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阻塞是由多種原因如長期便秘、腹膜炎引起的消化道疾病,其主要症狀包括腹痛、嘔吐、停止排便和排氣。該疾病需緊急醫療處理,但可透過預防措施如增加膳食纖維、避免穿緊身衣物來減少發生機會。高風險群包括有腹部陣發性腸絞痛、腹脹、停止排便和排氣、惡心和嘔吐的人群。
什麼是腸阻塞?
腸阻塞是消化道中一段或多段腸管發生阻塞,導致食物和液體無法順利透過的疾病,需要緊急醫療處理。
腸阻塞發生當腸道內有異物、腫瘤等阻礙了正常的食物透過時會發生。這些障礙會導致腸道積聚大量氣體和液體,進一步加重堵塞。典型症狀包括腹痛、嘔吐、停止排便和排氣以及腹部膨脹。嚴重情況下還可能出現發燒、脫水和電解質紊亂。
常規實驗室檢查可能顯示白血球計數增加和電解質異常。影像學檢查如X光檢查、計算機斷層掃描(CT)或超音波也可用於評估腸阻塞的程度和位置。治療通常包括禁食、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並可能行手術切除阻塞物。對於絞窄性腸阻塞,急診手術可能是必要的。
患者應避免食用高纖維食品以減少腸道負擔,在恢復期間需遵循醫囑調整飲食,確保攝入營養均衡且易於消化。
各類腸阻塞在臨床上最易出現四大症狀
各類腸阻塞在臨床上最易出現四大症狀,包括腹痛、嘔吐、停止排便和排氣、腹部膨隆。這些症狀通常表明存在嚴重的消化道阻塞,需緊急就醫以評估是否需要手術治療。
腹痛
各種類型的腸阻塞都可能導致腸道內容物透過受阻,從而引起腸管擴張和積液。當腸壁受到牽拉或膨脹時,會刺激區域性神經末梢,引發疼痛感。
嘔吐
腸阻塞發生後,由於胃腸蠕動功能減弱或者消失,會導致食物在胃內滯留時間延長,進而產生較多氣體和液體。過多的氣體和液體會對胃壁造成一定壓力,使患者感到噁心並最終導致嘔吐的發生。
停止排便和排氣
當腸腔被堵塞時,無論是因為腫瘤壓迫還是糞塊嵌頓等原因所致,都會使得大便無法順利經過該處而形成所謂的“閉鎖”。沒有新的氣體或固體進入結腸,因此也就不會有正常的排便和排氣現象發生。
腹部膨隆
不同原因引起的腸阻塞可能具有不同的臨床表現。例如蛔蟲性腸阻塞常伴有臍周腸絞痛,機械性腸阻塞則多表現為陣發性腸絞痛,動力性腸阻塞則為持續性脹痛等。
針對腸阻塞的症狀,應考慮禁食及胃腸減壓治療,必要時可遵醫囑使用硫酸鎂進行導瀉處理。同時還要監測患者的水電解質平衡狀態,並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補液或其他支援療法。
腸阻塞如何預防
腸阻塞可以透過飲食纖維增加、定期運動、避免穿緊身衣物、保持肛門衛生和預防便秘等方法進行預防。
飲食纖維增加
適當食用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全穀類、蔬菜、水果等,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和腸阻塞的發生。過多攝入可能導致腹瀉或腹脹,因此不宜過量。
定期運動
適度的身體活動可以改善消化功能,減少腸腔內容物滯留時間,降低發生腸阻塞的風險。但應根據個人情況調整運動強度和頻率,以免過度勞累造成傷害。
避免穿緊身衣物
緊身衣褲會限制腹部及下肢活動範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血液循環狀態;長時間穿著此類服裝還可能會導致區域性皮膚受到摩擦而引起發炎反應。此外,這類服飾不利於汗液蒸發散失熱量,從而引發身體不適感。
保持肛門衛生
肛門周圍細菌較多且易滋生,如果不注意清潔會導致感染等問題出現。建議每天使用溫水清洗肛門區域,並在排便後及時擦拭乾淨以防細菌殘留。
預防便秘
對於存在長期臥床、排便姿勢不當等情況的人群而言,更容易發生便秘問題。可透過調整飲食結構、養成定時排便習慣等方式來改善症狀。
患者平時還要注意觀察大便性狀以及排便次數的變化,若發現異常應及時就醫處理。
腸阻塞的成因
腸阻塞的成因可能有長期便秘、糞便積聚過多、腸道蛔蟲、腹腔手術後沾黏以及腹膜炎等,這些因素導致了腸道內容物無法正常透過。鑑於上述提及的原因可能導致嚴重的併發症,建議患者立即就醫以接受專業評估和治療。
