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食用生食可能增加腸道問題的風險,如細菌、病毒、寄生蟲感染或食物中毒。而腸道內細菌數量異常增多與大腸癌有關。益生菌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但並不能預防或治療大腸癌。良好的飲食習慣如五穀雜糧、蔬菜、豆類、低脂乳製品及瘦肉可降低大腸癌風險,但並非直接用於治療。為確保營養均衡,建議每日攝取多種食物,包括蔬果、穀物、肉類、脂肪和糖類。
經常食用生食,容易導致腸黏膜受損引起發炎
經常食用生食可能導致腸道黏膜受損引起發炎,這可能是由於細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蟲感染、食物中毒或化學毒素攝入引起的。由於不同的病因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確定具體原因並接受適當治療。
細菌感染
由於細菌侵入腸道,產生毒素和分泌外毒素,導致腸黏膜發炎。抗生素治療是主要手段,如賽普沙辛(Ciprofloxacin)、諾弗灑欣(Norfloxacin)等。
病毒感染
病毒透過血液循環進入腸道,在區域性複製並釋放出各種酶類物質,刺激腸壁發生發炎反應。抗病毒藥物可用於治療,例如雷巴威林(Ribavirin)顆粒、克流感(Oseltamivir)等。
寄生蟲感染
寄生蟲在體內生長繁殖過程中會產生大量代謝產物以及排洩物,這些物質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對宿主造成傷害,進而誘發發炎反應。驅蟲藥可作為首選方案,如阿苯達唑(Albendazole)片、左美素(Levamisole)等。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由攝取含有病原體及其毒素的食物所引起的急性胃腸炎性疾病。病原體包括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其產生的毒素會導致胃腸道黏膜受損,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輕度至中度脫水患者可透過口服補液鹽溶液進行治療;重度脫水則需靜脈吊點滴補充水電解質平衡。
化學毒素攝入
化學毒素攝入是指誤服或故意攝入有毒化學物質,這些物質會對消化道黏膜產生刺激作用,引起發炎反應。如果確定為重金屬中毒,則需要使用相應重金屬對應的解毒劑進行治療,如鉛中毒時可以使用依地酸二鈉(Edetate )鈣注射液、青黴甲硝唑(Metronidazole)氯化鈉注射液(Sodium Chloride Inj)等。
建議定期進行糞便常規檢查、血常規檢查以及免疫功能評估,以監測腸道健康狀況。同時注意個人衛生,避免生食可能攜帶病原體的食物,減少感染風險。
腸內細菌過多,為大腸癌元兇之一
腸道內細菌數量異常增多可能是大腸癌的一個風險因素。
腸道內細菌平衡被打破時,可能會引發免疫系統的反應,導致區域性組織的發炎和傷害。長時間的發炎狀態會增加腸上皮細胞DNA受損的可能性,從而增加癌變的風險。另外,一些與大腸癌相關的基因突變如APC、KRAS等,在特定條件下可促進腸道微生物的致癌作用。
此外,過多的腸道內細菌可能透過產生有害物質或干擾身體免疫系統功能來增加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因此,定期進行結腸鏡檢查是預防結直腸癌的重要措施,特別是對於有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也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
補充益生菌可修復腸黏膜屏障,抵擋細菌及病毒入侵
補充益生菌可以改善腸道微生態環境,促進身體健康。具體如下:
補充有益菌株
透過攝入含有特定益生菌的產品如優酪乳、發酵飲料等,增加體內有益菌的數量和種類。這些菌群能夠競爭性地抑制有害細菌生長,並產生有機酸、過氧化氫等物質來降低腸內pH值。
增強免疫力
