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過敏:急性蕁麻疹、慢性蕁麻疹有什麼不同?

分類: 皮膚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04
本文介紹了急性蕁麻疹和慢性蕁麻疹的區別。前者通常表現為短期發作、輕微症狀,後者則為長期存在、伴隨劇烈瘙癢。兩者的致敏原因有所不同,其中急性蕁麻疹可能由食物、藥物、昆蟲叮咬或環境因素引起,而慢性蕁麻疹涉及更廣泛的原因,如食物、環境因素、藥物、接觸性皮膚炎及精神因素。

本文介紹了急性蕁麻疹和慢性蕁麻疹的區別。前者通常表現為短期發作、輕微症狀,後者則為長期存在、伴隨劇烈瘙癢。兩者的致敏原因有所不同,其中急性蕁麻疹可能由食物、藥物、昆蟲叮咬或環境因素引起,而慢性蕁麻疹涉及更廣泛的原因,如食物、環境因素、藥物、接觸性皮膚炎及精神因素。

急性蕁麻疹、慢性蕁麻疹有什麼不同?

急性蕁麻疹與慢性蕁麻疹的主要區別在於病程持續時間、皮膚表現特點、症狀嚴重程度、治療反應和預後。以下是兩者之間的比較:

1. 病程持續時間:急性蕁麻疹通常病程小於6周,而慢性蕁麻疹則超過6個月。

2. 皮膚表現特點:急性蕁麻疹常表現為快速發展的紅斑丘疹或水泡,伴有劇烈瘙癢;而慢性蕁麻疹的症狀可能更為輕微,僅表現為長期存在的皮膚病變。

3. 症狀嚴重程度:儘管兩種型別的蕁麻疹都可引起瘙癢,但急性蕁麻疹的瘙癢通常更強烈且難以忍受,可能導致失眠等併發症;相比之下,慢性蕁麻疹的瘙癢程度較輕。

4. 治療反應:由於個體差異,對藥物的敏感性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治療上可能會存在不同的效果及反應。例如,抗組織胺藥對於緩解急性蕁麻疹的瘙癢非常有效,但對於慢性蕁麻疹的效果有限。

5. 預後:未經治療的急性蕁麻疹通常可在數日內自行消退,不會留下色素沉著或其他後遺症;然而,慢性蕁麻疹若未得到適當管理,可能導致皮膚乾燥、脫屑等問題,並增加出現繼發感染的風險。

針對這兩種型別的蕁麻疹,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的診斷和治療方案。

急性蕁麻疹的過敏原

急性蕁麻疹的過敏原可能包括食物、藥物、昆蟲叮咬、接觸性皮炎以及環境因素。

食物

常見易致敏食物如牛奶、雞蛋、貝類海鮮、穀類等,食用這些食物可能導致免疫系統產生過敏反應,進而引發蕁麻疹。患者可能會出現口腔紅腫、腹瀉、嘔吐等症狀。

藥物

某些藥物如盤尼西林、阿斯匹靈(Aspirin)、非甾體抗炎藥等也可能導致蕁麻疹。個別患者在服用後幾小時內會出現皮膚癢、紅斑、水泡等症狀。

昆蟲叮咬

被蚊子、蜂窩、蜘蛛等昆蟲叮咬也會引起急性的蕁麻疹。典型癥狀是受到叮咬部位出現紅腫、疼痛和瘙癢。

接觸性皮炎

化學品、金屬、植物等外來物質與皮膚直接接觸,可誘導區域性組織發生發炎反應,導致蕁麻疹。常見癥狀有皮膚紅腫、熱痛、出水泡等。

環境因素

溫度變化、日光曝曬、乾燥空氣等都可能是蕁麻疹的誘因。例如,在寒冷天氣中,血管收縮和擴張迅速交替,這可能會導致血液流通不暢,進而刺激肥大細胞釋放過量的組胺,從而引發蕁麻疹。

以上提及的原因都會造成身體不同形式的過敏反應,如果蕁麻疹情況沒有改善或者伴有嚴重併發症,應立即就醫以獲得適當治療。

慢性蕁麻疹的過敏原

慢性蕁麻疹的過敏原可能包括食物、環境因素、藥物、接觸性皮炎以及精神因素。

食物

特定的食物成分,如牛奶、雞蛋、貝類、穀類等,可以作為慢性蕁麻疹的誘因。這些食物中的蛋白質或其他成分與免疫系統交互作用,導致過敏反應。

環境因素

塵蟎、花粉、動物毛髮等環境中的微粒也是一種常見的致病原因。這些顆粒被吸入或進入皮膚後,可引起細胞釋放組胺等介素,引發紅斑、水腫等症狀。

藥物

某些藥物可能會導致部分人群出現蕁麻疹樣癥狀,這可能是由於個體對該藥物中某種化學成分產生過敏反應所致。

接觸性皮炎

患者若長期接觸刺激性物質,例如金屬鎳、香料或是清潔劑等,可能會導致區域性發生非特異性的發炎反響,進而誘發蕁麻疹。

精神因素

情緒波動、壓力增強等心理狀態改變也可能成為蕁麻疹的誘因之一。研究顯示,高壓狀態下人體會分泌腎上腺皮質賀爾蒙和去甲腎上腺素等賀爾蒙,這些賀爾蒙能促進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從而誘導皮膚出現風團。

建議進行皮膚點刺試驗或血清IgE測定以確定過敏原。避免已知過敏源是治療慢性蕁麻疹的重要措施,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有助於減少病情活動。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