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經:心經、三焦經、心包經、大腸經、肺經、脾經

分類: 健康百科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04
本文介紹了中醫經絡學中的小腸經、心經、三焦經、心包經、大腸經以及它們與消化系統和神志活動的關係。此外,還提到了肺經失調可能導致咳嗽,脾經、肝經和胃經的主要循行路徑,膽經的主要穴位以及膀胱經對泌尿系統和生殖系統的調節作用,最後介紹了腎經的主要循行路徑及其穴位的作用。

本文介紹了中醫經絡學中的小腸經、心經、三焦經、心包經、大腸經以及它們與消化系統和神志活動的關係。此外,還提到了肺經失調可能導致咳嗽,脾經、肝經和胃經的主要循行路徑,膽經的主要穴位以及膀胱經對泌尿系統和生殖系統的調節作用,最後介紹了腎經的主要循行路徑及其穴位的作用。

1. 小腸經:

小腸經是足陽明胃經在體表循行的一條支脈,主要與消化系統和神志活動有關。透過按摩小腸經幫助改善相關問題。

1. 胃痛、腹脹等消化不良症狀

2. 睡眠障礙、焦慮、憂鬱等神志疾病

3. 鼻腔疾患、眼病等頭面部疾患

4. 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等婦科問題

5. 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統疾病

建議透過經絡按摩或草藥外敷等方式來刺激小腸經。如需使用草藥,應先諮詢醫師或中醫師的意見,以確保安全有效。

3. 三焦經:

三焦經是中醫經絡學中的十二經脈之一,起於手無名指末端,循行經過手腕、肘部、肩部和頸部,最後止於耳後唇下。該經具有疏通水道、通調氣機的作用。

1. 疏通水道:透過調節水液運輸和排洩,以維持體內水液平衡。

2. 通調氣機:協調各臟腑器官之間的氣血執行,促進新陳代謝。

3. 肩井穴:位於肩髃與臑衝連線的中點,屈舉手臂時會有明顯的痠痛感。按揉此穴位可治療肩背痛、手臂麻木等症狀。

4. 太陽穴:位於眉梢外側一寸處,當眼眶外側緣與顴骨相接之凹陷處。頭痛、眼睛痠澀時可以按摩這個位置來緩解不適。

5. 耳後唇下曲泉穴:在唇下陷處,張口取穴。能夠輔助治療小便不利、遺精等問題。

以上就是對三焦經功能作用及其主要穴位的簡要介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您有任何其他問題或需要進一步瞭解,請隨時告訴我。

4. 心包經:

心包經循行從胸出腋下,沿手臂內側中間,通於心中,支脈散落到小指端。心包經在生理上的心主神志、病理上的熱擾心神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1. 心經:心經主要治理神志、血液等生理功能,透過調節氣血執行來維持正常的心理活動和生理機能。

2. 膂經:脅肋部及胸部疾病如胸痛、咳嗽、氣喘等可選取此經穴道治療。

3. 三焦經:主治熱病、咽痛瘡疾等,該經還能調理氣滯癥塊、痰涎壅盛等症狀。

4. 小腸經:主治神志病、熱病、手少陰心經等疾患,有宣通心陽、清降心火的作用。

5. 大陵:大陵是心包經的穴位之一,可以平抑肝火、安神定志,對於失眠、健忘、煩躁不寧等症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以上所述,心包經與多個器官系統的功能相關,若出現相關問題或需要進行身體調養,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協助以確保安全有效。

5. 大腸經:

大腸經是中醫經絡學中的一個重要穴位,透過按壓可以促進消化系統的功能。常見問題包括腹瀉、便秘等。

1. 腹瀉:腹瀉是指每日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量或伴有水樣便質,可能由食物不耐受、感染性腸道疾病引起。取穴時可選擇天鼎、曲池等穴位進行按摩。

2. 便秘:便秘指排便困難、糞便乾結或週期延長的情況,多與飲食習慣、體液平衡有關。取穴時可選擇扶突、迎香等穴位進行按摩。

3. 鼻塞:鼻塞是指鼻子通氣不暢,可能是感冒、過敏等原因引起的。取穴時可選擇迎香、鼽竇等穴位進行按摩。

4. 眼瞼水腫:眼瞼水腫是指眼睛周圍出現紅腫、疼痛和發燒等症狀,可能與睡眠不足、過度疲勞有關。取穴時可選擇巨髎、下關等穴位進行按摩。

5. 牙齒鬆動:牙齒鬆動可能是由於牙周病或其他口腔問題導致的,需要及早就醫治療。按摩大腸經上的穴位可能會加劇病情,因此不建議自行處理。

6. 肺經:

咳嗽可能是肺經失調引起的。

咳嗽是肺經功能異常的表現,因為肺主氣,司呼吸,肺經失調會導致氣機不暢,從而引發咳嗽症狀。但需要注意的是,咳嗽也可能是其他因素,如感冒、支氣管炎等原因引起的,所以建議進行相關檢查以確定具體原因。

如果患者出現持續性乾咳或伴有痰液難以咳出等情況,則可能與肺燥有關。因為肺燥時,肺失潤澤,導致痰液黏稠難咳出。

在中醫診斷中,應結合望聞問切等方法全面評估病情,並注意避免食用寒涼之物,以免傷害肺陽,延緩康復程序。

7. 脾經:

