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庭醫師協助轉診,少走冤枉路:3種關節炎可以用症

分類: 骨骼與肌肉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04
本文介紹了三種常見的關節炎——骨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和韌帶骨化性肌腱炎,並提供了它們之間簡單的區分方法。此外,針對痛風性關節炎也進行了簡要介紹。在診斷過程中,瞭解症狀並及時轉診至相關專家進行診治是關鍵。例如,骨性關節炎常表現為長期的關節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礙,而類風溼性關節炎則以多關節、小關節受累為主。對於痛風性關節炎,初期往往出現在腳大拇趾第一關節。在考慮遺傳因素時,若家族中有高尿酸血癥或痛風病史,個體患病風險增加。當症狀涉及心理健康問題時,應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

本文介紹了三種常見的關節炎——骨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和韌帶骨化性肌腱炎,並提供了它們之間簡單的區分方法。此外,針對痛風性關節炎也進行了簡要介紹。在診斷過程中,瞭解症狀並及時轉診至相關專家進行診治是關鍵。例如,骨性關節炎常表現為長期的關節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礙,而類風溼性關節炎則以多關節、小關節受累為主。對於痛風性關節炎,初期往往出現在腳大拇趾第一關節。在考慮遺傳因素時,若家族中有高尿酸血癥或痛風病史,個體患病風險增加。當症狀涉及心理健康問題時,應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

有家庭醫師協助轉診,少走冤枉路

有家庭醫師協助轉診,可以少走冤枉路。轉診至專科醫師、物理療法、行為療法、營養支援治療等都是可行的治療措施。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者加重,應儘快就醫。

轉診至專科醫師

首先由家庭醫生評估患者的病情,確定需要轉介到特定領域的專科醫師如神經科、骨科等;隨後安排預約,並協助患者完成轉介流程。專科醫師擁有針對特定疾病的深入知識及經驗,能提供更精準診斷和治療方案;轉介至適當的專科可減少不必要的檢查和誤診風險。

物理療法

物理治療通常包括一系列運動、按摩、康復訓練等活動,旨在恢復受損部位的功能;療程可能需數週至數月不等,具體時長視患者狀況而定。物理療法透過增強肌肉力量、改善關節活動度來緩解疼痛及促進功能恢復;適用於多種慢性病導致的肢體無力、僵硬等問題。

行為療法

行為療法涉及認知重構、放鬆技巧傳授等干預手段,旨在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或應對策略;療程長短因人而異,一般需多次面對面諮詢。此方法有助於減輕壓力相關性頭痛及其他心理因素引起的健康問題;適合處理由於生活壓力大引起的身體不適。

營養支援治療

營養師會為患者制定個性化飲食計劃,強調均衡飲食並考慮其特殊需求;持續監測並調整餐單內容以符合患者目標。良好飲食習慣有助於補充身體所需養分,支援整體健康狀態;對於某些特定病症具有積極影響。

建議定期進行體檢,以便早期發現潛在健康問題並及時處理。同時,保持良好的睡眠品質也是維護身體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盡量避免熬夜和過度勞累。

5種關節炎可以用症狀、部位、發病時間簡單做區分

3種常見的關節炎包括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韌帶骨化性肌腱炎,它們之間可以透過以下幾點進行簡易區分:

症狀

- 骨性關節炎主要導致長期關節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礙。

- 類風溼性關節炎通常伴隨對稱性的多關節腫脹和疼痛,尤其是手部和足部小關節。

- 韌帶骨化性肌腱炎會引起特定關節的劇烈疼痛和區域性壓痛。

關節受累部位

- 骨性關節炎常見於膝關節、髖關節、脊柱等負重較大或活動頻繁的部位。

- 類風溼性關節炎以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及腕關節為主要侵犯目標。

- 韌帶骨化性肌腱炎多見於肩峰下間隙內的大結節與盂唇之間。

發病時間

- 骨性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疾病,隨年齡增長而逐漸發展。

-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個慢性疾病,在早期可能有數週至數月的無症狀期。

- 韓韌帶骨化性肌腱炎是急性發作,患者可能會在受傷後立即感到疼痛。

活動受限程度

- 骨性關節炎導致的關節傷害可能導致持續的活動受限。

- 類風溼性關節炎引起的關節破壞可能導致嚴重的運動障礙。

- 韌帶骨化性肌腱炎可引起短期的關節不穩定性和活動受限。

影像學表現

- 骨性關節炎在X光片上顯示為關節間隙狹窄和軟骨丟失。

- 類風溼性關節炎在X光片上表現為關節侵蝕和間隙變窄。

- 韌帶骨化性肌腱炎在MRI影象中可見到異常鈣化的韌帶組織。

基於上述差異,臨床醫生可以根據患者的症狀和體徵來區分這三種不同型別的關節炎,並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及時就醫以便進行準確診斷和治療。

