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針治療:4 種常見的中醫疼痛療法

分類: 中醫與草藥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04
中醫疼痛治療通常採用非藥物方法,如針灸、拔罐、推拿和外敷等。其中,電針治療是透過刺激神經末梢來調節疼痛訊號的傳遞和處理。相較於傳統的針灸方式,電針治療具有更好的鎮痛效果,並且不需要使用止痛藥物。此外,電針治療還可以減少區域性肌肉痠軟現象,降低意外跌倒的風險,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中醫疼痛治療通常採用非藥物方法,如針灸、拔罐、推拿和外敷等。其中,電針治療是透過刺激神經末梢來調節疼痛訊號的傳遞和處理。相較於傳統的針灸方式,電針治療具有更好的鎮痛效果,並且不需要使用止痛藥物。此外,電針治療還可以減少區域性肌肉痠軟現象,降低意外跌倒的風險,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4 種常見的中醫疼痛療法

四種常見的中醫疼痛治療方法包括針灸、拔罐、推拿和中藥外敷。如果疼痛持續或加劇,建議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針灸

針灸是將特製的針刺入人體特定穴位的行為,在專業人員操作下進行。中醫認為,針灸能夠調節氣血流通、緩解肌肉緊張和改善神經功能紊亂,從而減輕或消除疼痛。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引起的頸肩腰腿痛有較好的效果。

拔罐

拔罐是利用負壓吸附於皮膚表面的一種物理療法,通常每次治療持續5-20分鐘。此方法透過促進區域性血液循環、調整氣血平衡來緩解軟組織傷害所致的疼痛。對由寒溼之邪凝滯經絡所導致的上述部位酸楚、脹滿感有益處。

推拿

推拿是在中醫師指導下,運用特定手法作用於患者身體特定部位的過程。推拿可舒緩緊張肌群、促進淋巴循環及釋放內啡肽等止痛物質,有助於舒緩因長期姿勢不良而引發的背部及頸部僵硬。因此,該措施適合針對此類原因引起的相關不適。

中藥外敷

中藥外敷是指將具有特定功效的中藥材碾磨成粉末後塗抹於患處,一般需密封儲存並按醫囑使用。外敷能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適用於跌打損傷、扭傷等引起的區域性紅腫熱痛。對於上述提及的所有病症都適用。

在接受傳統中醫藥物治療時,應確保有過敏史者無相關過敏反應。同時,若為開放性傷口,則不建議進行針灸等可能造成感染的操作。

電針能提高「疼痛閾值」降低痛感

電針治療透過刺激神經末梢,影響中樞神經系統,進而調節疼痛訊號的傳遞和處理。具體機制包括:

疼痛閾值上調

電針能夠促進內源性阿片肽釋放,這些肽類物質具有抑制疼痛的作用,從而提高個體對疼痛的閾值。

交感神經系統活性下降

電針可以調節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平衡,使交感神經系統處於相對靜息狀態,減少因緊張或焦慮引起的肌肉收縮所致的疼痛。

大腦皮層興奮性降低

研究發現,電針可引起大腦皮層功能活動減弱,並透過改變信息加工方式來減輕疼痛感覺;此外還可促使α-澱粉酶降解P物質感受器外膜蛋白而間接發揮止痛作用。

抗炎反應增強

透過調節細胞因子、神經營養因子等生物活性分子的表達水平以及細胞間的相互作用來達到抗炎效果,從而減少組織發炎引起的痛建築物傷害和不適感。

腦內啡肽分泌增加

腦內啡是身體自然產生的一種化學訊號,它能夠減輕疼痛和舒緩壓力; 電針刺激會引導大腦釋放更多的腦內啡,從而發揮止痛功效。

根據上述機制可知,電針透過多種途徑發揮作用,以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電針進行治療時應由專業醫師操作,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電針治療時不吃止痛藥為佳

電針治療時,患者不服用止痛藥可以更好地體驗疼痛感受、提高穴位刺激效果、減少區域性肌肉痠軟現象、降低意外跌倒風險以及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體驗疼痛感受

電針治療中使用低頻電流刺激穴位,以達到調節身體的目的。在這過程中,患者若未服止痛藥物,則能更直接地感受到細微的刺痛感,有助於瞭解治療中的反應和效果。

提高穴位刺激效果

止痛藥物可能透過抑制神經傳導而減輕或消除疼痛,但同時也會降低對穴位刺激的敏感度。因此,在進行電針療法時,不建議過量使用止痛藥,以免影響穴位刺激的效果。

減少區域性肌肉痠軟現象

部分患者在接受電針治療後可能會出現輕微的肌肉痠痛症狀,這是正常反應。如果此時再配合口服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如布洛芬(Ibuprofen)、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片等鎮痛藥物,可能會加重這些不適感。

降低意外跌倒風險

止痛藥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抑制作用,使人感到疲乏、昏沉,進而增加摔倒的風險。而在進行電針治療期間,注意力需要集中在身體的感覺上,以確保安全有效地接受治療;若同時服用止痛藥則會分散注意力並增大受傷機率。

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某些止痛藥物具有阻斷鈣訊號通路的作用機制,長期使用可能會影響神經再生與修復能力。對於存在慢性疾病需要長時間接受電針治療者而言,避免長期大量使用止痛藥物有助於維持正常的神經功能狀態,加速受損組織的康復程序。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