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症狀、護理與舒緩

分類: 皮膚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04
該文介紹了濕疹的病因主要包括皮膚屏障功能障礙、免疫應答異常和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失衡。典型症狀包括皮膚乾燥、瘙癢、紅斑、水泡和脫屑。針對濕疹的護理與緩解可採用飲食調理、中藥調理、物理療法、運動療法以及壓力管理等非藥物治療手段。

該文介紹了濕疹的病因主要包括皮膚屏障功能障礙、免疫應答異常和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失衡。典型症狀包括皮膚乾燥、瘙癢、紅斑、水泡和脫屑。針對濕疹的護理與緩解可採用飲食調理、中藥調理、物理療法、運動療法以及壓力管理等非藥物治療手段。

為什麼會得濕疹?

濕疹的發生是由於內外因素相互作用導致皮膚屏障功能障礙、免疫應答異常和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失衡所致。以下是詳細的解釋:

1. 皮膚屏障功能障礙:皮膚表面有一層保護性的屏障,可以防止外界物質侵入體內。當這一屏障受到傷害或破壞時,例如在乾燥環境中長時間暴露於刺激性物質中,會導致皮膚水分丟失過快,從而引發發炎反應。

2. 免疫應答異常:免疫系統對某些原本無害的物質產生過度敏感的反應,也是濕疹發生的原因之一。這些物質包括花粉、塵蟎等常見的過敏原,它們會觸發身體釋放大量的炎性介質,引起區域性紅腫、瘙癢等症狀。

3. 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失衡:神經系統與免疫系統的密切關係已經被廣泛證實。研究發現,情緒緊張、焦慮等因素會影響大腦皮質下邊緣系統的活動,進而影響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的功能,導致荷爾蒙的變化,最終影響到免疫細胞的功能。

4. 遺傳易感性:有研究表明,個體遺傳背景可能增加患濕疹的風險。家族中有患有濕疹的人,則其後代患病的機率也會相應提高。

5. 細菌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一種常存在於人體皮膚上的細菌,在濕疹患者的皮膚樣本中更為常見。該菌能夠產生一種毒素,稱為Hemolysin, which can cause skin irritation and exacerbate existing dermatitis.

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可能導致濕疹的發生。預防濕疹的關鍵在於保持皮膚溼潤、避免接觸已知的過敏原,並減少精神壓力。若症狀持續不緩解或加重,應及時就醫以獲得適當的治療。

濕疹症狀有哪些?

濕疹的症狀包括皮膚乾燥、瘙癢、紅斑、水泡、脫屑等。如果症狀持續不緩解或加重,建議及時就醫以獲得適當的治療。

皮膚乾燥

濕疹患者的皮膚屏障功能受損,導致水分流失過快,從而引發皮膚乾燥。皮膚乾燥主要表現在身體各處,但以四肢和軀幹最為明顯。

瘙癢

由於發炎因子刺激周圍神經末梢,導致神經敏感性增強,進而出現瘙癢的症狀。瘙癢通常出現在患處,但也可能擴散到其他部位。

紅斑

當免疫系統異常反應時,會釋放多種炎性介質,這些介質會刺激微血管擴張,形成紅斑。紅斑通常位於皮膚表面,顏色可呈紅色、粉色或褐色。

水泡

水泡的發生是由於發炎細胞活化後產生的發炎因子作用於真皮層,使區域性組織水腫並形成水泡。水泡多見於皮膚較為薄嫩的部位,如腋窩、肘窩等。

脫屑

濕疹患者皮膚受到發炎刺激,角質層增生加快,角質細胞提前脫落,表現為脫屑現象。脫屑常見於鱗狀細胞過度增生的區域,如頭皮、膝蓋內側等。

針對濕疹的症狀,建議進行皮膚科專科檢查,如體格檢查和必要時的實驗室檢測。治療措施包括使用外用激素類藥膏如氫化可體松(Hydrocortisone)、莫美他松糠酸酯(Mometasone furoate)等類固醇藥物(Corticosteroids)藥物來緩解症狀,嚴重情況下也可遵醫囑口服抗組織胺藥如勝克敏(Cetirizine)、氯雷他定(Loratadine)等止癢。患者平時應避免接觸已知過敏原,保持皮膚清潔溼潤,穿著寬鬆透氣的衣物,以減少症狀發生。

如何照護與舒緩?

護理與緩解可以採取飲食調理、中藥調理、物理療法、運動療法和壓力管理等方法來實現。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者加重,應儘快就醫。

飲食調理

飲食調理包括調整日常膳食結構,增加營養均衡的食物攝入量,減少高脂肪、高糖食物。合理的飲食有助於改善身體狀況,增強免疫力,對某些慢性病如糖尿病有積極影響。

中藥調理

中藥調理需依據患者體質及病情配製湯劑,通常採用草本植物提取物作為主要成分,透過口服方式服用。中醫認為,許多疾病都與體內氣血失衡有關,透過調節這些平衡可減輕不適症狀。例如,對於失眠問題,使用具有鎮靜作用的草藥可以幫助緩解緊張情緒,促進睡眠。

物理療法

物理療法涉及一系列非侵入性方法來緩解肌肉緊張和關節僵硬,如熱敷、冷敷、按摩等。這些技術有助於提高血液循環,放鬆緊張的軟組織,從而減輕因長期坐姿引起的腰痛。例如,定期進行頸部伸展運動可以預防因長時間低頭看手機造成的頸椎病。

運動療法

運動療法強調規律性的鍛鍊計劃,包括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旨在增強心肺功能和骨骼肌強度。持續的身體活動有助於消耗多餘脂肪,維持正常體重範圍,降低肥胖相關風險。例如,快走、游泳等活動能夠幫助控制食慾,防止過度進食導致超重。

壓力管理

壓力管理包括認知重構、冥想練習以及心理諮詢等手段,旨在教導個體識別並應對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心理壓力源。有效控制工作生活中的壓力水平幫助維護身心健康狀態。例如,學習時間管理技巧可以幫助個體分配合理的工作任務與休息時間,從而減輕由工作壓力引起的心理負擔。

除上述措施外,建議定期進行健康體檢,以便及時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並採取相應措施。同時,應保持良好的睡眠品質,因為充足的休息有助於恢復體力和精神狀態,是整體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