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按摩禁忌:合谷穴、肩井穴、三陰交穴、至陰穴

分類: 母嬰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04
本文介紹了中醫穴位療法。選取穴位時應考慮個體差異及身體狀況,並建議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若感到任何異常或不適,應及時就醫以排除其他潛在的病理問題。

本文介紹了中醫穴位療法。選取穴位時應考慮個體差異及身體狀況,並建議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若感到任何異常或不適,應及時就醫以排除其他潛在的病理問題。

1、合谷穴:

合谷穴位於手背,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間陷中。患者可以將拇指屈曲,在拇指指骨關節橫紋頭兩側凹陷處即為該穴位。

2、足三里穴:取坐位或仰臥位時,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嵴一橫指的位置即是足三里穴所在之處。按摩此穴可起到健脾和胃的作用。

3、太衝穴:太衝穴位於足背部,第1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按揉此處能夠緩解肝火旺盛引起的頭痛目赤、眼乾等症狀。

4、血海穴:取坐位時,屈膝成90度,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內側肌隆起處是血海穴位置。適當刺激此穴對治療月經不調等病症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5、百會穴:百會穴位於頭部,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或者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經常按摩此穴具有鎮靜安神的功效。

上述穴位若需要進行針灸需由專業醫生操作,以免引起不良後果。此外,如果出現不適症狀,則建議及時就醫診治,以免延誤病情。

2、肩井穴:

肩井穴位於人體頸部與肩部交界處,按摩該穴位可以緩解頸項僵硬和疼痛。

3、天宗穴:取坐位或仰臥位,在肩胛岡下緣與脊柱骨之間凹陷中取穴。此穴主治肩背痠痛、上肢無力等病症。

4、曲池穴:屈肘成直角,肘橫紋橈側端與肱二頭肌腱交接之處即是本穴所在。此穴具有祛風解表、清熱瀉火的功效,適用於治療手臂痠麻、肩臂攣急等症狀。

5、外關穴:在外踝前下方遠端1寸左右的位置取穴。按揉此處可輔助改善區域性血液循環,從而達到舒筋活絡的作用。

建議患者日常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勢習慣,避免長時間低頭玩手機或者伏案工作,以減少頸椎病的發生風險。若症狀持續不緩解甚至加重,則需要及時就醫進行針對性處理措施。

3、三陰交穴:

選擇三陰交穴來緩解經痛症狀,需按揉或艾灸此穴位。具體位置在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4橫指處。

通經活絡

透過刺激該穴位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有助於舒緩肌肉緊張和疼痛感。

健脾益氣

經常對三陰交進行按摩或者針刺可以起到補中益氣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弱所致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調理內分泌失調

三陰交是肝、脾、腎三條陰經交會之處,因此經常按壓此處可幫助調節體內陰陽平衡,進而達到治療因氣血失調引起的各種婦科疾病的目的。

輔助減肥塑形

中醫認為,常按三陰交能疏調下肢及生殖器官的氣血執行情況,並且還能促進水液代謝,從而達到祛溼消脂的功效。

提高睡眠品質

適當刺激三陰交穴還具有寧心安神的效果,失眠多夢者可透過睡前按揉該穴位的方式改善不適現象。

注意避免在飯前一小時以及飯後兩小時內按摩三陰交穴,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的症狀發生。另外,在月經期間不宜對該穴位進行艾灸操作,否則可能會導致月經量增多的情況出現。

4、至陰穴:

選擇至陰穴進行針灸可以治療足少陰腎經循行部位疾病,具體位置在足小趾末節外側,至陰穴位於足小趾內側,距指甲角0.1寸處。

頭痛

針灸至陰穴可用於緩解因風寒或風熱引起的頭痛。取穴時可採用坐位或仰臥位,屈膝成90度,小腿自然下垂,以拇指指腹按壓至陰穴周圍區域尋找其準確位置。

目赤腫痛

當患者出現肝火上炎引起的眼部紅腫疼痛的症狀時,可透過刺激該穴位來改善症狀。操作者需清潔雙手並保持心情平靜,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將中指點於至陰穴處輕輕旋轉按揉約一分鐘即可。

月經不調

若女性存在血海不足導致的月經量減少等問題,則可以透過按摩至陰穴來進行調理。一般情況下每次可連續按壓三到五次左右時間長短可根據個人情況而定。

遺精滑精

對於由過度性生活或精神緊張等原因所致遺精頻繁問題也可透過艾灸此穴位得到一定幫助作用。通常建議每週至少使用兩次且每次持續二十分鍾左右效果更佳。

疝氣

至陰穴還具有一定的利水消腫功效,因此對體內濕邪積聚所形成的疝氣也有輔助治療作用。選取至陰穴後平補平瀉手法施以針刺即所謂一進二退法;留針三十分鍾後出針並囑咐患者勿劇烈運動以防加重病情。

以上操作均需由專業醫生完成,若有不適,請及時就醫。此外還要注意避免在飯前兩小時和飯後一小時內針灸至陰穴以免影響消化吸收功能。

5、太衝穴:

透過按揉太衝穴可以輔助緩解壓力,改善焦慮症狀。

中脘穴

中脘穴位於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腹正中線上4寸的位置。按摩此穴位能促進消化液分泌,提高胃腸蠕動功能,從而達到健脾養胃的目的。

內關穴

內關穴位於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橈側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取穴。經常按壓該穴位能夠調節氣血,緩解緊張情緒,使人感到放鬆。

百會穴

百會穴位於頭頂部,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處。適當刺激此處有助於安神定志,對於減輕壓力也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膻中穴

膻中穴位於胸部,當胸骨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用力按壓此穴可疏肝理氣,緩解因情志不暢引起的不適症狀。

太衝穴

太沖穴位於足背第一蹠骨間隙的凹陷處。中醫認為肝臟是人體的情緒中樞,而太衝穴則是肝臟經絡上的一個重要穴位,因此按揉該穴具有舒緩情緒的作用。

上述穴位需要由專業醫生進行操作,以免盲目操作引起不良後果。另外,患者還可透過聽音樂、看書等方式轉移注意力來緩解壓力。

6、獨陰穴:

腎虛時,獨陰穴可能會出現酸脹、疼痛等不適症狀。

獨陰穴是足少陰腎經上的穴位,與腎臟功能密切相關。腎虛可能導致氣血執行不暢,從而引發獨陰穴的異常反應。

如果患者在針灸後發現身體有明顯不適感,如發燒、頭痛等症狀,則可能是由於風邪入體所致。因為此時患者的氣血處於較為虛弱的狀態,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而發生病變。

因此,在針灸過程中,應特別注意觀察患者的身體反應,並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處理,以避免不良後果的發生。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