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通常伴隨胸悶、心悸等症狀。該疾病的治療涉及生活方式干預、藥物治療以及導管消融術等方法。針對不同患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時需考慮症狀嚴重性與藥物副作用。術後管理也至關重要,定期隨訪並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有助於促進恢復。
心房顫動症狀 常以胸悶、心悸表現
心房顫動常表現為胸悶、心悸、疲勞、呼吸困難和暈厥等症狀。
胸悶
心房顫動時,心臟收縮功能下降導致血液循環受阻,從而引起肺淤血。當肺部積液或積氣時,會壓迫周圍的組織結構,引發胸腔壓力增高,進而產生胸悶的感覺。
心悸
心房顫動時,心跳不規則且快速跳動,此時患者會出現自覺心跳快而強烈的心悸症狀。這種不適感通常伴隨著焦慮和恐懼,並可能伴有出汗、噁心嘔吐等自主神經系統反應。
疲勞
心房顫動會導致心排出量減少,使身體各器官供血不足,從而引起乏力、疲倦的症狀。持續存在的心臟衰竭狀態會使身體處於耗氧增加的狀態中,進一步加劇能量消耗,誘發疲勞現象發生。
呼吸困難
由於心房顫動引起的心臟泵血功能受損,血液循環障礙導致肺水腫的發生,此時可出現呼吸困難的情況。肺泡微血管內液體增多致使肺間質增厚及通氣血流比例失調是造成呼吸困難的主要原因。
暈厥
嚴重的心房顫動會引起腦供血不足,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導致腦缺血缺氧,進而引發暫時性意識喪失的現象即暈厥。長期的心律不整會造成心肌傷害,影響心臟的舒縮功能,降低其有效射血能力,導致血壓急劇下降甚至測不出,大腦處於缺血缺氧狀態,所以會發生暈厥。
建議進行心電圖檢查以確診心房顫動並評估病情嚴重程度。對於伴隨胸悶、心悸等症狀者,應避免劇烈運動,以免加重心臟負擔。
心血管疾病、老年人 常為心房顫動高危險族群
心血管疾病老年人群常為心房顫動的高危人群,可採取生活方式干預、抗凝治療、控制高血壓、控制血糖、控制血脂等治療措施進行治療。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患者及時就醫。
生活方式干預
生活方式干預包括均衡飲食、適量運動、戒菸限酒以及保持充足睡眠。透過改善生活習慣有助於降低心臟負荷及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預防心房顫動的發生與發展。
抗凝治療
抗凝治療旨在使用藥物如華法林(Warfarin)、拜瑞妥(Rivaroxaban)來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防止血栓形成。心房顫動患者由於心房內存在微小的血栓,這些血栓可能隨著血液循環至全身各處導致栓塞事件發生。抗凝治療可減少血栓風險,保護重要臟器不受損害。
控制高血壓
透過藥物治療和非藥物療法相結合的方式控制血壓水平,非藥物療法包括低鹽飲食、規律運動等。高血壓是心房顫動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控制血壓有助於減輕心臟負擔,預防心房顫動的發生和發展。
控制血糖
透過飲食調節、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注射等方式控制血糖水平。高血糖狀態可能導致心肌代謝異常,進而影響心房電生理活動,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
控制血脂
採用飲食療法、運動療法和藥物療法相結合的方法來控制血脂水平。高脂血症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形成,而斑塊破裂則會引起急性冠脈症候群或腦中風等嚴重併發症;此外,還可能誘發心絞痛發作甚至瘁死。
建議定期進行健康體檢,特別是對於有家族史者,應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全面的心血管檢查,以便早期發現並及時處理潛在的問題。
心房顫動治療方式 分為三大類
心房顫動的治療分為三大類:生活方式干預、心率控制藥物、心律調整導管消融術。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應尋求專業醫療幫助。
生活方式干預
生活方式干預包括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和戒菸限酒,需長期堅持。透過改善生活習慣有助於減輕心臟負擔,預防並緩解心房顫動的症狀。
心率控制藥物
心率控制藥物如舒壓寧(Metoprolol)可用於控制心率,通常口服給藥。這些藥物可降低心率,改善心房顫動患者的心臟節律,從而緩解相關症狀。
心律調整導管消融術
心律調整導管消融術是一種介入性手術,在X光引導下將電極送入心臟內部找到異常點位後釋放射頻能量將其消融掉。此方法針對特定型別的心房顫動有效且成功率較高;對於某些難以用藥物控制的病例有顯著效果。
建議定期監測心律變化,以便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同時,應避免過度勞累及情緒激動,保持充足睡眠,有助於減少心房顫動發作的風險。
如何選擇心房顫動治療方式?黃宏凱:評估症狀程度、服藥是否有副作用
選擇心房顫動治療方式需考慮症狀嚴重程度及藥物副作用。
心房顫動的病理機制與心房內異位興奮灶導致的心律不整有關。該疾病可導致心房失去同步收縮,從而出現一系列臨床表現,如心悸、氣促等。針對不同的症狀嚴重程度和個體差異,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此外,藥物治療是常用手段之一,但不同藥物可能具有不同的副作用,因此在選擇時需要考慮這些因素。
患者還應考慮經濟承受能力以及是否合併有其他疾病等因素。
總之,選擇心房顫動的治療方案需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並定期評估效果和可能出現的風險。建議患者積極配合醫生進行詳細的檢查和評估,以制定最合適的治療計劃。
術後應定期回診、維持良好生活習慣
術後應定期回診以監測恢復情況、避免感染;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充足睡眠、均衡飲食和適度運動可促進傷口癒合。此外,患者還需注意避免高風險活動4周以上,以免影響傷口癒合。
定期回診
透過定期回診可以及時發現並處理可能出現的併發症,減少後遺症發生機率。建議在手術後第一週、第二週、第四週以及第六週進行隨訪檢查。
充足睡眠
充足的睡眠有助於身體自我修復和恢復,加快傷口癒合速度。成人每夜應該睡足8小時,確保晚上11點前入睡,讓身體有足夠時間進入深層休息狀態。
均衡飲食
營養豐富且均衡的飲食能提供必要的養分支援傷口康複過程。建議多攝取富含蛋白質、維生素C和E的食物,例如雞肉、魚類、豆製品、水果和蔬菜等。
適度運動
適量的運動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處的新陳代謝過程,幫助傷口的恢復。但要避免劇烈運動,以免影響傷口的癒合。
避免高風險活動
某些高強度或高風險活動可能會導致術後傷口裂開或者引起其他併發症,因此建議在醫生指導下暫時避免這類活動至少四周時間。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