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四穴道:緩解胃痛、脹氣|穴道按摩方式

分類: 消化道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04
透過按摩上脘、中脘、下脘及足三里穴道來緩解胃痛和脹氣。此外,還可以選擇其他穴位如百會穴、內關穴、合谷穴和太衝穴來進行治療。

透過按摩上脘、中脘、下脘及足三里穴道來緩解胃痛和脹氣。此外,還可以選擇其他穴位如百會穴、內關穴、合谷穴和太衝穴來進行治療。

按摩四穴道,緩解胃痛、脹氣

按摩上脘、中脘、下脘以及足三里穴道可以緩減胃痛和脹氣症狀。

上脘

上脘位於胸骨下方,臍上4寸處。中醫認為此處是胃經的重要穴位之一,能夠促進消化液分泌,改善食慾不振等問題。

中脘

中脘位於腹中部,胸骨中線上,肚臍眼上方4橫指的位置即是該穴位所在之處。此穴位對於緩解因飲食不當引起的噁心嘔吐等不適感有積極作用。

下脘

下脘在人體腹部,當臍中下4寸,胸骨中線旁開2寸。經常按壓此穴位具有健脾消食的作用,適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所致之納呆、吞酸等症狀。

足三里

足三里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處。患者可採用正坐或仰臥位,在髕韌帶兩側凹陷處取穴。足三里為胃經要穴,刺激此部位能調節胃腸蠕動功能紊亂現象。

關元

關元位於身體胸骨中線上,肚臍下3寸的位置即為此穴位所處位置。主治積冷成疾、寒疝繞臍、逆氣裡急後重等病症。

上述提及的所有穴位均需要由專業醫生進行操作,以免盲目自行操作引起不良後果。另外,如果症狀持續或加重,應儘快就醫以確定病因並接受適當治療。

穴道按摩方式

穴道按摩可以採用百會穴、內關穴、足三里穴、合谷穴、太衝穴等穴位進行治療。如果在按摩過程中發現症狀沒有緩解甚至加重,應立即停止並尋求專業醫療幫助。

百會穴

百會穴位於頭頂部,在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處,可以透過指壓、按揉等方式對穴位進行刺激。百會穴是督脈經絡上的重要穴位之一,經常按揉此穴具有健腦益智的作用,對於緩解頭痛、眩暈等症狀有一定的作用。

內關穴

內關穴位於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橈骨莖突下約1橫指的位置,患者通常可採取仰臥位或坐位,醫生用拇指指尖垂直按壓穴位直至產生酸脹感。內關穴為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主治胃痛嘔吐、失眠、偏頭痛等病症,透過按摩能夠起到寧心安神的功效。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脛骨前嵴外開一橫指的位置,患者通常採取正坐或仰臥位,醫生使用手指腹順時針方向按揉穴位。足三里穴屬足陽明胃經,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的作用,適當按揉有助於改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情況。

合谷穴

合谷穴位於手背第1、2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患者通常採取坐位或仰臥位,醫生用一手拇指的指腹緊貼於另一手食指靠小指一側的指甲根角側,而後利用指間關節屈伸發力,使力量集中於指腹後用力按壓。合谷穴屬於大腸經腧穴,能通經活絡、鎮靜止痛,適當按揉此穴幫助緩解牙痛、頭痛以及發燒等不適症狀。

太衝穴

太衝穴位於足背部,第一蹠骨間隙的凹陷處,患者通常採取正坐或仰臥位,醫生用拇指指端著力點按穴位並做旋轉動作,每次操作時間控制在5分鐘左右。太衝穴屬足厥陰肝經,具有平抑肝火、疏肝解鬱的功效,適當按揉此穴對於緩解胸悶、煩躁易怒等不適症狀有積極的影響。

除此之外,還可以選擇天樞穴、血海穴等其他穴位進行按摩。需注意的是,上述穴位按摩需由專業人員進行操作,以免因手法不當引起皮損或其他併發症。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