長期便秘
由於長時間不排便,導致大便乾結,當幹硬的大便塊堵塞腸管時就會引起腸阻塞。可透過使用甘油球、甘油栓等藥物進行緩解。
糞便積聚過多
若患者存在不良飲食習慣,如暴飲暴食、進食過於油膩的食物,則會導致食物殘渣和糞便堆積於腸道內,進而形成糞石而發生腸阻塞。可遵醫囑服用多普利杜(Domperidone)、摩舒胃清(Mosapride)等促胃動力藥促進消化,改善不適症狀。
腸道蛔蟲
蛔蟲寄生在小腸中,其體表分泌的某些物質能溶解腸黏膜組織,使腸壁失去正常的抗張力而發生壞死,繼而導致腸穿孔和腹膜炎的發生。此外,蛔蟲還可鑽入膽道,引起膽道蛔蟲症,出現右上腹腸絞痛、噁心嘔吐等症狀。可配合醫生透過口服阿苯達唑(Albendazole)片、左美素(Levamisole)等驅蟲藥物進行治療。
腹腔手術後沾黏
腹腔手術後沾黏是指術後腹腔內的臟器或組織之間形成的纖維性連線,這些沾黏物可能會壓迫或包裹腸管,導致部分腸內容物透過障礙,從而引發腸阻塞。輕度的沾黏通常不需要特殊處理,重度者需考慮行沾黏松解術。
腹膜炎
腹膜炎是由細菌感染、化學刺激或物理傷害所引起的腹部炎症性疾病,嚴重時可導致腸蠕動減弱甚至停止,進而引發腸阻塞。對於由細菌感染引起的腹膜炎,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例如頭孢曲松(Ceftriaxone)、頭孢呱酮(Cefoperazone)等。
建議定期進行體檢,包括血常規、腹部超音波檢查以及必要時的影像學評估,以監測任何可能的病變進展。合理膳食纖維攝入有助於預防長期便秘,減少相關風險。
腸阻塞的高危險群
腸阻塞的高危險群可能包括腹部陣發性腸絞痛、腹脹、停止排便和排氣、噁心和嘔吐的風險。
腹部陣發性腸絞痛
腹部陣發性腸絞痛是由腸道肌肉強烈收縮引起的,這是腸阻塞的主要症狀之一。該症狀會導致劇烈的腹部疼痛,可能需要緊急醫療干預。
腹脹
腹脹是由於腸道內積聚大量氣體和液體而引起的現象,也是腸阻塞的常見體徵。腹脹可能導致不適感、脹滿感或呼吸困難等不適症狀。
停止排便和排氣
停止排便和排氣通常是因為食物殘渣被堵塞在腸道中無法透過,這進一步導致了上述情況的發生。長時間不排便和排氣可能會加劇腸阻塞的症狀並增加併發症的風險。
噁心
噁心可能是由於腸道內的壓力變化以及毒素吸收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刺激所致。對於腸阻塞患者而言,噁心可能導致脫水和其他電解質紊亂的情況發生。
嘔吐
嘔吐通常是由於腸道內容物不能順利透過,當胃部擴張到一定程度時會誘發嘔吐反射。頻繁嘔吐會導致身體失去水分和電解質,嚴重時甚至會引起代謝性酸中毒等問題。
若出現腸阻塞相關症狀,應立即就醫以獲得專業評估和治療,避免因延誤診治而導致嚴重的併發症。
未治療 易引發嚴重併發症
未治療的糖尿病易引發嚴重的併發症,這些包括:
1. 糖尿病腎病。高血糖會傷害腎臟血管,導致蛋白尿、水腫和腎功能下降。
2. 神經病變變。長期高血糖會導致周圍神經受損,引起手腳麻木、刺痛感等不適症狀。
3. 視網膜病變。高血糖對眼部微血管造成傷害,可能導致視力模糊、眼底出血等問題。
4. 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上冠心病、中風等心血管疾病。
5. 皮膚感染。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循環差、傷口癒合能力降低,容易發生足部潰瘍、感染等問題。
因此,對於未治療的糖尿病患者來說,定期監測血糖水平、控制飲食和進行適量運動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建議患者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合適的藥物來控制血糖,以預防上述併發症的發生。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