某些研究表明,長期攝取益生菌有助於提高身體對病原體的抵抗力,減少感染風險。這可能歸因於益生菌刺激免疫細胞活化與分泌干擾素(Interferons)-γ等促炎因子有關。
促進營養吸收
益生菌在發酵過程中產生的乳酸和醋酸等代謝產物具有輔助消化的作用;同時它們還可以幫助合成維生素B群中的葉酸以及K2等脂溶性維生素。
維持正常排便習慣
適當補充一定量的雙歧桿菌、乳桿菌等益生菌幫助調節胃腸道功能紊亂狀態下的異常蠕動頻率及相關荷爾蒙變化情況;從而達到穩定大便次數並形成規律性的目標效果。
降低過敏反應發生率
有文獻報道指出,在嬰幼兒時期開始給予適量非致敏性食品與相應數量級範圍內的益生菌聯合使用時,其發生IgE介導型食物不耐性疾病的風險顯著低於未接受干預組兒童。
因此,補充足夠的益生菌是維護身體健康所必需的措施之一。但選擇合適產品前應諮詢醫生或藥師以確保安全有效。
飲食 5 原則,讓你遠離大腸癌
飲食中的5原則,包括全穀類食品、蔬菜、豆類、低脂乳製品以及瘦肉,有助於減少大腸癌的風險,但並不能直接用來治療大腸癌。若想治療大腸癌,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全穀類食品
全穀類食品含有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預防便秘。此外,它還富含抗氧化劑和其他有益成分,能夠降低大腸癌的風險。常吃全穀類食品可改善消化系統健康,從而減少大腸癌的發生機會。例如糙米、燕麥片等都是很好的選擇。
蔬菜
蔬菜中的植物化學物質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幫助身體對抗自由基傷害,進而降低癌症發病風險。例如青花菜、菠菜等都屬高纖蔬果。多攝取蔬菜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營養素並提供充足抗氧化能力以保護細胞免受傷害。建議每日至少攝入3份不同種類的新鮮蔬菜。
豆類
豆類是天然的植物蛋白來源,可以作為紅肉或其他動物性食品的替代品。豆類中含有豐富的纖維以及一些礦物質如鎂和鉀。長期過量攝入紅肉與加工肉類與大腸癌風險增加有關。因此,用豆類來滿足蛋白質需求是一個健康的選擇。
低脂乳製品
低脂乳製品富含鈣質及維生素D,對於骨骼強健有正面影響。研究顯示,每天攝取足夠的鈣質可以降低大腸癌的風險。確保每日攝取一定量的低脂乳製品,如優格或牛奶,以獲得必要的鈣質和其他營養素。
瘦肉
瘦肉提供必要的蛋白質,但相較於紅肉,其脂肪含量較低。過度攝入紅肉與大腸癌風險增加相關聯。適量攝取瘦肉,如雞胸肉或魚,以滿足日常蛋白質需求,並減少紅肉的攝入量。
建議定期進行篩查,如結腸鏡檢查,以早期發現大腸癌。保持均衡飲食,避免過量攝入紅肉和加工肉類,同時注意酒精和菸草的消耗,也有助於降低大腸癌的風險。
營養師小叮嚀
營養師建議,每日攝取的食物中,應該包含來自蔬菜、水果、穀類、肉蛋奶類、油脂與糖類等多種食物。例如:早餐可以吃一碗燕麥片和一份水果;午餐可選擇一份雞胸肉沙拉或是一碗燉牛肉飯;晚餐則建議以低脂高纖維的食物為主,如水煮魚配菜或是蔬果沙拉。
1. 蔬菜:提供各種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例如青花菜、胡蘿蔔等,是日常飲食中的必要元素。
2. 水果:富含抗氧化劑和維生素C,如蘋果、葡萄等,能夠幫助身體抵抗自由基對細胞的傷害。
3. 穀類: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包括米、麵、雜糧等,在提供能量同時也能滿足飽足感。
4. 肉蛋奶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例如雞胸肉、豆腐等,對於增強肌肉品質有著重要作用。
5. 油脂與糖類:雖然被認為是不健康的食品,但適量攝入仍有助於提供必要的熱量並促進某些維生素的吸收。
在進行任何飲食改變前,都應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的意見,以確保獲得適當的營養均衡。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