脾經主要循行於下肢內側,從足大趾到股內側,其循行經過膕、膝、骯、腹等部位。透過調理脾經可以達到健脾胃、利水道的功效。

膊膝痛

過度勞累、長時間保持不良姿勢等原因導致肌肉疲勞,致使乳酸在區域性大量堆積,出現脛骨前緣兩側痠脹、疼痛的情況。可遵醫囑使用雙氯芬酸二乙胺鹽散、塞來昔布膠囊等非甾體抗炎藥進行止痛治療。

骨痿

長期營養不良或年老體衰等因素引起脾胃運化失常,不能將精微上輸與骨髓,使骨骼失去充養而發生羸弱、塌陷的症狀。可透過服用補中益氣丸、六味地黃丸等中藥進行調理。

水腫

飲食不當導致體內濕邪積聚,影響氣血執行和水分代謝,進而引發水腫的現象。可在醫生指導下透過三仁湯、苓桂術甘湯等方劑改善病情。

痢疾

感受外邪侵入體內,如寒邪、暑邪等,這些外邪會傷害腸道黏膜,導致腹瀉、腹痛等症狀出現。針對此病症,可選用葛根芩連湯、芍藥湯等中藥方劑進行治療。

婦科病

由於脾經與衝任督帶關係密切,所以當脾氣虛弱時,容易導致月經不調、帶下增多等婦科疾病的發生。對於上述症狀,可以透過四物湯、香砂六君湯等中藥方劑進行調理。

若發現身體異常,建議及時就醫診治以獲得適當的治療。此外,患者平時還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以免加重不適症狀。

8. 肝經:

肝經是人體經絡系統中的重要一條,主要循行於下肢內側,起於足大趾,沿大腿內側前緣上行至陰器、小腹等處。疏通肝經有助於改善生殖系統和消化系統的功能。

1. 疏通經絡:敲擊肝經可以刺激穴位,促進氣血暢通,緩解經絡阻滯引起的疼痛和不適感。

2. 消除水腫:透過按摩或拍打肝經能夠調節水液代謝,幫助消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水腫現象。

3. 保護視力:經常敲打肝經具有明目益睛的作用,對於長時間對著電腦工作的人群尤為重要。

4. 提高免疫力:適當刺激肝經可增強身體抵抗力,預防感冒和其他疾病的發生。

5. 緩解壓力:採用柔和的手法對肝臟進行按摩能有效舒緩身心壓力,使人感到放鬆和平靜。

在進行肝經按摩時需注意力度適中,避免使用暴力以防傷害皮膚黏膜。另外,在月經期間不宜進行此操作。

9. 胃經:

胃經是人體十二經脈之一,起於足部,循行至胸部和頭部。按摩或針灸該穴位可以治療相關疾病。

1. 療效:主治胸脅脹滿、嘔吐吞酸等病症。

2. 按摩方法:以指腹按揉此穴,力度適中,每次操作約3-5分鐘。

3. 針刺方法:患者正坐位或仰臥位,在醫生指導下直刺0.5-0.8寸。

4. 注意事項:注意避免在穴位周圍有皮膚發炎、感染等問題時進行刺激。

5. 適用人群:適用於長期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的人群。

10. 膽經:

膽經的主要穴位有五個,分別是頭頸、側面、腋下、腹股溝和足背。這些穴位與膽經相連,刺激這些穴位可以調節肝膽功能,幫助消化吸收。

頭頸部穴道

側面部穴道

腋窩處穴道

腰腹部穴道

足背部穴道

11. 膀胱經:

膀胱經是人體十二正經之一,主要循行於背部,其穴位刺激可調節泌尿系統和生殖系統的功能。常用於治療腰痛、腹脹等疾病。

1. 督脈:督脈是奇經八脈之一,起於長強穴,止於齦交穴,沿脊柱上行直達巔頂,具有健腦益智的作用,可以輔助治療頭痛、眩暈等症狀。

2. 胞肓:胞肓位於腰部,當第十四脊椎下旁開三寸處,前連五臟,後通二陰,為精氣升降之門戶,刺之有通調陰陽氣血的作用,主治小便不利、遺尿症、癃閉等病症。

3. 中膂俞:中膂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之下凹陷之中,是足太陽膀胱經上的腧穴,患者取俯臥位暴露背部,定位此穴時通常採用指壓法或按揉法進行操作,適當用力按摩該穴位能夠起到舒筋活絡的功效,對於緩解腰背痠痛有一定的作用。

4. 水道:水道位於腹部兩側,在肚臍下一寸半的位置左右各一個,透過針灸的方式對區域性穴位進行刺激,幫助促進體內水分代謝,從而達到調理月經不調的目的。

5. 歸來:歸來位於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兩寸的地方,透過艾灸等方式可以使此處發揮一定的溫補腎陽的效果,有助於改善疝氣引起的疼痛症狀。

如果需要使用上述穴位進行治療,建議由專業醫生進行操作,以免因手法不當引起不良後果。另外,若存在長期排尿異常的情況,應及時就醫以確定具體原因並接受相應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