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頸症是一種由於頸部肌肉或骨骼不平衡導致的疾病,表現為頭部長時間偏向一側。其成因多樣,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確定具體原因並接受相應治療。該病常伴隨頸部不適及頭部偏斜等症狀,但不影響日常生活。在診斷方面,應透過影像學檢查如X光片、MRI來評估頸椎狀況。針對不同型別的斜頸,治療方法各異,例如先天性斜頸需手術矯正,而功能鍛鍊對肌源性斜頸有益。
斜頸症常見Q&A
斜頸症是頸部肌肉或骨骼不平衡導致的頸部偏斜。若情況未改善,建議尋求物理治療師、脊椎指壓治療師或整形外科醫師的協助。
斜頸通常由一側頸部肌肉過度緊張或先天性頸椎發育異常引起,導致頭部傾斜和歪斜。斜頸可能表現為頭部明顯向一側傾斜,有時伴有肩部不平、臉部不對稱等問題。嚴重時還可能出現視力減退、呼吸困難等症狀。
針對斜頸的常規檢查包括體格檢查、X光檢查、磁共振成像(MRI)等。其中,MRI能夠詳細觀察頸部軟組織結構,幫助診斷是否為肌纖維化所致斜頸。斜頸的治療方法因個體差異而異,可採用矯形器具、物理療法或手術矯正。對於肌纖維化引起的斜頸,非手術治療如手法按摩、功能性鍛鍊等效果較好;而對於骨源性斜頸,則需考慮手術矯正。
患者應避免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不動,以減少頸部肌肉僵硬和疼痛的發生。同時注意營養均衡,適當補充富含鈣質的食物,如牛奶、豆製品等,有助於骨骼健康。
什麼是「斜頸症」?
斜頸症,又稱為偏頸,是指頭部和頸部向一側傾斜的病理狀態,多由先天性因素或後天性因素引起。其主要特徵是頸部側面肌肉緊張、疼痛和不對稱。若情況沒有改善或者疼痛加劇,建議尋求專業醫療幫助以獲得適當治療。
斜頸通常由於頸部一側的肌纖維過度生長或攣縮導致區域性姿勢異常,長期發展可形成骨結構改變。這些變化可能導致頭部傾斜和頸椎旋轉畸形。斜頸的典型症狀包括頭部傾斜、面部不對稱、患側肩胛帶高聳等。此外還可能出現疼痛、活動受限以及視力偏差等症狀。
針對斜頸的常規檢查專案可能包括:體格檢查、X光檢查、MRI掃描和超音波評估。其中,超音波評估可以直觀地顯示頸部軟組織的情況,而MRI則能提供更為詳細的骨骼資訊。斜頸的治療方法因個體差異而異,一般採用物理療法如手法矯正、牽引或按摩來緩解肌肉緊張。對於特定原因引起的斜頸,如神經壓迫,則需要手術干預。
患者應避免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不動,尤其是頭頸部,以減少肌肉僵硬和不適感。適當的運動鍛鍊也有助於增強頸部肌肉力量,但須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
為什麼會得到斜頸症?
