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橋知成:什麼是厭食症?為何會有厭食症?

分類: 健康百科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04
厭食症是一種以對體重和體形過度關注為特徵的精神障礙,通常表現為極端節食行為,導致嚴重體重減輕,並伴隨生理和心理健康問題。該疾病的治療需綜合運用營養支援、心理行為療法、群體療法及自我認知療法等策略。

厭食症是一種以對體重和體形過度關注為特徵的精神障礙,通常表現為極端節食行為,導致嚴重體重減輕,並伴隨生理和心理健康問題。該疾病的治療需綜合運用營養支援、心理行為療法、群體療法及自我認知療法等策略。

什麼是厭食症?

厭食症是一種精神障礙,其特徵是對體重和體形有不合理的過度關注,伴隨著極端的節食行為,導致體重明顯下降,並影響生理和心理健康。治療通常需要心理治療和營養支援,以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身體形象認知。

厭食症是一種飲食障礙,涉及到對體重和體形的過度關注以及極端的節食行為。這些行為可能導致個體無法正常攝取足夠的營養物質,進而影響身體的成長發育和新陳代謝功能。厭食症的症狀包括但不限於:持續拒絕維持健康體重、害怕體重增加、頻繁嘔吐、濫用瀉藥或其他減肥方式、月經不規律或停止等。

針對厭食症的常規檢查可能包括血液生化分析、電解質檢測、甲狀腺功能測試、胃腸道內視鏡檢查等,以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態和器官功能。厭食症的治療通常需綜合運用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包括認知行為療法和家庭治療;藥物治療則可考慮使用抗憂鬱藥或抗精神疾病藥來改善患者的情緒狀態。

厭食症患者應確保均衡飲食,避免單一食物成為主要來源,定期監測體重變化並保持適度的身體活動,有助於促進身心健康。

為何會有厭食症?

厭食症是一種進食障礙,其成因可能包括社會文化因素、生物學因素、心理因素以及遺傳易感性。

社會文化因素

在某些社會和文化背景下,存在對體重和身體形象的理想化觀念。這些理想化的標準可能會導致個體產生過度的壓力和焦慮,從而發展成為厭食症患者。

生物學因素

食慾受多種賀爾蒙調控,如瘦素、胃飢餓素等。當體內瘦素水平下降時,會刺激食慾並促進脂肪儲存;而高水平則抑制食慾以維持正常體重。研究發現,厭食症患者的瘦素敏感性降低可能是該疾病的一個潛在生物機制。

心理因素

個體應對壓力的方式會影響他們是否患上厭食症。例如,使用飲食控制作為減輕情緒困擾或應激的方法,則更容易受到負面心理影響進而形成厭食行為。

遺傳易感性

雖然沒有明確表明特定基因與厭食症之間的直接關聯,但研究表明,家族中如有患有此病者,則後代患上的風險相對較高。

認知-行為因素

許多厭食症患者都有自我調節失敗的歷史,並且經常對自己的身體形象和體重有不切實際的要求。這種執著於完美主義的想法可能導致他們採取極端措施來達到目標,最終引發厭食症。

針對厭食症的治療需要綜合考慮上述各種因素,並提供全面的支援和護理。

厭食症治療方式

厭食症的治療可以考慮營養支援治療、心理行為療法、群體療法、自我認知療法等方法。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者惡化,應立即尋求專業醫療幫助。

營養支援治療

營養支援治療包括提供高熱量、高蛋白飲食及必要時口服或靜脈補充營養素。此措施有助於改善患者營養狀況,促進身體恢復;對於厭食症有直接效果。

心理行為療法

心理行為療法通常由專業心理醫生引導患者認識並改變其對食物和體重的認知偏差。此方法針對厭食症的核心心理機制發揮作用;可緩解相關情緒困擾,促進健康飲食習慣形成。

群體療法

群體療法透過讓患者與其他同樣經歷厭食症的人分享經驗、給予支援來輔助個體康復。厭食症常伴隨社交焦慮或自卑感,參與互助小組幫助減輕壓力;提高自信心。

自我認知療法

自我認知療法涉及幫助患者識別並挑戰關於體重和飲食的不合理信念。這種方法有助於改變患者對自己身體形象和食慾控制的想法;從而減少進食障礙。

厭食症是一種嚴重的心理疾病,需要專業的醫療團隊進行綜合管理。建議定期監測患者的體重變化,以便及時發現潛在的問題並採取適當的干預措施。同時,鼓勵患者積極參與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如瑜伽或溫和的運動,以促進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