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症狀與解除:中暑高危險群如何預防與處理中暑相關

分類: 健康百科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04
中暑是夏季常見的疾病,其症狀包括頭痛、口渴、疲乏、噁心、眩暈等。高風險人群包括老年人、兒童、孕婦及心血管或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對於輕度中暑引起的頭暈、頭痛,可採用補充電解質溶液、物理降溫、小劑量吊點滴、退燒藥物、鎮靜止痛藥物等方法治療。預防中暑時,清水、椰子水、低糖水果汁適宜飲用,運動飲料、電解質補充劑則需在特定條件下使用。為消暑,可適量食用西瓜、黃瓜、苦瓜、冬瓜、蓮藕等清涼食材。中暑後可透過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低鹽飲食、補水和電解質平衡、高蛋白攝入及避免刺激性飲品來緩解症狀,並可考慮刮痧降溫、清熱解毒藥、補液治療、物理降溫、預防脫水等方法治療。中暑時應立即轉移至陰涼處,並避免再次暴露於高溫環境、過度活動、穿著不透氣的衣物、長時間佩戴口罩以及使用非處方藥物過量。

中暑是夏季常見的疾病,其症狀包括頭痛、口渴、疲乏、噁心、眩暈等。高風險人群包括老年人、兒童、孕婦及心血管或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對於輕度中暑引起的頭暈、頭痛,可採用補充電解質溶液、物理降溫、小劑量吊點滴、退燒藥物、鎮靜止痛藥物等方法治療。預防中暑時,清水、椰子水、低糖水果汁適宜飲用,運動飲料、電解質補充劑則需在特定條件下使用。為消暑,可適量食用西瓜、黃瓜、苦瓜、冬瓜、蓮藕等清涼食材。中暑後可透過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低鹽飲食、補水和電解質平衡、高蛋白攝入及避免刺激性飲品來緩解症狀,並可考慮刮痧降溫、清熱解毒藥、補液治療、物理降溫、預防脫水等方法治療。中暑時應立即轉移至陰涼處,並避免再次暴露於高溫環境、過度活動、穿著不透氣的衣物、長時間佩戴口罩以及使用非處方藥物過量。

中暑症狀有哪些?

中暑的症狀包括頭痛、口渴、疲乏、噁心、眩暈等。如果症狀持續不緩解或加重,應立即就醫以避免嚴重併發症。

頭痛

當高溫環境導致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時,顱內血管會擴張以增加散熱,從而引起腦部充血和水腫。這種病理變化會導致顱內壓增高,進而引發頭痛。疼痛通常位於額頭或兩側太陽穴區域。

口渴

由於身體為了維持正常體溫而大量出汗,水分丟失過多會引起血液濃縮,刺激下視丘滲透壓感受器,使抗利尿激素(Vasopvessin)分泌增多,腎小管重吸收水份增加,從而使人體感到口渴。患者會感到口腔乾燥,需要頻繁飲水來緩解不適感。

疲乏

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中會導致身體代謝加快,血液循環加速,呼吸頻率增加,從而消耗更多的能量。這些生理反應使得肌肉容易疲勞,使人感到疲倦乏力。感覺全身無力,活動後尤為明顯,休息後可得到緩解。

噁心

中暑時,隨著體溫升高,體內新陳代謝也會加快,這可能會導致胃腸蠕動減慢,胃液分泌減少,消化能力下降,從而引起噁心的感覺。噁心常伴有腹部不適或嘔吐,可能是中暑早期的症狀之一。

眩暈

中暑狀態下,由於體溫調節中樞紊亂,會導致血壓降低,大腦供血不足,出現眩暈的現象。眩暈可能伴隨頭暈、站立不穩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能出現意識喪失。

針對中暑症狀,建議進行體格檢查、直立傾斜試驗等評估心血管系統狀況。治療措施包括立即轉移到陰涼處並補充水分,重症案例可能需遵醫囑使用複合穩舒眠(Chlorpromazine)片、藿香正氣口服液等藥物治療。中暑患者應避免長時間暴露於高溫環境,尤其是在烈日下,注意穿著透氣性好的衣物,定期補充水分以預防脫水。

你是中暑高危險群嗎?

