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筋膜炎打針:留意副作用、治療選擇、膝蓋疼痛

分類: 健康百科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04
足底筋膜炎常伴隨足跟痛,並可間接加重膝關節負擔。治療手段主要包括物理療法、矯形鞋墊及藥物治療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和止痛藥物。注射類固醇需謹慎以防肌肉萎縮和其他潛在風險。

足底筋膜炎常伴隨足跟痛,並可間接加重膝關節負擔。治療手段主要包括物理療法、矯形鞋墊及藥物治療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和止痛藥物。注射類固醇需謹慎以防肌肉萎縮和其他潛在風險。

足底筋膜炎也會造成膝蓋疼痛

足底筋膜炎可能引起足跟痛,進而導致身體重心前移,增加膝關節負擔而引發膝蓋疼痛。該疾病還可能導致步態異常、肌肉平衡失調、軟骨傷害等,也會間接加重膝蓋不適。

1.足底筋膜炎患者由於足底筋膜受到發炎刺激,在行走時會刻意避免使用患側下肢負重,轉而使用健側下肢支撐全身重量,從而形成跛行狀態。久之會導致膝關節一側用力過度,出現疼痛症狀。

2.當足底筋膜因慢性勞損或外傷等原因發生發炎反應時,發炎因子會刺激周圍組織,引起區域性水腫和滲出。這些液體積聚在腳底部,使足部承託體重的能力下降,為保持站立平衡,身體會透過脊柱側彎來調整重心,從而對膝關節產生額外的壓力,導致膝蓋疼痛的發生。

3.長時間的足底筋膜炎會引起小腿腓腸肌及足底肌群僵硬緊張,繼而導致足弓塌陷,此時人體為了維持正常的姿勢不得不將身體重心向前移動以抵消足弓塌陷帶來的影響,結果就是膝關節承受了過多的壓力,出現疼痛的情況。

4.足底筋膜是連線足跟與趾尖的一層結締組織帶,其作用在於穩定足跟並協助吸收震盪。當其遭受傷害後,上述功能會受到影響,無法有效地分散來自地面的衝擊力,致使更多力量集中在膝關節處,誘發膝蓋不適。

5.足底筋膜炎患者可能存在跟腱攣縮或其他運動障礙,這會影響踝關節的功能,導致步態不穩。若患者存在扁平足等問題,則更容易因為步態改變而增加膝關節受傷的風險,表現為疼痛、腫脹等症狀。

針對足底筋膜炎引起的膝蓋疼痛,建議採取針對性治療措施如物理療法、矯形鞋墊或必要時手術矯正。此外還可配合醫生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緩解疼痛,如布洛芬(Ibuprofen)、雙氯芬酸鈉(Diclofenac sodium)等。

足底筋膜炎目前有哪些治療選擇?

足底筋膜炎的治療可以考慮物理療法、矯形鞋墊或鞋類調整、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類固醇區域性注射、止痛藥物口服等方法。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應建議患者及時就醫。

物理療法

物理療法包括熱敷、冷敷、按摩、拉伸練習等方法,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定期進行。這些方法有助於緩解肌肉緊張、促進血液循環及舒緩疼痛;針對足底筋膜炎的典型症狀提供有效幫助。

矯形鞋墊或鞋類調整

透過使用定製的矯形鞋墊或調整現有鞋子來改善步態和減輕足部壓力。這樣做可以減少行走時對受損筋膜的摩擦和張力,從而緩解疼痛並預防進一步傷害。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如布洛芬(Ibuprofen)可用於減輕發炎和疼痛。這類藥物具有消炎作用,能緩解因足底筋膜炎引起的紅腫熱痛等症狀。

類固醇區域性注射

在醫生監督下將適量類固醇直接注入受影響區域可迅速控制急性發作。此法適合頑固性且嚴重程度較高者;但須注意不宜頻繁使用以免產生副作用。

止痛藥物口服

口服止痛藥如撲熱息痛通常作為輔助治療手段,在必要時服用。這類藥物能夠暫時掩蓋不適感,但並不能治愈疾病本身;長期依賴可能造成依賴性或其他健康風險。

除上述措施外,患者還應注意休息,避免長時間站立或走路,以減輕足底筋膜的壓力。睡眠時建議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循環,幫助緩解水腫和疼痛的症狀。

注射類固醇有哪些留意副作用?

注射類固醇使用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1. 肌肉萎縮:長期大劑量使用可能導致肌肉組織減少,引起肌無力和身體功能下降。

2. 骨質疏鬆:類固醇可抑制骨形成,增加骨折風險,特別是對老年人及停經後女性更為明顯。

3. 血糖波動:高劑量或長時間使用會引起血糖水平不穩定,加劇糖尿病病情。

4. 心血管問題:使用類固醇可能會導致血壓升高、血脂異常等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增加。

5. 感染風險:因為類固醇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所以患者易受到細菌、真菌和其他病原體感染。因此,在治療期間需要密切監測並採取預防措施以降低感染風險。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