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晴:化療副作用、光頭的母親、乳房重建

分類: 女性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04
該文章介紹了化療引起的一些常見副作用,並提到可以透過心理治療等方式來緩解憂鬱症。對於乳癌患者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也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此外,還提到了一位人士因為對患者的關心而加入年輕病友協會的事例。

該文章介紹了化療引起的一些常見副作用,並提到可以透過心理治療等方式來緩解憂鬱症。對於乳癌患者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也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此外,還提到了一位人士因為對患者的關心而加入年輕病友協會的事例。

化療副作用摧殘成「人生最難熬時期」

化療的副作用可能包括噁心嘔吐、掉髮、疲勞、神經毒性以及心臟毒性。

噁心嘔吐

噁心嘔吐通常由化療藥物刺激胃腸道或影響中樞神經系統所致。可能導致食慾不振、脫水和營養不良,進一步削弱患者身體對抗疾病的能力。

掉髮

掉髮通常是由於化療藥物干擾毛囊細胞分裂所致。非永久性掉髮可能引起自卑感和社交壓力,但隨著治療結束而恢復。

疲勞

疲勞可能是化療引起的免疫系統抑制和貧血的結果。持續的極度疲乏會影響日常生活活動和心理健康。休息和輕度體力活動有助於緩解症狀。

神經毒性

神經毒性是某些化療藥物對周圍或中樞神經系統的傷害,可導致手腳麻木、刺痛感等。長期或嚴重神經毒性的併發症包括運動障礙、認知功能下降甚至癱瘓。

心臟毒性

心臟毒性是由化療藥物直接作用於心肌細胞或間接透過發炎反應引發的。心臟受損可能導致心臟衰竭,特別是在接受高劑量或長時間治療的患者中更為常見。

面對化療帶來的各種不適,建議採取舒適護理措施,如輕柔頭皮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和放鬆心情。

女兒:媽媽妳是全天下最美的光頭

女兒患有憂鬱症,可以考慮心理治療、認知行為療法、支持性心理療法等方法進行治療。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

心理治療

透過定期會面,在專業心理醫生指導下幫助患者調整心態、改善人際關係。此方法有助於提高自我意識及應對壓力的能力,進而緩解由上述因素引起的不適感。

認知行為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通常需要個體參與一系列面對面會議,在專業人士引導下識別並改變不良思維模式。這種治療方法針對女兒對母親的認知偏差進行改善,旨在重塑健康的心理觀念;同時也有助於促進家庭成員間積極互動。

支持性心理療法

支持性心理療法側重傾聽與共情,在非評判性環境中鼓勵患者表達內心感受。該方法可為母女提供安全空間探討情感問題,並促進彼此理解與接納;對於因外貌差異引起的女兒自卑情緒具有積極作用。

建議家人給予孩子充分的理解與關愛,避免因言語不當而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同時,家長也要注意自身形象的打理,適當進行染髮、假髮等方式來改善外觀,增加自信心,從而更好地融入社交圈。

乳房重建後像是第二人生重新開始

乳房重建術後出現焦慮、憂鬱、自我形象改變、社交退縮或性功能障礙等症狀可能與手術相關,建議尋求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的幫助。

焦慮

乳房重建術後可能會出現假體移位、感染等問題,導致患者擔心身體健康狀況。此外,手術後的身體變化也可能引發心理壓力。焦慮情緒可能源於內臟神經系統啟用,伴隨著交感神經興奮和腎上腺素(Adrenaline)等荷爾蒙升高,此時常伴有心悸、胸悶等症狀。

憂鬱

乳癌本身以及接受乳房切除術後的身體變化可能導致個體感到無助和無望,從而產生持續的情緒低落和興趣減退。憂鬱症通常表現為情感低落、思維遲緩和意志活動減少,這些症狀可能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自我形象改變

乳房重建手術後,患者的外貌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可能會導致個體對自己的身體形象產生新的認知和評價。這種自我形象的改變可能包括對自己性別認同的調整,或者對自己作為女性身份的認知重構。

社交退縮

由於手術後的身體變化和恢復過程中的不適,患者可能會避免參加社交活動或與他人交往,以減少對他人的影響和被評判的風險。社交退縮可能透過減少面對面交流來減輕因新外觀引起的尷尬或不自信的感覺。

性功能障礙

在接受乳房重建手術時使用的麻醉藥物、手術創傷以及術後疼痛等因素都可能對性慾和性功能造成暫時的影響。性功能障礙可能表現為對性的慾望降低、無法達到高潮或出現疼痛等情況。

針對上述症狀,建議進行心理諮詢評估以確定是否存在適應性問題。必要時,可遵醫囑使用抗焦慮藥如舍曲林(Sertraline)、帕羅西汀(Paroxetine)等改善焦慮狀態;也可遵照醫生指導服用可洛米普明(Clomipramine)、多塞平片等藥物緩解憂鬱。患者應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均衡飲食,適量運動,有助於促進身心健康。

「使命感」讓她投身臺灣年輕病友協會

「使命感」讓她投身臺灣年輕病友協會。作為一位年輕的病友,她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包括心理支援、自我管理教育、職業康復訓練、社交技能訓練以及認知行為療法等。她希望透過這些活動,幫助其他年輕病友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病情,同時也為社會做出一點貢獻。

心理支援

提供一個安全、非批判性的環境,讓患者能夠表達自己的情感和經歷,並得到傾聽和支援。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減輕壓力和孤獨感,促進心理健康。

自我管理教育

透過講座、手冊等形式傳授疾病相關知識及日常生活的自理技巧,幫助其更好地控制病情。增強患者對疾病的瞭解和掌控感,減少因無知而帶來的焦慮和恐慌。

職業康復訓練

針對患者的就業需求開展一系列工作技能培訓課程,如時間管理、溝通技巧等。提高其適應職場的能力,為重返工作崗位做好準備。

社交技能訓練

組織小型團隊活動旨在改善人際交往能力,包括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互動環節。提高患者在社交場合中的自信心和舒適度,減少因社交障礙導致的孤立感。

認知行為療法

運用認知重構和行為實驗等技術幫助患者識別並改變不良思維模式。解決由“使命感”引發的認知困擾,促進更健康的應對方式。

除了上述建議外,建議患者還可以嘗試放鬆技巧練習,如深呼吸、冥想或漸進性肌肉鬆弛來緩解壓力。同時,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和均衡飲食也有助於促進身心健康。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