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前出血風險評估需考慮手術部位、患者凝血功能、既往病史及是否服藥。止血方法包括傳統型(如直接加壓)和加強型(如使用止血劑或緊急開胸手術)。最後,醫護人員應根據個案情況挑選最適止血策略。
手術前應考量出血風險性!
手術前應考量出血風險,包括手術操作部位的出血傾向、患者凝血功能狀態、手術時間長短、患者既往出血史以及患者服用抗凝藥物情況。
手術操作部位的出血傾向
手術操作部位的出血傾向可能受到個體差異的影響。該因素可能導致手術中出現難以控制的出血,增加手術難度和風險。
患者凝血功能狀態
患者的凝血功能狀態反映了凝血過程是否正常,對術後出血有重要影響。異常的凝血功能可能導致出血量增多或不易止血,嚴重時可引起大出血。
手術時間長短
手術時間長短直接影響到術中出血量及術後恢復情況。長時間手術會導致身體壓力反應增強、凝血功能下降,從而增加出血風險。
患者既往出血史
既往出血史為評估手術出血風險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如有相關出血史,再次發生出血的可能性會相應增加。
患者服用抗凝藥物情況
抗凝藥物會影響凝血過程,導致出血風險增加。長期服用抗凝藥的患者,在進行手術時更容易出現術後出血等併發症。
建議在手術前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包括凝血功能檢測,以評估出血風險並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傳統型止血優劣比較!
傳統型止血方法包括直接加壓、包紮、抬高患部等,其優點主要在於操作簡單易學。而缺點則是可能導致過度施壓或不適當固定,造成組織傷害。
操作簡單易學
降低出血量
避免使用不當造成的二次傷害
不會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動能力
能夠快速有效地控制輕微到中度的出血情況
但若出血嚴重或無法透過傳統方式有效控制,應立即尋求專業醫療救助以避免進一步加重病情。
加強型止血方式迅速降低患者出血量
加強型止血方式迅速降低患者出血量可以考慮採用體表壓迫止血、氣管插管、吊點滴、緊急開胸手術、血管栓塞術等方法進行治療。如果出血量沒有減少或者伴有其他嚴重症狀,應立即就醫。
體表壓迫止血
體表壓迫止血通常透過施加外部壓力來控制淺表傷口的出血,如使用繃帶或指壓法。此方法適合於輕度至中度的體表出血,不需要進入體內,不會增加患者的痛苦和風險。
氣管插管
氣管插管是在緊急情況下建立人工通氣通道的方法,在麻醉科醫師指導下完成。當患者出現窒息、呼吸困難或其他呼吸道問題時,快速建立穩定的人工通氣是必要的搶救手段之一。
吊點滴
吊點滴是一種常見的醫療操作,需要將一定量的液體透過靜脈途徑輸入患者體內。對於因失血導致的循環衰竭或電解質紊亂等情況具有改善作用。
緊急開胸手術
緊急開胸手術由心髒外科醫生執行,旨在直接處理胸部內部的問題。針對嚴重的胸部外傷、大血管破裂或嚴重的心臟疾病等緊急狀況。
血管栓塞術
血管栓塞術由介入放射科醫生在影像引導下進行,利用微小導管將堵塞物送入受損血管內。該技術用於阻斷異常出血源頭,例如動脈瘤或動靜脈瘻。
在施行加強型止血措施的同時,應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徵,包括血壓、心率和氧合狀態。若出血無法有效控制或患者有明顯休克症狀,應立即通知急救團隊並準備進一步的醫療干預。
加強型止血劑分水嶺:凝血酶
加強型止血劑主要透過促進凝血作用達到止血效果,其與傳統止血劑的主要區別在於是否含有凝血酶。凝血酶是強化止血劑中的一個重要成分,它能夠快速啟用纖維蛋白原,形成纖維蛋白網,從而有效地阻止血液滲出。
促進凝血
2. 應用於外傷性出血、手術後出血等情況
適合各類人群使用
使用方法簡便
5. 注意對藥物過敏者禁用。
術前應討論選擇適合患者的止血方式
術前應討論選擇適合患者的止血方式,如止血紗布壓迫、縫合術、血管結紮術、電凝止血、雷射止血等。如果出血無法控制或伴有其他嚴重症狀,應立即就醫。
止血紗布壓迫
將無菌止血紗布輕壓於傷口處,施加適當壓力,直至出血停止。此方法簡單易行且有效,可以直接作用於傷口,快速止血。
縫合術
使用針線對裂口進行縫合,通常由專業醫生操作,在區域性麻醉下完成。透過機械性閉合裂口,減少組織傷害,促進癒合。適用於表淺或較小的開放性創傷。
血管結紮術
在手術過程中找到並結紮受損或異常的動靜脈,阻斷血液流動,防止進一步出血。針對較大的、無法用其他手段控制的出血源。可防止大量失血導致患者生命危險。
電凝止血
利用高頻電流產生微小氣泡,這些氣泡會迅速破裂並釋放熱量,從而封閉受損的小血管。適合處理直徑小於3毫米的活動性出血點。其作用原理類似於傳統明火加熱金屬絲以形成焊點。
雷射止血
運用特定波長的雷射破壞受損血管壁上的內皮細胞,使其收縮並沾黏在一起而止血。對於需要精確控制的微小出血區域效果顯著;不推薦用於大面積或多處連續性流血場景。
術後應密切監測可能出現的併發情況,如感染或出血傾向。建議定期複查,以便及時發現並處理任何潛在的問題。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