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穴位按摩來補氣養心是一種傳統中醫療法,可有效改善身體狀況。然而,為了確保安全和療效,應前往大醫院接受專業醫師的指導與治療。
四穴道補氣又養心
四穴道補氣又養心可以透過穴位按摩來實現。以下為常見的4個補氣穴位和1個安神穴位,以及其位置、作用和推拿方法。
中脘穴
位置:位於胸骨下端與肚臍連線的中點處。
作用:主治消化系統疾病及虛寒癥狀。
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施術者將一指腹垂直按壓於腧穴上,力度以感到酸脹為宜,每次按壓3-5分鐘。
足三里
位置: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作用:具有健脾消食、扶正培元等功效,主治腹痛、腹瀉等病症。
操作:患者可平躺或採取正坐姿勢,找到膝關節下方凹陷處,屈曲膝蓋,從外側燙窩往裡推至有凸起之處即為該穴位所在,然後順時針旋轉膝蓋,在膝關節前方會發現有一塊明顯凸出的骨骼,再以大姆指由上而下推擦30~50次即可。
太溪穴
位置:在內踝後方,跟腱附著處的遠側凹陷處。
作用:主治腎炎、腰痛等疾患。
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腳尖自然伸直,用力勾起腳尖,此時在足底跟腱與跟骨之間出現的一個凹陷處就是太溪穴,然後用拇指對準此穴做輕柔地旋轉按揉,每天一次,每次5-10分鐘。
氣海穴
位置:位於人體腹正中線上,肚臍下1.5寸處。
作用: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疾患與腸腑病證。
操作:患者取仰臥位,雙腿微分開,雙手叉腰,中指點按該穴並順時針旋轉按壓,每次按壓保持數秒後放鬆,重複多次。
神門穴
位置: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屈腕肌腱的橈側緣。
作用:治療失眠多夢、煩躁不寧等症狀。
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將手腕彎曲成90度,找到手掌內側橫紋盡頭的地方,往上約一個手指寬的距離即是神門穴;也可採用刮痧的方式對上述穴位進行刺激,但需注意不可頻繁刮拭同一條經絡上的穴位,以免傷害皮膚。
以上穴位需要長期堅持才會有效果,若出現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此外,補氣血的同時也要注意飲食調理,適當進食紅棗、桂圓等食物,幫助輔助改善氣血不足的情況。
穴道按摩方法
穴道按摩可以緩解壓力,但若想達到較好的效果,建議到大醫院由專業醫生進行操作。可以選擇百會穴、內關穴、足三里穴、合谷穴、太衝穴等穴位進行按摩。
百會穴
百會穴位於頭頂部,在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處,可以透過指壓、揉捏等方式刺激該穴位。百會穴是督脈經絡上的重要穴位之一,能夠調節氣血平衡,緩解頭痛、眩暈等症狀;對於上述病症有較好的改善效果。
內關穴
內關穴位於手腕橫紋向上3橫指的位置,在手臂內側中間位置,透過按壓的方式刺激此穴位。內關穴具有舒緩神經緊張的作用,有助於減輕焦慮、憂鬱等心理壓力過大引起的不適症狀。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脛骨前嵴外開一橫指處,可透過按摩、針灸等方式刺激該穴位。足三里穴為胃經要穴,經常刺激此處可健脾和胃、扶正培元,從而輔助改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情況。
合谷穴
合谷穴位於手背第1掌骨橈側,與第2掌骨之間凹陷部位,患者可以用拇指指尖掐住這個穴位,用力按揉0.5~1分鐘即可。合谷穴屬於大腸經腧穴,能通經活絡、鎮靜止痛,適當按揉合谷穴對緩解牙痛有一定作用。
太衝穴
太衝穴位於腳背第一蹠骨間隙的凹陷處,用拇指指腹按揉太衝穴約兩分鍾左右。太衝穴屬足厥陰肝經,經常按揉太衝穴具有平抑肝陽、疏肝解鬱的功效,因此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乳房脹滿疼痛有一定的調理效果。
在接受穴道按摩時,應尋求專業中醫師的幫助,以確保操作正確並減少風險。此外,注意避免在飯後立即進行按摩,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