中暑高危險群體包括老年人、兒童、孕婦以及患有心血管或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

中暑是由於身體在高溫下產熱增多而散熱減少,導致體溫上升超過正常範圍,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功能障礙的一種急性熱傷害疾病。這類人群由於年齡較大或者存在基礎疾病,其自身的調節能力相對較差,在高溫環境下容易出現不適症狀。

此外,長時間處於溫度過高且不通風的環境中,也可能會誘發中暑現象的發生。

對於中暑高危人群,建議採取預防措施,如避免正午高溫時段外出,穿著透氣衣物,並隨身攜帶適量水分和防曬用品。

中暑頭暈頭痛怎麼辦?中暑發燒發燒怎麼辦?

中暑頭暈、頭痛可以採取補充電解質溶液、物理降溫、小劑量吊點滴、退燒藥物、鎮靜止痛藥物等方法進行治療。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患者及時就醫。

補充電解質溶液

透過口服或靜脈注射含有鈉、鉀等電解質的溶液來補充體內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中暑時身體會大量排汗,導致電解質失衡,引起頭暈、頭痛等症狀。補充電解質可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

物理降溫

使用溼毛巾敷於頭部、腋下及腹股溝處,利用蒸發散熱降低體溫。中暑後身體處於高代謝狀態,產熱量增加而散熱障礙,此時採用物理方法促進散熱有助於緩解發燒、頭暈等情況。

小劑量吊點滴

透過靜脈途徑給予適量的液體補充,通常為5%~10%葡萄糖鹽水或林格氏液。小劑量吊點滴能夠改善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改善循環血量不足引起的腦部供氧不足。從而緩解中暑引起的頭暈、頭痛等症狀。

退燒藥物

選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如布洛芬(Ibuprofen)、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等按推薦劑量服用以降低體溫。上述藥物具有解熱鎮痛作用,能減輕由感染性原因所致的發燒及相關不適感。針對中暑引發的高溫狀態有較好的效果。

鎮靜止痛藥物

如果患者出現嚴重頭痛或劇烈疼痛,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阿片類藥物如嗎啡(Morphine)、可待因(Codeine)等進行鎮痛。中暑可能導致神經系統紊亂和肌肉痠痛,使用鎮靜止痛藥物可緩解這些症狀。但需注意不宜長期使用以免產生依賴性。

在中暑的情況下,應立即脫離高溫環境,轉移到陰涼通風處休息,並解開衣物促進散熱。同時密切監測患者的病情變化,特別是對於頭暈、頭痛等症狀,及時採取相應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預防中暑水怎麼喝?喝多少?

預防中暑的水中,清水、椰子水、低糖水果汁可以適量飲用,而運動飲料、電解質補充劑則建議在特定條件下或根據身體需求服用。需要強調的是,這些食物並不能替代醫療措施,如果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中或出現中暑症狀,應立即尋求醫療幫助。

清水

預防中暑時,適量飲用清水可以增加尿液排出量,降低體內熱量積聚。適當補水有助於維持正常體溫,但需注意避免過量攝入導致水中毒。

椰子水

椰子水富含天然電解質,能夠幫助恢復體內的鈉、鉀平衡,緩解中暑引起的疲勞症狀。適量飲用椰子水可促進新陳代謝,加速身體恢復。適合在高溫環境下進行劇烈運動後飲用。

運動飲料

運動飲料含有特定比例的碳水化合物和電解質,能有效防止脫水及肌肉疲勞,是中暑後的理想選擇之一。按指導比例攝入運動飲料可提供必要的營養支援,改善身體狀態。適宜於長時間或高強度活動後補給。

電解質補充劑

電解質補充劑透過直接提供人體所需的鈉、氯等離子形式的礦物質來調節水分平衡,預防中暑的發生。根據產品說明書推薦劑量服用以確保安全有效地補充丟失的電解質。適用於大量出汗或特殊環境下的預防措施。

低糖水果汁

低糖水果汁含有一定量的糖分,能夠為身體提供額外的能量儲備,增強抵禦高溫的能力。適量飲用可作為清涼解渴的選擇,但不宜過量以防血糖波動。適合在炎熱天氣作為輔助飲品。

建議採取少量多次的方式喝水,每次不超過300毫升,以免免洗飲水過多引起不適。同時,保持適當的室溫和通風也是預防中暑的重要措施。

哪些食物能消暑?