為什麼會得到斜頸症?斜頸症的成因可能有先天性斜頸、外傷後繼發性斜頸、神經源性斜頸、肌源性斜頸、頸椎間盤突出等,因此建議儘快尋求專業醫師評估,以確診並接受適當治療。
先天性斜頸
先天性斜頸是由於胎兒期頸部肌肉發育不全或胎位不正導致的。這些因素可能導致一側胸鎖乳突肌纖維化和攣縮,使頭部偏向患側。非手術療法包括物理治療、矯形支具等,透過按摩、拉伸等手段緩解肌肉緊張,改善畸形。
外傷後繼發性斜頸
外傷後繼發性斜頸是由頸部軟組織傷害引起的區域性血腫機化、瘢痕形成所致。這種原因會導致頸部肌肉失去正常的協調運動能力,從而引起斜頸。對於此類患者,可考慮使用熱敷的方式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不適症狀。
神經源性斜頸
神經源性斜頸通常由顱底凹陷症、寰樞椎脫位等引起,當病變刺激壓迫延髓時,會引起斜頸的症狀發生。針對這類病因,建議遵醫囑採用針灸等方式進行治療,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肌源性斜頸
肌源性斜頸多由一側胸鎖乳突肌痙攣或缺如引起,使頭向患側偏斜。若未及時治療,可能會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品質。如果確診為肌源性斜頸,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布洛芬(Ibuprofen)、希樂葆(Celecoxib)等藥物進行止痛治療。
頸椎間盤突出
頸椎間盤突出是指椎間盤向後方移位並壓迫鄰近脊髓或神經根,導致斜頸等症狀的發生。對於存在頸椎間盤突出的患者,可透過牽引的方式進行治療,能夠減輕對周圍組織的壓迫,緩解不適症狀。
患者應定期複查以監測病情變化,保持良好的姿勢習慣,避免長時間低頭玩手機或伏案工作,以免加重斜頸的程度。
斜頸症有哪些症狀?
斜頸症的常見症狀包括頸部疼痛、肩部疼痛、肩胛骨疼痛、肩盂肱骨關節活動受限以及頭部偏斜。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的評估和治療。
頸部疼痛
當患者存在斜頸時,由於肌肉緊張和骨骼結構異常,會導致頸部周圍軟組織受到牽拉和壓迫,從而引發疼痛。疼痛通常出現在頸部的一側,可能集中在頸椎區域或斜方肌附近。
肩部疼痛
斜頸會引起一側的胸鎖乳突肌過度使用,導致肌肉疲勞和傷害,進而引發肩部疼痛。這種疼痛一般位於肩峰下方,有時可放射至手臂。
肩胛骨疼痛
斜頸可能導致肩胛骨穩定性下降,增加其受力不均,久而久之會形成無菌性發炎,出現疼痛的症狀。疼痛多發生在肩胛骨內側緣,有時可向背部放射。
肩盂肱骨關節活動受限
斜頸會影響頸部和肩部的正常功能,導致區域性血液循環障礙,從而影響肩盂肱骨關節的靈活性和活動範圍。受限通常表現為患側上舉、外展和旋轉動作受到限制。
頭部偏斜
斜頸使得頭部不在正中位置,偏向患側,這是由於頭顱重力作用下自然形成的姿勢調整。頭部偏斜常伴有面部不對稱,嚴重者可能出現視力問題。
針對斜頸症的診斷,建議進行磁共振成像以評估頸部結構是否異常。治療措施包括物理療法如牽引、按摩以及特定的運動訓練。患者應避免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尤其是對於有不適感的姿勢,同時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有助於緩解不適症狀。
斜頸症要去哪一科就診?
斜頸症可以到神經外科、骨科、康復醫學科、針灸推拿科、物理治療科進行診治。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評估和治療。
神經外科
神經外科主要關注神經系統相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斜頸可能由先天發育異常、外傷或腫瘤引起,若考慮是由於這些原因導致時,則需要到神經外科進行診治。在神經外科可以進行頭顱MRI等影像學檢查以評估頸部結構是否正常。
骨科
骨科專門處理骨骼和關節的問題,包括頸椎病、肩周炎等可能導致斜頸的疾病。如果患者存在頸椎間盤突出等問題,此時則需要前往骨科進行針對性治療。在骨科可進行X光片、CT掃描等以檢視頸椎是否存在畸形或其他異常情況。
康復醫學科
康復醫學科專注於透過物理療法、功能訓練等方式幫助患者恢復因受傷或疾病而導致的功能障礙。對於斜頸引起的肌肉緊張或功能受限,康復治療可能是必要的。因此,應至上述科室進行診療。在康復醫學科會針對患者的特定需求制定個性化方案,如牽引、手法矯正等非手術治療方法。
針灸推拿科
針灸推拿科運用傳統中醫技術如針刺、艾灸來緩解軟組織緊張和疼痛。針灸推拿可用於改善斜頸症患者的區域性血液循環及舒緩肌肉緊張狀態。若患者希望採用傳統中醫療法治療斜頸症時,可選擇上述科室就醫。在接受針灸推拿前需告知醫生是否有出血傾向或藥物過敏史。
物理治療科
物理治療科提供一系列物理療法,如電刺激、超音波治療等,用於緩解肌肉僵硬和促進血液循環。物理治療有助於改善斜頸症患者的肌力平衡及減少疼痛。當患者希望透過物理療法管理斜頸症狀時,可選擇相應科室接受專業指導。在接受物理治療期間,患者應遵循醫囑調整姿勢並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態。
建議定期複查,監測病情變化;同時注意睡眠姿勢,避免長時間維持一個姿勢不變,以免加重不適症狀。
斜頸症該如何治療?
