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吐奶:肥厚性幽門狹窄、腸胃炎、過敏

分類: 消化道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04
男嬰較女嬰更容易患肥厚性幽門狹窄,原因是幽門肌發育不全。診斷與治療方法包括:幽門肌層切開術、飲食調整和胃動力促進劑。該疾病通常預後良好,透過及時有效的治療,患兒可恢復正常生長。

男嬰較女嬰更容易患肥厚性幽門狹窄,原因是幽門肌發育不全。診斷與治療方法包括:幽門肌層切開術、飲食調整和胃動力促進劑。該疾病通常預後良好,透過及時有效的治療,患兒可恢復正常生長。

男嬰更容易發生肥厚性幽門狹窄,發生率高於女嬰近 6 倍

男嬰比女嬰更易發生肥厚性幽門狹窄是因為:

1. 幽門肌發育不全。男嬰幽門肌層較薄,容易形成狹窄。

2. 遺傳因素。有研究顯示,遺傳可能與該病有關,且男性患者多於女性。

3. 賀爾蒙影響。男嬰體內前列腺素E2濃度較低,可能導致平滑肌收縮功能異常,進而誘發幽門狹窄。

4. 胎糞淤積。部分男嬰可能存在消化道阻塞現象,引起胎糞排洩受阻,加重了胃腸道壓力,從而增加了肥厚性幽門狹窄的風險。

5. 經皮膚促黑細胞刺激素水平升高。此賀爾蒙在新生兒期會促使幽門肌增生,若男嬰受到其刺激則更易出現肥厚性幽門狹窄的情況。

以上是男嬰較女嬰更容易發生肥厚性幽門狹窄的原因。如果懷疑孩子患有該疾病,應及時就醫以進行確診和治療。

腸胃炎、過敏都可能造成嬰兒吐奶,與肥厚性幽門狹窄差在此

嬰兒吐奶可能是由感染性胃腸炎、食物不耐受、乳糖不耐受、先天性心臟病或藥物副作用等引起的,需根據具體因素進行針對性治療。建議儘快諮詢小兒科醫師以獲取適當的診斷和治療。

感染性胃腸炎

感染性胃腸炎是由病毒或細菌侵入腸道引起的發炎反應,會導致消化系統功能紊亂,進而引起嘔吐。輕至中度脫水的患兒可給予口服補液鹽溶液治療,重症則需遵醫囑進行靜脈吊點滴治療。

食物不耐受

由於小嬰兒的消化系統發育尚未成熟,無法有效分解某些蛋白質,導致這些未被分解的蛋白質進入血液循環並引發免疫反應,從而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對於食物不耐受所致的嘔吐,可以考慮使用低過敏原配方奶粉替代普通配方奶粉。

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是由於小腸黏膜傷害或遺傳因素導致乳糖酶缺乏,使乳糖不能被充分分解和吸收,導致腹脹、腹瀉和嘔吐等不適症狀。補充乳糖酶製劑如拉克替丁可以幫助改善乳糖不耐受的症狀,但需要遵循醫生指導。

先天性心臟病

先天性心臟病可能導致心臟結構異常,影響血液流動,當左心室收縮時,部分血液可能會返流回食道和氣管之間,引起胃食道逆流,進一步導致吐奶的發生。針對先天性心臟病引起的吐奶,通常需要透過手術治療來改善心臟結構異常,例如開胸直視下矯治術。

藥物副作用

某些藥物如阿奇黴素(Azithromycin)、紅黴素(Erythromycin)等,可透過刺激胃腸道平滑肌而引起嘔吐反射。如果發現藥物引起嘔吐,應立即告知醫生調整用藥方案。例如,阿奇黴素(Azithromycin)引起的嘔吐可以透過減少劑量或更換為其他抗生素如克拉黴素(Clarithromycin)來緩解。

建議密切觀察寶寶的吐奶頻率和嚴重程度,必要時進行胃鏡檢查、X光鋇餐造影等以評估幽門狹窄的程度。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合理餵養,避免過度餵養,以免加重胃腸道負擔。

肥厚性幽門狹窄診斷、治療都簡單,改善即可恢復正常體重

肥厚性幽門狹窄的診斷和治療都比較簡單,透過飲食調整、胃動力促進劑、幽門肌層切開術、營養支援治療等方法可以有效改善病情,使患兒恢復正常的體重增長。

飲食調整

透過提供小而頻繁的餐食來減少每次進食量,同時增加食物的營養價值,以減輕消化系統的負擔。飲食調整有助於緩解幽門狹窄引起的不適感,促進消化吸收,進而改善體重狀況。

胃動力促進劑

選擇合適的藥物如莫沙普萊得(Mosapride)、多普利杜(Domperidone)等,按醫囑規定劑量給予患兒服用,以增強胃腸蠕動功能。這類藥物能夠增加胃腸道平滑肌的收縮頻率和強度,從而改善食物透過幽門的速度,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

幽門肌層切開術

這是一種手術治療方法,在區域性麻醉或全身麻醉下由專業醫生操作完成,通常在門診或住院條件下執行。手術旨在切除肥厚的幽門肌層,恢復正常消化道通暢性。適用於經確診的幽門狹窄患者。

營養支援治療

包括口服營養補充或全腸外營養,根據患者需要和耐性調整能量和宏量及微量營養素攝入。確保足夠的營養攝取對於管理肥厚性幽門狹窄至關重要。可預防因長期飢餓導致的生長遲緩或其他併發症。

在診斷肥厚性幽門狹窄時,應避免過度餵養以減少胃部壓力,以免加重消化道阻塞的症狀。同時,家長應注意觀察患兒的身體變化,定期帶其複查,以便及時發現並處理可能出現的問題。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