消暑可以適量食用西瓜、黃瓜、苦瓜、冬瓜、蓮藕等清涼解暑的食材。但需要注意的是,食物並不能直接起到治療作用,如果在消暑過程中出現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

西瓜

西瓜含有豐富的水分,能夠補充因高溫導致的水分流失。此外,西瓜還具有利尿作用,有助於促進體內廢物排出,從而起到消暑的效果。

黃瓜

黃瓜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和膳食纖維,可以增加飽腹感並促進消化。同時,黃瓜還有助於降低體溫,因此適當食用可以幫助緩解暑熱引起的不適症狀。

苦瓜

苦瓜富含維他命C、鉀等營養素,這些成分幫助調節體內的電解質平衡。苦瓜中的生物鹼類物質也具有一定的解暑效果。從中醫角度來看,苦瓜性寒涼,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所以對於暑熱所致的口渴、煩躁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冬瓜

冬瓜含水量高,且熱量低,適量食用不會引起血糖波動,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冬瓜中所含有的丙醇二酸,能有效地抑制糖類轉化為脂肪,防止人體內脂肪堆積,還可以幫助身體排出多餘的水分,達到消腫的功效。

蓮藕

蓮藕中含有單寧酸,具有收縮血管的作用,可以起到止血的功效。蓮藕中還含有黏液蛋白和膳食纖維,能與人體內膽酸鹽,食物中的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結合,使其從糞便中排出,從而減少酯類的吸收。

上述提及的所有食物均屬於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食材,在食用時需注意適量原則,避免過量攝入引發胃腸道負擔。針對暑熱天氣,建議調整飲食結構,多飲溫開水或淡鹽水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中暑可以怎麼吃、怎麼喝?

中暑後可以透過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低鹽飲食、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高蛋白食物攝入以及避免刺激性飲品來緩解症狀。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加重,應立即就醫。

1. 中暑後胃腸功能減弱,宜選用米粥、麵條等易消化的食物,可減輕胃腸道負擔,有助於恢復體力。

2. 由於身體在高溫下排汗增多,會丟失大量鈉離子,此時需要透過低鹽飲食來減少體內鈉含量過多導致的水腫發生。

3. 飲水和適量補充電解質幫助散熱降溫及維持體液平衡;重度中暑時需遵醫囑口服補液鹽以改善水電解質紊亂。

4. 高蛋白食物如瘦肉、雞蛋等可在中度至嚴重中暑時提供必要的營養支援,並促進受損組織修復。

5. 避免飲用含有咖啡因或酒精的飲料,這些物質會使脫水加劇並延長恢復時間。

針對中暑症狀,應採取措施迅速降低核心體溫,同時注意休息,避免進一步勞累。

中暑刮痧怎麼做?

中暑後可以考慮刮痧降溫、清熱解毒藥物、補液治療、物理降溫、預防脫水等方法來進行治療。如果症狀沒有緩解或者加重,應立即就醫。

刮痧降溫

首先需準備刮痧板及適量潤滑劑,通常採取從上而下、從內至外的方式對特定經絡穴位進行刮拭。此方法可促進汗腺排洩,有助於散熱,從而改善中暑引起的不適症狀。

清熱解毒藥物

如果患者出現頭暈、噁心等症狀時,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清熱解毒藥物緩解病情。這類藥物能夠起到祛濕邪、清瘟解毒的作用,對於緩解上述不適症狀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補液治療