斜頸症的治療可以考慮物理療法、矯形支具、非類固醇抗發炎藥、肌肉放鬆劑、神經阻滯等方法。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者加重,應儘快就醫。
物理療法
物理療法包括熱敷、冷敷、按摩、針灸等方法,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定期進行。這些方法有助於緩解頸部肌肉緊張和疼痛,改善血液循環,從而減輕斜頸症狀。
矯形支具
矯形支具如頸託可在醫生建議下佩戴,通常持續數日至數週不等。支具提供穩定支援並幫助改善姿勢異常,適用於因骨骼發育異常導致的斜頸。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如布洛芬(Ibuprofen)可用於短期緩解輕至中度疼痛及發紅腫脹。這類藥物具有消炎止痛作用,可減少發炎反應,對某些型別的斜頸有效。
肌肉放鬆劑
肌肉放鬆劑如乙哌立松(Eperisone)透過抑制肌肉痙攣來緩解斜頸引起的不適感。此藥物能選擇性地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使過度興奮的脊髓側角運動神經元受到抑制,從而使肌張力降低,進而起到鬆弛肌肉的作用。
神經阻滯
神經阻滯是將區域性麻醉藥物注入特定神經周圍區域,通常由經驗豐富的醫師操作。該措施旨在暫時阻斷神經傳導,緩解由於三叉神經分佈異常所致之面部抽搐及相關之疼痛問題。
患者應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以減少頸部壓力,促進血液循環。同時,適量攝入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魚類和蘑菇,幫助骨骼健康。
日常生活中該怎麼緩解斜頸症不適?
日常生活中緩解斜頸症狀可以嘗試生活方式調整、功能性鍛鍊、肌肉放鬆訓練、矯形器具使用、針灸療法等方法。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者加重,應儘快就醫以獲得專業評估和治療。
生活方式調整
建議患者保持正確的坐姿、站姿及睡姿,避免長時間低頭玩手機。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可能會導致頸部肌肉過度緊張,從而加重斜頸的症狀。
功能性鍛鍊
可指導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功能性鍛鍊,如旋轉頭部運動、左右擺頭運動等。透過增強頸部肌肉力量和靈活性來改善斜頸狀況。
肌肉放鬆訓練
針對患者出現的肌肉緊張狀態,推薦一系列肌肉放鬆訓練法,例如瑜伽中的貓牛式、下犬式等。這些動作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因長期姿勢不當引起的區域性痠痛感;同時也有助於改善不良姿態所造成的脊柱側彎等問題。
矯形器具使用
若考慮佩戴支具管理,應由專業物理治療師評估後定製合適的頸椎托架或矯形衣褲。支具能夠提供穩定支援並幫助改善不對稱姿態,在某些情況下能輔助改善斜頸現象。
針灸療法
針灸治療需由經驗豐富的中醫師執行,通常在門診週期性進行。針灸透過刺激特定穴位來調節氣血流通、緩解肌肉緊張及相關不適感覺;對於部分因神經壓迫所致之斜頸有效。
除上述措施外,患者還應注意營養均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對病情產生不利影響。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