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過敏:避開過敏原還是不舒服,可能是「組織胺」

分類: 過敏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04
組織胺是引起過敏反應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些常見的症狀可能與組織胺代謝有關。高組織胺食物有蟹、金針菇、葡萄柚、番茄和紅蘿蔔;而槲皮素則可透過食用蘆筍、羽衣甘藍、青花菜、甜椒或番茄來補充。

組織胺是引起過敏反應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些常見的症狀可能與組織胺代謝有關。高組織胺食物有蟹、金針菇、葡萄柚、番茄和紅蘿蔔;而槲皮素則可透過食用蘆筍、羽衣甘藍、青花菜、甜椒或番茄來補充。

避開過敏原還是不舒服,可能是「組織胺」在搞鬼

組織胺是造成過敏反應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下是關於組織胺如何導致過敏症狀的解釋:

1. 過敏原與組織胺:當身體接觸到某些物質如花粉、食物或藥物時,免疫系統會將其識別為有害並釋放組織胺等化學物質。

2. 組織胺的作用:組織胺是一種強烈的血管活性化合物,能夠使微血管擴張和通透性增加,從而引發紅腫、瘙癢等症狀。

3. 癢感產生機制:由於組織胺對神經末梢的刺激作用,會導致皮膚出現刺痛感和瘙癢感。

4. 其他症狀:除了紅腫和瘙癢外,組織胺還可能引起流涕、打噴嚏、呼吸困難以及腹痛和腹瀉等消化道症狀。

5. 避免接觸過敏原:避免接觸已知的過敏原是預防組織胺引起的過敏反應的最佳方法。對於無法完全避免的情況,抗組織胺藥可以幫助減輕症狀。

許多「小毛病」都是組織胺代謝失衡惹的禍

許多“小毛病”可能是由於組織胺代謝失衡引起的。

組織胺代謝失衡指的是身體對組織胺的合成、儲存、釋放以及分解清除過程中出現異常。當組織胺水平過高時,會導致血管擴張、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縮等一系列生理反應,進而引起皮膚發紅、水腫等症狀。此外,組織胺還具有促進免疫球蛋白E(IgE)抗體產生、增強T淋巴細胞活化等作用,因此與過敏反應的發生密切相關。組織胺透過多種途徑發揮作用,如調節細胞因子表達、影響神經傳導等,進一步加重發炎反應。

在組織胺代謝失衡的情況下,如果患者沒有及時發現並採取相應措施進行治療,可能會導致病情惡化,甚至引發嚴重的併發症。例如,長期處於高組織胺狀態可能導致心血管系統疾病,如高血壓或心律不齊。

對於存在組織胺代謝失衡風險的人群,建議定期監測體內組織胺含量,並調整飲食習慣以減少組織胺食物攝入量。同時注意保持充足睡眠,有助於提高身體免疫力和抵抗力。

營養師列舉3型別高組織胺食物清單

營養師列舉的高組織胺食物清單包括蟹、金針菇、葡萄柚、番茄和紅蘿蔔。雖然這些食物含有一定量的組織胺,但需要注意的是,食物本身並沒有治療作用,過度攝入可能會導致一些不良反應。

蟹是高組織胺食物,因為新鮮或死亡時間較長的蟹體內會產生大量的組織胺。食用過量蟹可能會導致皮膚潮紅、呼吸急促等過敏反應。

金針菇

金針菇也屬於高組織胺食物,主要是因為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在接觸空氣中的氧氣後容易產生組織胺。長期攝入可能引起皮膚不適、腹瀉等癥狀。

葡萄柚

葡萄柚中含有的天然果糖可以作為組織胺的媒介,因此也被認為是一種高組織胺食物。過多食用可能會誘發或加重皮膚問題。

番茄

番茄在切開後與空氣接觸會釋放出一種酵素,該酵素與組織胺有相似的作用機制,因此被歸類為高組織胺食物。對於敏感肌膚的人群來說,長期大量食用番茄可能會導致皮膚不適。

紅蘿蔔

紅蘿蔔中含有一定的花青素,它在遇到氧氣後會分解產生組織胺類似物質。長期攝入過多可能導致皮膚過敏等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人體對組織胺的敏感度各異。建議從少量開始試驗性地引入這些食物,並留意身體的反應。若發現不適,應立即停止食用並尋求醫療幫助。

補充天然「抗組織胺」槲皮素

補充天然「抗組織胺」槲皮素可以考慮食用蘆筍、羽衣甘藍、青花菜、甜椒或番茄。然而,食物並沒有治療作用,過敏癥狀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蘆筍

蘆筍中富含槲皮素,其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能抑制組織胺的釋放。適當攝入蘆筍可幫助緩解過敏症狀,如皮膚瘙癢、紅腫等。但對蘆筍過敏者不宜食用。

羽衣甘藍

羽衣甘藍也含有一定量的槲皮素,該物質能夠起到抑制組織胺的作用。補充天然“抗組織胺”槲皮素可以減輕因組織胺引起的不適症狀,例如蕁麻疹或呼吸道水腫。但是高纖維含量可能不適合某些人群,因此需謹慎食用。

青花菜

青花菜中的維他命C有助於提高身體免疫力,減少由感染引起組織胺的產生。青花菜中的膳食纖維也有助於促進消化系統健康,但過多攝入可能導致腸胃不適。

甜椒

甜椒中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而維C是天然的抗組織胺劑,可以幫助降低體內組織胺水平。經常吃甜椒還可以增強身體的抗氧化能力,預防自由基傷害。但不建議空腹食用,以免刺激胃腸道。

番茄

番茄中含有的茄紅素具有強大的抗氧化作用,能有效抑制組織胺的釋放。適量食用番茄可以改善皮膚狀況,但注意不要過量食用,否則可能會導致胃腸不適。

上述提及的所有食物均需要適量食用,避免出現不良反應。對於有過敏史的人群而言,應特別留意食物中的潛在致敏原,必要時諮詢醫生或營養師的意見。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