補液治療旨在透過口服或靜脈途徑補充體液和電解質,改善脫水和電解質失衡。中暑時身體由於高溫導致大量出汗,引起水分丟失過多,此時需要及時補液來維持體內液體平衡。補液治療可以幫助恢復血容量並降低代謝性酸中毒風險。

物理降溫

物理降溫包括使用冰袋敷於頭部或用溫毛巾擦拭腋窩、腹股溝等部位。這些措施可以直接降低區域性皮膚溫度,輔助降低體溫,防止進一步加重中暑症狀。

預防脫水

預防脫水應限制水分攝入量,建議少量多次飲水,避免高鹽飲食。中暑時,身體為散熱會增加尿量和呼吸頻率,導致水電解質流失加速,預防脫水有助於減少這種損失,支援生理功能穩定。

中暑後,應立即停止活動,迅速轉移到陰涼通風處休息,並解開衣釦褲帶,使患者平臥,同時注意頭部側放,保持呼吸道通暢。

中暑時 7 件事必須要做

中暑時,以下是必須要做的七件事情:

1. 將患者轉移到陰涼處:將患者移動到通風良好且陰涼的地方可以降低體溫並緩解症狀。

2. 停止活動:讓患者停止任何體力活動,並躺下休息以減少身體負擔。

3. 補充水分:鼓勵患者飲水或電解質溶液來補充流失的體液和鹽分。

4. 使用降溫措施:使用溼毛巾敷在患者的頭部、頸部和腋窩等部位,或者用冷水噴灑以幫助散熱。

5. 觀察病情變化:密切觀察患者的意識狀態、心率、呼吸等生命體徵是否正常。

6. 給予藥物治療:根據醫生建議給予抗炎藥、解熱止痛劑或其他相關藥物進行治療。

7. 及時就醫: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者惡化,應立即送往醫院接受進一步診治。

中暑時 7 件事不要做

中暑時應避免以下七件事情:

1. 避免暴露在高溫環境中。

2. 不要穿著不透氣的衣服,以促進散熱。

3. 注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預防脫水。

4. 盡量減少體力活動,休息並平臥。

5. 避免使用非處方藥物降溫,以免加重病情或引起其他不良反應。

6. 如果出現嚴重症狀如昏迷、呼吸困難等緊急情況,應立即就醫。

7. 中暑後應注意觀察身體狀況,及時處理併發症。

中暑會出現哪些危險和併發症?

中暑時,由於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汗腺功能衰竭以及電解質丟失過多等原因,會導致身體核心溫度上升。高溫狀態會引起身體代謝率增高、心輸出量增加及腎血流量增多等生理反應,從而引發一系列危險症狀和併發症。

體溫過高

當環境溫度超過32℃時,人體透過出汗散熱的能力會受到限制,導致體內熱量積累,引起體溫升高。高燒狀態下,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和消化系統的功能都會受到影響,可能出現頭痛、眩暈甚至昏迷等症狀。

中樞神經系統受損

中暑嚴重時會導致腦細胞水腫、顱內壓增高等情況發生,進一步發展可引起腦幹功能障礙或腦疝形成,表現為意識喪失、抽搐等現象。

血管擴張

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中會使皮膚血管舒張以增加散熱,但此時體表與內部之間的血液循環不平衡,可能導致血壓下降和頭暈目眩的感覺增強。

水和電解質失衡

隨著脫水加劇,鈉、鉀等電解質也會隨之流失,使肌肉收縮力減弱並影響心臟傳導系統正常工作;若不及時補充水分和適當鹽分,則會造成休克。

腎臟傷害

長期重度脫水會導致腎臟血液供應不足,進而出現尿量減少、尿色深黃等情況;嚴重者可能會誘發急性腎衰竭。

預防中暑的關鍵是避免在烈日下長時間暴曬,並採取適當的防暑措施如遮陽帽、太陽鏡和防曬霜等。同時注意多喝水,保證充足的休息時間也有助於降低中暑的風險。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