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是一種由肌肉或筋膜的慢性傷害引起的疾病,表現為區域性疼痛和僵硬。中醫認為該病可能與多種病理因素有關,如氣滯血瘀、風寒濕邪侵襲、痰溼阻滯、腫瘤等。良好的姿勢和頻繁活動有助於預防腰椎間盤突出。
什麼是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是指由肌肉或筋膜的慢性傷害引起的疼痛和僵硬,通常在特定區域出現,並可能伴隨有觸發點。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是由長期重復性活動導致的肌肉或筋膜勞損引起。當區域性血液循環受阻時,會導致代謝廢物積聚,刺激神經末梢,進而引發疼痛。患者可能會經歷持續性的肌肉痠痛、僵硬感,尤其是在早晨起床後或是長時間靜止不動後更為明顯。此外還可能出現受影響部位的區域性壓痛、運動受限等症狀。
診斷肌筋膜疼痛症候群通常需要進行體格檢查,包括觸診以評估肌肉緊張度和是否存在壓痛點。有時也可能會建議進行超音波檢查或MRI以排除其他潛在病因。非藥物治療措施如物理療法可能對緩解症狀有所幫助,例如熱敷、冷敷、按摩以及針對性的伸展運動等。對於嚴重或頑固性疼痛,醫生可能會考慮給予非處方止痛藥如布洛芬(Ibuprofen)或那普洛先錠(Naproxen)來減輕不適。
患者應避免過度使用受影響的肌肉或關節,以免加重病情,同時注意休息與適當的運動相結合,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和舒緩肌肉緊張。
與纖維肌痛症如何辨別
纖維肌痛症的診斷可以透過以下幾點進行區分:
1. 症狀主要集中在軀幹和四肢,且呈對稱性分佈。
2. 評估患者是否有壓痛點。在頸背、大腿內側等部位按壓時是否感到疼痛。
3. 量測患者的睡眠品質以及日間疲勞程度。
4. 檢查是否存在紅斑狼瘡、多發性關節炎或其他相關疾病之可能併存狀況。
5. 醫師可能會進一步建議進行血液檢驗、超音波檢查或MRI掃描以排除其他潛在病因。
中醫看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中醫認為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可能與氣血不和、風寒濕邪侵襲、痰溼阻滯、腫瘤等病理因素有關。治療需辨證施治,常用方法包括草藥內服、針灸療法。
氣血不和
氣血不和導致經絡阻滯,進一步引起肌肉和筋膜的痠痛、麻木等不適。在中醫診斷下,可發現舌苔薄白或厚白,脈弦細或滑數。針對此問題, 中醫常使用調理氣血的方劑如四物湯、八珍湯等以恢復身體平衡。
風寒濕邪侵襲
外感風寒濕邪易傷及體表,深入人體則會引致關節酸脹、屈伸不利等癥狀。從舌象觀察,可見舌質淡紅、邊緣有齒痕,屬於脾虛濕盛型。常用祛風散寒、除濕止痛的藥食如羌活、防風等進行輔助調理。
痰溼阻滯
痰溼困擾脾胃運化功能,積聚成疾而出現周身重膩、肢體萎軟等情形。若舌苔白膩且厚, 以及舌下靜脈曲張,則支援該論點。可用健脾化濕、祛痰止咳的方法來改善狀況,例舉如下:二陳湯、半夏瀉心湯等。
腫瘤
腫瘤組織可能會對周圍神經造成壓迫和刺激,產生持續性或陣發性的劇烈疼痛。檢查時可能會發現區域性硬結或包塊,並伴有淋巴結腫大。針對腫瘤引起的肌筋膜疼痛,應考慮手術切除配合中醫中藥治療,如採用清熱解毒、消瘀散結類藥材進行輔助處理。
其他原因
此外,還可能是由於長期精神緊張導致肝氣鬱結所致。此類患者可能會出現胸悶、脅肋脹滿等症狀,在臨床上可透過望聞問切等方式進行診斷。對於因情志不暢引發的肌筋膜疼痛,可以運用疏肝解鬱的藥物來緩解症狀,例如柴胡、枳殼等中藥材。
針對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建議尋求專業中醫師的幫助,以便進行全面評估並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
維持良好姿勢常走動能改善
維持良好姿勢、經常走動可以有效預防腰椎間盤突出,具體分析如下:
1.不良坐姿會增加脊柱壓力,導致椎間盤退變加速。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不動容易使肌肉疲勞和韌帶鬆弛,從而引起疼痛。
2.久坐會使骨盆前傾,進而導致腰椎曲度改變,壓迫神經根或硬膜囊而引發症狀。
3.缺乏運動會導致腰部肌肉力量下降,無法提供足夠的支撐力給骨骼系統,此時若突然進行劇烈活動,則易誘發急性傷害。
4.長時間站立時身體重心向前傾斜,會對脊柱造成額外的壓力,可能導致椎間盤膨出甚至破裂。
5.正確的坐姿應該是背部挺直靠在椅背上,雙腿微屈並排放在地上;正確的站姿是雙腳平放與肩同寬,雙膝微微彎曲並向內側旋轉。
建議定期對電腦桌的高度以及椅子高度進行調整,以確保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同時還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