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喘怎麼辦:典型肺部或上呼吸道症狀、全身無力

分類: 健康百科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04
染疫後康復後容易喘可考慮採用生活方式調整、呼吸訓練、支氣管擴張劑、抗炎藥物、肺功能鍛鍊等非藥物療法。如果伴隨典型肺部或上呼吸道症狀且這些症狀持續存在,則應減少低強度有氧運動如散步的頻率和強度。肌電圖檢查可用於評估康復後肌肉和神經的功能狀態,而漸進抗阻訓練、功能性鍛鍊、平衡訓練以及柔韌性訓練則有助於恢復肌力。

染疫後康復後容易喘可考慮採用生活方式調整、呼吸訓練、支氣管擴張劑、抗炎藥物、肺功能鍛鍊等非藥物療法。如果伴隨典型肺部或上呼吸道症狀且這些症狀持續存在,則應減少低強度有氧運動如散步的頻率和強度。肌電圖檢查可用於評估康復後肌肉和神經的功能狀態,而漸進抗阻訓練、功能性鍛鍊、平衡訓練以及柔韌性訓練則有助於恢復肌力。

染疫後康復後容易喘該怎麼辦?

染疫後康復後容易喘可以考慮生活方式調整、呼吸訓練、支氣管擴張劑、抗炎藥物、肺功能鍛鍊等方法來緩解症狀。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及時就醫。

生活方式調整

建議患者戒菸、避免接觸已知過敏原和其他觸發因素。因為菸草煙霧和某些過敏原會加劇呼吸道發炎,進而誘發氣喘發作。

呼吸訓練

透過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緩慢呼氣等技巧來改善肺部通氣和換氣功能。這些方法有助於緩解因感染後遺症導致的胸悶、氣促等症狀。

支氣管擴張劑

選擇性使用β2-腎上腺素(Adrenaline)感受器激動劑或抗膽鹼能藥物以舒張氣道。針對長期存在氣道阻塞及急性加重風險提供有效緩解;但須注意個體差異及可能出現的心血管副作用。

抗炎藥物

根據醫囑給予口服或吸入形式的類固醇或其他免疫調節劑如白三烯感受器拮抗劑。目標是減少氣道發炎反應,預防反覆發作的喘息狀態;需要定期評估效果與潛在風險。

肺功能鍛鍊

制定個性化計劃包括逐步增加運動強度和頻率以提高心肺耐力。可促進康復並預防再次出現呼吸困難;開始前應諮詢專業人員並注意身體訊號。

除上述措施外,患者還應注意營養均衡,避免高脂肪食物攝入過多,以免影響身體恢復。

若為典型肺部或上呼吸道症狀,可做運動改善狀況

若出現咳嗽、氣促、胸痛、咳痰或呼吸困難等典型肺部或上呼吸道症狀,可以嘗試進行低強度的有氧運動如散步來緩解症狀,但如症狀持續不改善,建議及時就醫以排除潛在的健康問題。

咳嗽

咳嗽是身體防禦性動作,透過咳嗽反射幫助清除異物和分泌物。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肺部疾病都可能導致咳嗽。咳嗽通常發生在咽喉或支氣管區域,但也可能涉及整個下呼吸道。

氣促

氣促可能是由於肺通氣功能障礙引起的,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這些狀況會導致氣體交換受限,從而引起呼吸急促。氣促的症狀主要表現在胸部區域,患者會感到呼吸費力甚至無法正常完成呼吸過程。

胸痛

胸痛可能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包括心臟疾病、肺部感染或外傷。當胸壁、肺組織、心臟或大血管發生病變時,可能會出現胸痛的情況。胸痛可以位於胸前區中央,也有可能輻射至肩背或手臂。

咳痰

咳痰通常是由於呼吸道受到刺激或感染,導致產生過多的黏液分泌物。吸菸、空氣汙染或其他呼吸系統疾病都可能導致咳痰。咳痰多發生在喉嚨後部或氣管處,患者可能會感覺到有異物存在並需要咳嗽以將其排出。

呼吸困難

呼吸困難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心臟衰竭、氣喘或肺栓塞。這些情況會影響氧氣進入血液的速度,導致呼吸困難。呼吸困難的症狀可以在任何時間出現,但通常會在活動後加重,且感覺呼吸淺而快。

針對上述症狀,建議進行胸部X光檢查、CT掃描或高分辨率CT來評估肺部狀況。必要時,還可以進行肺功能測試以評估肺活量和其他指標。對於肺部或上呼吸道症狀,運動如慢跑、游泳等高強度間歇訓練可能加劇症狀,不推薦作為首選方式。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在醫生指導下選擇適宜的鍛鍊方式,如瑜伽、太極等溫和形式。

康復後全身無力,可先判斷神經有無受損

患者可以進行肌電圖檢查來評估肌肉和神經的功能狀態。

肌電圖是一種無創性診斷技術,透過記錄肌肉在靜息和收縮時產生的生物電信號,以評估肌肉和神經系統的活動情況。該檢查能夠檢測到肌肉的自發放電、神經傳導速度以及重複神經刺激後的反應,從而幫助鑑別是否存在神經源性或肌源性的肌肉無力。

此外,如果患者存在電解質紊亂,也可能出現康復後全身無力的症狀。這是因為電解質失衡會影響細胞內外液體平衡,進而影響肌肉功能。

建議患者避免過度勞累,保持充足睡眠,幫助身體恢復。

康復後肌肉無力,如何訓練肌力?

康復後肌肉無力可以透過漸進抗阻訓練、功能性鍛鍊、平衡訓練、柔韌性訓練等方法來改善肌力。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者有加重的趨勢,應儘快就醫。

漸進抗阻訓練

漸進抗阻訓練通常包括一系列逐漸增加重量和難度的練習,如啞鈴彎舉、俯身划船等,每週3-4次,在專業教練指導下進行。此訓練可提高力量和耐力,有助於恢復受損肌肉功能。選擇適當重量確保安全性並促進肌肉生長。

功能性鍛鍊

功能性鍛鍊強調日常活動所需的核心穩定性和身體協調性,如平板支撐、橋式運動等,每週至少3次。透過增強核心穩定性及全身協調性來預防受傷並改善運動表現。針對康復後患者旨在重新建立日常活動所需的肌群力量。

平衡訓練

平衡訓練涉及使用平衡板或不穩定表面進行站立、行走等活動,每日多次進行。提高下肢肌肉控制和穩定性,減少跌倒風險。對於有跌倒史或平衡問題者尤為重要。

柔韌性訓練

柔韌性訓練包括各種伸展和放鬆練習,如瑜伽、普拉提等,每週至少3次。提高關節靈活性,緩解因長時間不動導致的僵硬感。對於長期臥床或行動不便者有益。

在康復過程中,營養支援同樣重要,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雞肉、魚類有助於促進肌肉修復。同時,保證充足休息,避免過度疲勞,幫助肌肉恢復和力量增長。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