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筋膜炎與多種因素有關,如跟腱緊張、足弓塌陷、扁平足、遺傳及過度使用。針對該病症,中醫治療可採用足浴、針灸、拔罐、中藥外敷、推拿等方法,而按壓穴位則有助於舒緩症狀。
足底筋膜炎發生原因?高危險族群?
足底筋膜炎的發生可能與跟腱緊張、足弓塌陷、扁平足、遺傳因素以及過度使用等有關。針對不同的病因,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建議患者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跟腱緊張
當跟腱過於緊張時,會導致跟腱對足底筋膜產生牽拉作用,進而引起足底筋膜的發炎和傷害。針對跟腱緊張的治療方法包括物理療法、矯形鞋墊等,如按摩放鬆肌肉、穿戴定製支具等。
足弓塌陷
足弓塌陷導致行走時足部受力不均,增加足底筋膜承受的壓力,從而引發足底筋膜炎。對於足弓塌陷引起的足底筋膜炎,可採取矯形鞋墊、功能性鍛鍊等方法進行干預,例如穿用足弓支撐墊、做足底筋膜伸展運動等。
扁平足
扁平足患者站立或走路時,足弓無法提供足夠的緩衝和支撐,使足底筋膜受到異常壓力和張力,久而久之就會出現足底筋膜炎的情況。針對扁平足引起的足底筋膜炎,可以考慮穿戴功能性鞋類矯正器、定製支具等非手術方式改善,如足弓支撐墊、定製鞋墊等。
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可能導致個體更容易患上足底筋膜炎,因為某些基因變異可能影響足部結構和功能。對於由遺傳因素導致的足底筋膜炎,建議定期進行足部保健,如泡腳緩解疲勞、適當休息等。
過度使用
長時間或過度使用下肢肌肉可能導致足底筋膜勞損,進而誘發足底筋膜炎的發生。針對過度使用造成的足底筋膜炎,可透過減少負重活動、調整步態姿勢等方式減輕足底筋膜負擔,如步行時將體重均勻分配到雙腳、選擇合適的跑鞋等。
針對足底筋膜炎,建議避免穿著高跟鞋以減少足底壓力,還可透過熱敷、按摩等手段促進血液循環。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如布洛芬(Ibuprofen)、雙氯芬酸鈉(Diclofenac sodium)腸溶片來緩解疼痛和發炎。
中醫看足底筋膜炎,經絡保養能緩解
足底筋膜炎可以採取足浴、針灸、拔罐、中藥外敷、推拿等中醫治療方法。如果症狀沒有緩解或者加重,應儘快就醫以獲得適當的治療。
足浴
足浴是指將雙腳浸泡在溫熱水中,通常可加入適量的中藥材,如艾葉、紅花等,每日一次,時間約20-30分鐘。此方法有助於促進下肢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和疼痛,從而減輕足底筋膜炎的症狀。
針灸
針灸是透過在特定穴位刺入細針,刺激經絡來調節氣血,一般每次治療持續20-30分鐘。針灸能夠舒緩區域性肌肉緊張和發炎反應,對足底筋膜炎引起的疼痛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拔罐
拔罐是一種傳統中醫療法,透過在皮膚表面形成負壓吸引,一般每次治療5-10分鐘。拔罐可以促進區域性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和疼痛,對於足底筋膜炎具有一定的輔助治療效果。
中藥外敷
中藥外敷涉及將配製好的藥膏或貼劑直接敷於患處,每日一至兩次,具體用法依醫囑而定。外敷藥物可透過皮膚滲透入體內,發揮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足底筋膜炎的不適表現。
推拿
推拿是在專業人員操作下,在身體各部位進行按摩和拉伸的動作,通常每次治療40-60分鐘。推拿手法可以放鬆緊張的軟組織,緩解肌肉僵硬和筋膜炎引起的不適感,同時提高區域性血液循環。
在中醫治療足底筋膜炎的過程中,患者應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長時間站立或行走,以減少足部負擔。此外,適當的康復運動,如赤腳原地踏步或使用抗阻力帶進行足底屈伸活動,也有助於促進足底筋膜的修復和功能恢復。
按壓 6 穴位緩解足底筋膜炎
按壓穴位是一種傳統的中醫治療方法,可以緩解足底筋膜炎的症狀。以下是按壓6個穴位的方法:
1.湧泉穴位於足底部,屈趾時前下方凹陷處,具有補腎陽、強腰膝等功效。
2.太衝穴位於第一蹠骨間隙的中央凹陷處,具有疏肝利膽、平抑肝火的作用。
3.行間穴在足背側,當第1、2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用力伸足拇趾並稍用力向外撇,在拇趾外側歧骨下緣與踇長肌腱之間的凹陷中取之,能夠起到清瀉肝火的目的。
4.丘墟穴位於外踝區,外踝的前下方,腓骨的前面,距比目魚肌起點上方約7cm,在腓骨長短肌之間,亦可採用坐位或仰臥位取穴,主治頭痛、眩暈、頸項痛等病症。
5.崑崙穴位於腳內踝後方,跟骨結節和內腳踝連線的中間位置上,透過按摩此穴位也可以達到輔助治療足底筋膜炎的效果。
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者加重,應儘快就醫以獲得適當的治療。另外,使用藥物進行治療時需遵醫囑選擇合適劑量服用,以免盲目用藥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