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70%原發性膀胱癌患者會出現無痛性血尿,伴隨其他症狀時應儘快就醫。蕁麻疹治療分為四種時期,而轉移性膀胱癌可採用化療、免疫療法、標靶治療、賀爾蒙治療或放射治療。
臺灣 7 成原發在下尿路 無痛性血尿是常見症狀
臺灣7成原發性膀胱癌患者存在無痛性血尿的尿液異常症狀,若伴有尿頻、尿急、尿痛、排尿困難等症狀,建議及時就醫以評估病情。
尿頻
尿頻通常由泌尿系統感染性疾病導致,如膀胱炎、前列腺炎等。這些疾病會導致膀胱壁敏感性增加和容量減少,從而引起尿頻。尿頻的症狀主要表現在排尿次數增多,特別是在夜間或短時間內需要頻繁排尿。
尿急
尿急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膀胱炎、尿道炎等。發炎刺激可導致膀胱肌肉過度活動,進而引發尿急感。尿急時患者會感到強烈的排尿慾望,難以控制,有時甚至會出現急迫性尿失禁的情況。
尿痛
尿痛可能是由於細菌侵入尿道黏膜引起的尿道炎或膀胱炎所致。發炎反應會導致區域性組織水腫和滲出,使尿道口變得狹窄,當尿液透過時就會產生疼痛感。尿痛通常發生在排尿時,但也可能在排尿前後出現,疼痛程度可以從輕微到劇烈不等。
血尿
血尿通常是由於泌尿道感染、結石、腫瘤等原因導致的,這些因素會引起尿路黏膜傷害,血液混入尿液中形成血尿。血尿通常表現為尿液呈現紅色或洗肉水樣,嚴重時可能會伴有血塊。
排尿困難
排尿困難多見於男性,可能與攝護腺增生有關。增大的腺體壓迫尿道,使得尿流受阻,排尿困難。排尿困難通常表現為排尿時間延長、尿線變細、尿流中斷等症狀。
針對上述症狀,建議進行尿常規、尿培養、超音波檢查以評估泌尿系統的狀況。治療措施可能包括抗生素治療,如頭孢菌素(Cephalosporins)類藥物。患者平時應注意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避免長時間憋尿,同時要多喝水,促進排尿,幫助將細菌排出體外。
依嚴重度分 4 期 表淺型到侵犯型戰術各不同
依嚴重度分,治療蕁麻疹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即表淺型、紅斑風團型、水漬疹型和膿瘡型。每種型別的治療策略和方法都不同。
表淺型
輕微的蕁麻疹可能只出現紅暈或小紅點,通常不需要特殊處理,只需避免接觸已知致敏原即可。保持皮膚乾燥清潔,穿著舒適的棉質衣物也有助於緩解症狀。
紅斑風團型
中度蕁麻疹可能會導致較大且持久的風團,常伴有瘙癢。患者可遵醫囑使用抗組織胺藥如勝克敏(Cetirizine)、氯雷他定(Loratadine)等以止癢。在服藥期間要注意避免日曬,以免加重皮膚不適。
水漬疹型
重度蕁麻疹可能會引發大片的紅腫和水泡。患者應立即就醫,遵循醫生建議進行冷敷以減輕疼痛和腫脹。同時要嚴格控制飲食,避免攝入過多高蛋白食物。
膽管型
最嚴重的蕁麻疹可能會形成膿瘍樣病變。患者需要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Amoxicillin)、頭孢菌素等。此外,還需注意休息,避免劇烈活動,以促進身體恢復。
該疾病若屬於輕微程度,一般不會對健康造成重大影響,但長期未經治療可能會導致免疫系統功能下降,增加感染風險。因此,建議定期監測病情變化,並按醫囑接受適當治療。
轉移性膀胱癌 新治療方法預防復發
轉移性膀胱癌的治療可以考慮使用化療、免疫療法、靶向治療、荷爾蒙療法或放療等方法。以下為該疾病常見的五種新治療方案,以防止腫瘤復發。
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透過使用抗癌藥物來殺死快速分裂的腫瘤細胞。常用於轉移性膀胱癌的化學療藥包括紫杉醇(Paclitaxel)、順氯氨鉑和吉西他濱(Gemcitabine)等。化療可能引起噁心、嘔吐等副作用,需要密切監測。
免疫療法
免疫療法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攻擊腫瘤細胞。常用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有 pembrolizumab 和 nivolumab 等。此類藥物可提高患者的抗腫瘤免疫力,但需注意可能出現皮膚炎癥和其他不良反應。
靶向治療
靶向治療是針對特定致癌分子進行幹擾的策略。厄洛替尼(Erlotinib)和索拉非尼(Sorafenib)是兩種常見的轉移性膀胱癌靶向藥物。此方法能夠精準地影響腫瘤生長,並減少對健康組織的傷害。
荷爾蒙替代療法
荷爾蒙替代療法可用於管理某些賀爾蒙敏感型轉移性膀胱癌。例如,用芬那酸和氟他米特調節雌激素和黃體素水平。此方法特別適用於女性患者,其後可能會增加心血管風險。
小分子激酶抑制劑
小分子激酶抑制劑是一類能阻斷特定蛋白激酶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如伊馬替尼(Imatinib)和達沙替尼(Dasatinib)。這些藥物透過幹擾細胞訊號通路而發揮作用,用於控制一些驅使腫瘤發展的激酶。在使用時要定期評估血液中腫瘤標志物,以觀察病情進展及可能產生的抗藥性。
在接受任何一種新治療前,都應仔細討論其利弊與預期效果,以便做出最適合個體情況的決策。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