蘭氏陰性菌如破傷風桿菌、白喉棒狀桿菌等也可產生外毒素;

化學成分

內毒素的主要成分為磷脂-多醣-蛋白質複合物,而外毒素的主要成分為蛋白質;

穩定性

內毒素的性質較穩定,耐熱性較高,在60℃的環境中可耐受數小時。而外毒素的穩定性較差,處於60℃時可被迅速破壞;

毒性作用

相比之下內毒素的毒性作用稍弱,且各種細菌內毒素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常引起身體發燒、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粒細胞減少症以及施瓦茲曼現象等;外毒素的毒性作用較強,且各種外毒素具有選擇性,能引起宿主特殊病變且不易引起發燒。能抑制蛋白質合成,且具有細胞毒性、神經毒性等;

免疫原性

內毒素只能刺激身體對多醣成分產生抗體,不能形成抗毒素,所以不能被處理為類毒素;而外毒素較強,可刺激身體產生高效價的抗毒素,可用於人工自動免疫。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