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月經量變少、中醫觀點看經量減少

分類: 中醫與草藥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05
經量的多少受內膜厚度的影響,並且在月經周期中的變化也對經血量有影響。經量減少可能的原因有很多,如卵巢早衰、多囊卵巢症候群、子宮內膜炎、腦下垂體功能減退或甲狀腺功能減退等,針對不同的原因需要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中醫認為,經量減少的情況可以透過飲食調理、中藥調理、針灸療法、艾灸療法等方法來改善。若經期出血量過少,則可能是存在子宮腔沾黏等問題,建議及時就醫檢查。

經量的多少受內膜厚度的影響,並且在月經周期中的變化也對經血量有影響。經量減少可能的原因有很多,如卵巢早衰、多囊卵巢症候群、子宮內膜炎、腦下垂體功能減退或甲狀腺功能減退等,針對不同的原因需要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中醫認為,經量減少的情況可以透過飲食調理、中藥調理、針灸療法、艾灸療法等方法來改善。若經期出血量過少,則可能是存在子宮腔沾黏等問題,建議及時就醫檢查。

經量多寡與內膜厚度有關

經量多寡與內膜厚度有關,這是因為月經周期中子宮內膜的變化會影響經血量。具體分析如下:

內膜增生

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宮內膜會逐漸增厚。當體內雌黃體素比例失調時,則會導致子宮內膜過度增生,進而導致經期出血量增多。此時可能會伴隨腹痛、腰痠等不適症狀。

內膜脫落不全

如果存在黃體功能不足的情況,在此期間雖然卵泡發育良好並排卵,但不足以維持正常的子宮內膜生長,以致出現排卵性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表現為經期延長且經量減少。但是由於內膜組織尚未完全修復,因此容易引起感染。

凝血功能異常

若患者本身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血小板減少等問題,可能導致凝血功能障礙。這會造成子宮內膜剝脫後難以形成凝塊而止血,從而引起經量過多的現象。此外,還可能伴有皮膚黏膜瘀斑、紫斑等症狀。

子宮肌瘤

主要是由平滑肌細胞異常增生所致,通常位於子宮壁上。該疾病會使子宮腔面積增大,影響子宮收縮,增加出血風險。典型症狀包括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以及腹部腫塊。

子宮腺肌症

是由於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侵入子宮肌層所致,常伴隨著進行性經痛和經量增多。這是因為在病變狀態下,子宮肌肉對前列腺素敏感度增高,易發生痙攣性收縮,導致疼痛加劇及經量增加。

建議定期進行婦科檢查以監測子宮內膜厚度,並根據醫囑採取相應措施處理上述相關問題。同時注意個人衛生,避免使用刺激性強的洗液清洗外陰部位。

經量減少的可能原因

經量減少可能是由卵巢早衰、多囊卵巢症候群、子宮內膜炎、腦下垂體功能減退或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引起的,需根據具體因素進行針對性治療。建議患者及時就醫,明確診斷。

卵巢早衰

卵巢早衰是指卵巢功能過早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導致月經不規律、經期縮短或停經。低濃度的雌激素影響子宮內膜生長和脫落。可以遵醫囑使用益斯得錠(Estradiol valerate)、結合型雌性素(Conjugated estrogens)等藥物進行補充雌激素治療。

多囊卵巢症候群

多囊卵巢症候群是一種複雜的生殖內分泌代謝疾病,以雄激素升高、持續無排卵、卵巢多囊樣改變等為特徵,表現為多毛、痤瘡、月經不規律、不孕等。高濃度雄激素抑制卵泡發育,降低雌激素水平,進而影響子宮內膜正常增生和脫落。患者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黛麗安(DIANE-35)、醋酸甲羥孕酮(Depo-Provera)等藥物來調節體內荷爾蒙,改善不適症狀。

子宮內膜炎

子宮內膜炎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子宮內膜發炎,由於發炎刺激可能會引起經量減少的情況發生。患者可遵照醫生的指導透過靜脈注射抗生素的方式來進行抗感染治療,如頭孢曲松(Ceftriaxone)、西福斯汀(Cefoxitin)等。

腦下垂體功能減退

腦下垂體功能減退時,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影響卵巢合成和釋放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從而影響卵泡發育和排卵,導致經量減少。確診後需要終身替代治療,通常首選口服方式給予賀爾蒙補充劑,例如氫化可體松(Hydrocortisone)、地塞松(Dexamethasone)等。

甲狀腺功能減退

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是由於甲狀腺素缺乏所致的全身性疾病,此時會影響下視丘-腦下垂體-卵巢軸的功能,使雌激素水平降低,影響子宮內膜的生長和修復,出現經量減少的現象。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左旋甲狀腺素(Levothyroxine)、甲狀腺片等藥物進行治療。

針對經量減少的情況,建議定期進行婦科檢查以及內分泌相關檢查,包括超音波檢查、血液中的雌激素和黃體素檢測。飲食方面,注意營養均衡,避免過度節食減肥,以免影響身體正常的生理功能。

中醫觀點看經量減少

中醫觀點看經量減少可以考慮飲食調理、中藥調理、針灸療法、艾灸療法等方法來改善。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及時就醫以排除其他潛在的病理原因。

飲食調理

透過調整飲食結構,如增加富含鐵、維生素E及蛋白質的食物攝入量,來改善貧血狀況。合理膳食有助於提高身體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從而緩解經期不適症狀。

中藥調理

患者可服用當歸、川芎、熟地黃等中藥材,能夠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上述藥物具有一定的滋陰補血作用,對於女性月經不調、經量減少等症狀有一定的調理效果。

針灸療法

選擇三陰交穴、足三里穴、關元穴等穴位進行針灸,每次治療時間約30分鐘。針灸這些穴位可以調節內分泌系統功能,改善血液循環,進而影響子宮內膜脫落和出血量。

艾灸療法

選取子宮穴、氣海穴、三陰交穴等穴位作為施灸部位,在醫生指導下操作。艾灸這些穴位能溫通氣血,使體內寒溼之邪得以祛除,從而輔助治療因寒凝血滯引起的經量減少現象。

經量減少可能與內分泌失調有關,建議定期進行婦科檢查,以便及時發現並處理潛在的問題。另外,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和充足睡眠,也有助於維持身體健康。

迷思解析:月經量少是髒血沒排出嗎?

月經量少可能是髒血沒排淨的表現。

月經期間出現少量血液滯留時,體內血液循環不暢,易形成淤血,進一步影響子宮收縮和內膜脫落,導致月經量減少。若持續存在此類症狀,建議進行荷爾蒙檢測以確定具體原因並接受相應治療。

但是也有可能與內分泌失調、多囊卵巢症候群等疾病因素有關。這些疾病會影響雌黃體素分泌異常,進而干擾正常的月經周期和經期出血量。

需要注意的是,月經量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遺傳、生活習慣、環境變化等。因此,在診斷月經量偏少時,應考慮個體差異,並結合全面的身體檢查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來確定具體原因。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