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炎是一種常見的腸道疾病,患者可到醫院的消化內科、胃腸外科、急診科、感染性疾病科或消化道門診就診。該病的恢復時間因個體差異而異,一般在2-4周內自愈。治療方面,中醫採用中藥內服結合針灸、拔罐等外治法進行干預。預防兒童病毒感染性腸胃炎的主要手段有輪狀病毒疫苗接種、手部衛生教育與實踐、食品及飲水安全措施、減少與患者的直接接觸以及定期對生活環境進行消毒。
腸胃炎該看哪一科?什麼時候一定要就醫?
腸胃炎可以看消化內科、胃腸外科、急診科、感染性疾病科、消化道門診。當症狀嚴重或持續不緩解時,應儘快就醫。
消化內科
消化內科主要負責治療各種消化系統疾病,包括腸胃腸炎。腸胃腸炎屬於消化系統的常見病,患者可到消化內科進行診治。在消化內科,患者可以接受電子內鏡、X光檢查等以評估腸道狀況。
胃腸外科
胃腸外科專門處理涉及結腸和小腸的手術問題。如果患者的腸胃腸炎症狀嚴重或伴有併發症,則需要轉介至胃腸外科。在胃腸外科,常規檢查可能包括超音波掃描、CT掃描以及實驗室測試。
急診科
急診科是針對急性健康問題的第一線醫療資源。當腸胃腸炎症狀緊急或突然惡化時,應立即前往最近的急診室。在急診科,可能會對患者進行腹部X光片、血常規、電解質分析等檢查。
感染性疾病科
感染性疾病科專注於管理由細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感染。若考慮細菌性食物中毒所致腸胃腸炎,在確認有特定致病菌存在時,可到感染性疾病科就醫。在感染性疾病科,常進行的診斷措施包括大便培養、血液培養以及其他特定病原體檢測。
消化道門診
消化道門診提供有關食道、胃及十二指腸等相關疾病的諮詢和診療服務。對於患有慢性或複發性腸胃腸炎的患者來說,定期在消化道門診隨訪很有必要。在消化道門診,通常會安排做胃鏡檢查、膠囊內鏡檢查等,以便監測病情變化。
腸胃腸炎患者應注意調整飲食習慣,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薑等。同時建議多飲溫水,維持充足的休息時間,促進身體恢復。
得了腸胃炎多久會好?依據型別不同有兩大治療方向!
得了腸胃炎的治癒時間因人而異,通常在2-4周內可以恢復。該疾病根據病因和病程可分為病毒性腸胃炎、細菌性腸胃炎等,其治療方式也有所不同。
病毒性腸胃炎
病毒性腸胃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症狀包括腹瀉、腹痛、噁心嘔吐等。該病具有自限性,一般情況下不需要特殊治療,患者可透過適當的休息和補充水分來緩解症狀,預後良好。
細菌性腸胃炎
細菌性腸胃炎由細菌感染引起,典型症狀為腹瀉、腹痛、發燒等。抗生素是主要治療方法,常用藥物有諾弗灑欣(Norfloxacin)、賽普沙辛(Ciprofloxacin)等。患者需要遵醫囑服用上述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並且需足量足療程使用以避免抗藥性的產生。
急性出血性腸炎
急性出血性腸炎是一種嚴重的腸道炎症性疾病,常表現為腹痛、腹瀉、血便等症狀。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氫化可體松(Hydrocortisone)或地塞松(Dexamethasone)進行靜脈注射治療,必要時也可聯合使用奧美拉唑(Omeprazole)保護胃腸黏膜。
慢性淺表性胃炎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以胃黏膜上皮傷害為主的慢性消化系統疾病,常見症狀包括脹氣、酸液逆流、食慾不振等。患者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口服多普利杜(Domperidone)、莫沙普萊得(Mosapride)等促動力劑改善症狀。
萎縮性胃炎
萎縮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固有腺體減少的一種慢性胃部疾病,可能與幽門螺杆菌感染有關,臨床表現多樣,常見的症狀有上腹部不適、脹滿感、食慾減退等。針對幽門螺杆菌感染所致者,應積極行根除治療,如四聯療法,即同時應用兩種抗菌藥物加一種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PI)及一種鉍劑,如阿莫西林(Amoxicillin)、克拉黴素(Clarithromycin)、泮托拉唑(Pantoprazole)以及克潰泌膜衣錠(Colloidal Bismuth Subcitrate)等。
對於患有腸胃炎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此外,還應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有助於促進疾病的恢復。
中醫怎麼治療腸胃炎?穴位按摩有幫助嗎?
中醫治療腸胃炎主要以中藥內服為主,配合針灸、拔罐等外治法。
中醫認為腸胃炎多因飲食不當、情志失調等原因導致氣機鬱滯、運化失常所致。治療上採用理氣和胃的方法以舒緩氣機、調和脾胃。
在中醫治療腸胃炎的過程中,若症狀持續不緩解或伴有嚴重腹瀉、嘔吐等情況,應及時就醫以排除其他病因,並接受適當的西醫藥物治療。
在治療腸炎時,患者應注意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膩食物,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過度疲勞,以助於病情恢復。
如何預防兒童得到病毒性腸胃炎?施打輪狀病毒疫苗是關鍵!
預防兒童獲得病毒性腸胃炎的關鍵是輪狀病毒疫苗接種、手部衛生教育與實踐、食品安全與飲水安全措施、避免密切接觸感染者以及環境清潔與消毒。
輪狀病毒疫苗接種
輪狀病毒疫苗透過模擬自然感染過程,誘導身體產生免疫應答,以保護兒童免受該病毒感染。按照推薦的免疫程式,在醫生指導下為符合年齡條件的兒童進行輪狀病毒疫苗接種。
手部衛生教育與實踐
良好的手部衛生能減少病原體傳播,教育孩子養成經常洗手、不隨地吐痰等良好習慣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家長需定期向孩子強調並示範正確的洗手步驟,特別是在進食前及從公共場合回家後。
食品安全與飲水安全措施
確保食物和飲用水的安全可以防止攝入被輪狀病毒汙染的食物或水,從而減少感染機會。監督孩子的飲食習慣,避免食用未經充分煮熟或未徹底清洗的食物,同時確保飲用乾淨的水。
避免密切接觸感染者
與感染者密切接觸可能導致直接感染,因此避免與患病者長時間、頻繁地親密接觸是有效的防護手段。若家庭成員中有確診患者,應儘量保持一定距離,並注意佩戴口罩。
環境清潔與消毒
對常接觸的物品及時進行清潔與消毒,如桌椅、玩具等,可殺滅潛在的輪狀病毒,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建議定期使用含氯消毒劑或其他經批准的產品來擦拭這些物體表面。
如果發現兒童有腹瀉、嘔吐等症狀,應及時帶其就醫,以便獲得適當的治療和管理。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