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動脈瘤破裂後可能導致急性顱內出血,對大腦造成壓力和傷害。無症狀的腦動脈瘤難以發現,但有高血壓病史可能是重要線索之一。存在顱內動脈瘤、高血壓或腦腫瘤等風險的人群應關注相關症狀,如頭痛、眩暈、運動障礙或癲癇發作。
腦動脈瘤破裂有三成機率當下死亡
腦動脈瘤破裂後,血液可能流入蛛網膜下腔,導致急性顱內出血,這會對大腦造成壓力和傷害。這種情況可能會引發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甚至在動脈瘤破裂時立即導致患者死亡。
脫水
腦動脈瘤破裂時,由於血腫形成,會導致腦部腫脹,進而壓迫正常腦組織。而脫水可以減輕腦水腫,降低腦壓,因此有必要限制水分攝入以防止腦水腫的發生。
高血壓
高血壓是誘發腦動脈瘤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腦動脈瘤壁薄弱,一旦受到血流高速衝擊或血壓急劇變化等因素刺激,就容易發生破裂。過高的血壓可使已存在的微小動脈瘤膨脹、擴張,促使動脈瘤破裂。
溫度
研究表明,低溫狀態下細胞對於缺氧的耐性較好,能夠減少組織壞死面積,進而降低腦動脈瘤破裂後造成的傷害程度。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密切監測體溫,避免因降溫引起的心律不整或其他併發症。
睡眠品質
睡眠品質不佳會影響血管收縮和舒張的功能,從而增加動脈瘤破裂的風險。良好的睡眠有助於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包括心臟活動和血壓穩定,降低動脈瘤破裂的可能性。
吸煙
吸煙是一種強烈的血管收縮劑,長期吸煙會損害動脈壁,使得已經脆弱的腦動脈瘤更容易破裂。戒菸可以改善動脈粥樣硬化的狀況,減低腦動脈瘤破裂的風險。
建議定期進行頭顱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學檢查,以及注意生活中的細節,如合理膳食、規律運動、保持心情愉悅等,都有助於預防腦動脈瘤破裂。
無症狀該怎麼發現有「腦動脈瘤」?
無症狀的腦動脈瘤通常難以被發現,但以下五點可提供一些啟示:
1. 高血壓病史: 腦動脈瘤常與高血壓有關。若患者曾有高血壓病史, 且近期出現不明原因頭痛、眩暈等症狀, 建議進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或計算機斷層掃描CTA 以評估大腦動脈狀況。
2. 家族遺傳史: 若家族中有人曾經罹患或死於腦動脈瘤, 患者應提高警覺, 尤其是當年輕時就有家屬患病時更要注意。
3. 急性視神經乳頭炎: 這是一種急性眼疾, 特徵為突然發生的眼前黑曚、失明等現象。雖然此病症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 但如果與腦動脈瘤相關聯, 則需要進一步檢查以排除此可能性。
4. 血液學檢驗異常: 例如凝血功能障礙或血小板減少等, 可能會增加發生腦動脈瘤的風險。定期監測血液學指標對於及早發現問題至關重要。
5. 突發劇烈頭痛: 即使在沒有其他明顯症狀的情況下, 如果突然經歷到非常厲害的頭痛, 也要高度懷疑可能是腦動脈瘤破裂所致。立即就醫是最明智的選擇。
什麼人要當心腦中藏有不定時炸彈?
需要特別注意腦中可能存在不定時炸彈的人群包括但不限於:顱內動脈瘤患者、高血壓患者、腦腫瘤患者等,這些疾病都可能導致頭痛、眩暈、耳鳴、運動障礙或癲癇發作等症狀。如果出現相關症狀,建議及時就醫進行專業評估和治療。
頭痛
當腦部存在不定時炸彈時,由於其可能引起的發炎反應或其他病理變化,可能會導致顱內壓增高而引發頭痛。這種疼痛通常位於頭部上方,可能集中在額部或枕部。
眩暈
如果患者患有美尼爾病或者前庭神經炎等疾病,在受到驚嚇後容易誘發眩暈的症狀發生。眩暈多表現為自身或周圍環境旋轉感、頭暈目眩等症狀,有時伴有噁心嘔吐。
耳鳴
耳源性病變如梅尼爾氏症、突發性耳聾等都可能導致耳鳴的發生。這些疾病會導致內耳血管痙攣、缺血缺氧,從而產生異常神經衝動傳入聽覺中樞引起耳鳴。耳鳴常被描述為持續性的嗡嗡聲、鈴鐺聲或吹風聲,不依賴外部聲音刺激存在。
運動障礙
若患者存在帕金森病、腦中風等疾病,則容易出現運動障礙的情況。這些疾病會影響大腦中控制運動的部分區域,導致肌肉僵硬、震顫和運動遲緩。運動障礙可表現為肢體無力、協調性差、行走困難等,嚴重者可能出現突然跌倒。
癲癇發作
腦部不定時炸彈的存在意味著可能存在腦組織傷害或異常電活動,這可能是癲癇發作的原因之一。癲癇發作通常表現為意識喪失、抽搐、口吐白沫等症狀,持續時間從幾秒到幾分鐘不等。
針對上述症狀,建議進行頭顱MRI、CT掃描以評估腦部狀況。治療措施可能包括藥物治療,如抗癲癇藥癲通(Carbamazepine)、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等。患者應保持充足睡眠,避免過度疲勞,同時注意飲食健康,減少高脂肪食物攝入,以降低腦部風險。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