1.退化膝關節炎常見於年紀大者、膝蓋等大關節疼痛

退化膝關節炎常見於年紀大的患者,通常會伴隨膝蓋等大關節疼痛的症狀。

退化膝關節炎

隨著年齡的增長,關節軟骨逐漸磨損,導致關節面不平滑,從而引發發炎。患者可能會出現關節腫脹、僵硬和活動受限等症狀。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遵醫囑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進行治療,如布洛芬(Ibuprofen)、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片等緩解症狀。

大關節疼痛

大關節包括肩盂肱骨關節、肘關節、髖關節和膝關節等,這些部位發生傷害或疾病時會引起疼痛。如果是因為外傷引起的區域性軟組織傷害,可透過冷敷的方式減輕水腫和疼痛;如果是由於風溼性關節炎所致,則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阿斯匹靈(Aspirin)、希樂葆(Celecoxib)等藥物控制病情發展。

針對上述情況,建議減少患處負重,避免劇烈運動,以減少關節負擔,延緩病情進展。同時注意保持適當的體重,有助於減輕膝關節的壓力。

2.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多關節、小關節疼痛

類風溼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以多關節、小關節受累為主要表現的自體免疫性疾病。

1.類風溼關節炎患者會出現對稱性的多個關節腫脹和疼痛,常見於手部指間關節、腕關節等小關節。這些症狀可能伴有晨僵現象,即早晨起床後關節活動受限的感覺,在一段時間內無法正常進行日常活動。

2.該疾病主要侵犯雙手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關節和其他周邊關節,導致區域性出現發炎反應,進而引發關節紅、腫、熱、痛等症狀。此外還可能會伴隨乏力、食慾減退等全身不適的症狀發生。

3.由於滑膜細胞異常增生,發炎因子刺激周圍神經末梢而引起劇烈疼痛。長期未治療或病情控制不佳者,可因軟骨破壞導致關節畸形。

4.診斷類風溼關節炎通常需要醫生透過體檢、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評估來確認診斷。常用的實驗室檢測包括血清類風溼因子測試以及C-反應蛋白水平測定。

5.患者可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如布洛芬(Ibuprofen)、希樂葆(Celecoxib)等緩解疼痛和發炎;對於晚期嚴重的關節傷害,可考慮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接受關節修復手術,如滑膜切除術等。

建議定期監測病情變化並及時就醫調整治療方案,避免吸菸和過度飲酒有助於減少病情進展風險。

3.痛風性關節炎初次發作常見於腳大拇趾第一關節

痛風性關節炎初次發作常見於腳大拇趾第一關節

1.遺傳因素:若家族中存在高尿酸血癥或痛風病史,則個體更容易因基因異常而患上該疾病。

2.飲食習慣:長期攝入富含普林的食物,如海鮮、動物內臟等,可導致體內尿酸水平升高。

3.痛風性關節炎初次發作常常見於腳的大拇趾的第一關節,因為該部位通常承受著最大的壓力,並且在行走和站立時受到摩擦。這會導致軟組織傷害,促進尿酸結晶形成並誘發發炎反應。

4.生活習慣:長時間坐著不動或者經常穿過緊的鞋子可能會增加腳部血液循環受阻的風險,進一步促使痛風發作。

5.環境因素:寒冷的天氣可能導致血管收縮,影響尿酸鹽溶解度,從而引發痛風急性發作。

建議定期進行體檢以及監測血液中的尿酸含量,以早期發現並預防痛風的發生。同時還要注意保暖防寒,避免穿過於擠腳的鞋類。

瞭解自己的症狀、學會表達,協助醫師做判斷

瞭解自己的症狀、學會表達,協助醫師做出判斷;若症狀包括情緒低落、失眠、食慾減退、疲勞遲鈍、自我價值感下降等,建議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

情緒低落

情緒低落可能源於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尤其是5-羥色胺和多巴胺(Dopamine)水平降低。這類情感狀態通常伴隨著持續的心境沮喪,可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失眠

失眠可能是壓力、焦慮或其他心理因素導致的睡眠障礙。這些因素會導致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如腎上腺素(Adrenaline)等異常活躍,干擾正常的睡眠-清醒節律。失眠通常表現為難以入睡、頻繁醒來或早醒等情況。

食慾減退

食慾減退可能與壓力反應有關,體內皮質醇等賀爾蒙的變化會影響胃腸功能和消化吸收。食慾減退可能導致體重減輕,長期如此可能會引發營養不良等問題。

疲勞遲鈍

疲勞遲鈍可能與憂鬱相關的情緒低落以及生物節律紊亂有關。這使得身體感到疲乏無力。這種症狀往往伴隨晨重夜輕的特點,即早晨更加嚴重而晚上有所緩解。

自我價值感下降

自我價值感下降可能與憂鬱症患者對自己產生消極評價有關。這種情況可能使個體對自己的能力和成就產生懷疑。患者可能會出現過度貶低自己、自卑等症狀。

針對上述症狀,建議進行心理諮詢以評估是否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必要時,醫生還可能會推薦進行血液檢測、心理評估測試或者睡眠監測來輔助診斷。治療措施可能包括藥物治療,如抗憂鬱藥舍曲林(Sertraline)、文拉法辛(Venlafaxine)等。患者應保持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量運動,有助於改善症狀並促進身心健康。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