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急性慢性、預防勝於治療、生活改善

分類: 皮膚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04
蕁麻疹的防治可透過避免已知過敏原、維持室內環境及皮膚護理來緩解。若患者出現嚴重瘙癢或其他非皮膚症狀時,應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治療。

蕁麻疹的防治可透過避免已知過敏原、維持室內環境及皮膚護理來緩解。若患者出現嚴重瘙癢或其他非皮膚症狀時,應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治療。

蕁麻疹分成急性慢性,預防勝於治療

蕁麻疹的預防包括避免已知過敏原、穿著透氣衣物以減少皮膚刺激、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以減少環境過敏原、使用保溼護膚品維護皮膚屏障功能、定期鍛鍊增強免疫力。

避免已知過敏原

避免接觸已知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可以減少發生蕁麻疹的可能性。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並記錄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藥物等,盡量避免接觸。

穿著透氣衣物以減少皮膚刺激

穿著透氣性好的衣物有助於降低因摩擦或汗液引起的皮膚發炎和過敏反應的風險。選擇棉質或其他天然材料製成的寬鬆舒適的衣服,可減少對皮膚的摩擦和刺激。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以減少環境過敏原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可以幫助降低環境中塵蟎、花粉等過敏原的濃度,從而減少接觸機會。建議每天開窗通風至少兩次,每次不少於30分鐘。

使用保溼護膚品維護皮膚屏障功能

蕁麻疹患者常伴隨皮膚乾燥,使用保溼護膚品有助於維持皮膚水分平衡,減輕症狀。選用無香料、低敏配方的保溼乳液進行每日護膚。

定期鍛鍊增強免疫力

規律的身體活動能提高身體抵抗力,減少由感染引發的蕁麻疹發作。推薦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等。

蕁麻疹患者應密切留意身體變化,若發現症狀加重或持續不緩解,應及時就診。

中醫看蕁麻疹,與風、濕、熱有關

中醫看蕁麻疹,可考慮使用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的方劑如龍膽瀉肝湯加減。

上述方劑可用於治療由內因情志不暢,外感風溼熱邪所致的蕁麻疹。方中的龍膽草能清肝火、燥溼熱;黃芩則能清熱燥溼;梔子能清熱解毒;配以當歸養血活血;生地黃滋陰清熱;澤瀉、木通、車前子能利水滲溼;甘草調和諸藥。該方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的功效,適用於蕁麻疹兼有溼熱症狀者。使用時應遵醫囑,注意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

若患者存在過敏體質或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更容易出現蕁麻疹。此外,長期精神緊張、焦慮也可能成為誘發因素。

針對蕁麻疹的治療,中醫強調個體化調理,同時建議患者避免食用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保持心情舒暢,有助於減少蕁麻疹的發生。

杜絕蕁麻疹不靠藥,生活改善更有效

杜絕蕁麻疹不靠藥,生活改善更有效。

蕁麻疹是一種皮膚發炎反應,與個體免疫系統異常有關。當接觸過敏原時,身體釋放組胺等介質,導致微血管擴張、水腫和瘙癢。

生活中有很多因素可能導致蕁麻疹的發生,比如食物、藥物、環境等等。為了更好地預防和控制蕁麻疹,我們應該盡量避免已知的過敏原,並且保持身體健康,增強免疫力。此外,穿著透氣性好的衣服也有助於減少刺激。

對於蕁麻疹患者來說,除了避免已知過敏原外,還需要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清新,避免使用刺激性強的化妝品和個人護理用品,以及避免過度疲勞和精神緊張。

總之,預防蕁麻疹的關鍵在於瞭解自身過敏原並採取相應措施規避,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若蕁麻疹症狀持續或加重,應及時就醫尋求專業治療。

蕁麻疹非皮膚症狀恐致命 舒緩症狀你可以這樣做

蕁麻疹可能伴隨瘙癢、氣促、呼吸困難、腹痛或腹瀉等非皮膚症狀,這些症狀可能危及生命,應立即就醫以獲得專業治療。

瘙癢

蕁麻疹是由各種過敏原引起的皮膚和黏膜組織發炎反應,這些過敏原刺激身體產生IgE抗體,導致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等介質,這些介質作用於皮膚神經末梢,引發瘙癢感。瘙癢通常出現在身體不同部位,如手臂、腿部或背部,但也可侷限於一個區域。

氣促

當患者受到致敏源誘發免疫應答時,可能會出現呼吸道水腫的情況發生。腫脹的黏膜會使得氣道變得狹窄,從而影響到正常的通氣功能,進而表現為氣促的症狀。氣促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的人群中,尤其是在接觸過敏原後立即出現。

呼吸困難

若患者存在蕁麻疹的現象,在病情急性發作期會導致喉頭水腫,使氣管變窄,從而引起呼吸困難的發生。呼吸困難可能突然發生,特別是在晚上或運動後,且伴隨有喘息聲。

腹痛

蕁麻疹可引起胃腸平滑肌收縮痙攣,導致腹部疼痛。腹痛可能是陣發性的,位置不固定,有時伴有噁心嘔吐等症狀。

腹瀉

蕁麻疹患者的胃腸道黏膜也會受累,此時會出現消化吸收障礙,進而會引起腹瀉的發生。腹瀉可能伴隨著腹痛、噁心或食慾減退。

針對蕁麻疹的非皮膚症狀,建議進行血液學檢查以評估過敏狀態,必要時進行肺功能測試或過敏原檢測。治療措施包括使用抗組織胺藥物如勝克敏(Cetirizine)或氯雷他定(Loratadine)緩解瘙癢,以及按醫囑使用支氣管擴張劑或類固醇藥物(Corticosteroids)噴霧治療氣促和呼吸困難。對於腹痛和腹瀉,應注意避免食用已知過敏的食物,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入,並遵循醫生關於飲食調整和藥物治療的指導方針。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