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苑綺:懷孕減少大腸癌風險

分類: 癌症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05
孕期女性因荷爾蒙變化、飲食與生活習慣改變等原因,其發生大腸癌的風險較低。而隨著年齡增長至50歲左右進入更年期後,該風險會進一步下降。為了確保身體健康,建議關注孕期及更年期的變化,並留意大腸癌的相關徵兆。若有任何疑問或不適,應及時諮詢醫生。

孕期女性因荷爾蒙變化、飲食與生活習慣改變等原因,其發生大腸癌的風險較低。而隨著年齡增長至50歲左右進入更年期後,該風險會進一步下降。為了確保身體健康,建議關注孕期及更年期的變化,並留意大腸癌的相關徵兆。若有任何疑問或不適,應及時諮詢醫生。

懷孕反而減少大腸癌發生風險

懷孕可能透過孕期荷爾蒙變化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孕期飲食習慣改變引起消化系統功能紊亂、孕期活動量減少導致腸道運動減慢、孕期荷爾蒙水平變化影響黏膜修復機制以及孕期免疫狀態改變增加對腫瘤的抵抗力等機制來減少大腸癌的發生風險。

孕期荷爾蒙變化導致腸道菌群失調

孕期體內雌激素和黃體素水平升高,可能會影響腸道微生態環境平衡。可能導致有益菌減少、有害菌增多,進而引發腹瀉、腹痛等不適症狀。

孕期飲食習慣改變引起消化系統功能紊亂

懷孕期間孕婦可能會調整飲食結構,攝入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雞蛋等,這些食物在胃腸道內會產生較多氣體,從而引起胃腸脹氣。胃腸脹氣會導致腹部不適、食慾下降等症狀,嚴重時還可能出現噁心嘔吐的情況。

孕期活動量減少導致腸道運動減慢

孕期由於子宮增大壓迫腸道,加上活動量減少,可能導致腸道蠕動減弱。這會使得食物殘渣在腸道中停留時間延長,產生更多的氣體和毒素,進一步加重上述不適症狀。

孕期荷爾蒙水平變化影響黏膜修復機制

孕期女性體內的雌激素和黃體素水平會發生明顯變化,這兩種賀爾蒙都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能夠抑制發炎因子的表達,促進細胞增殖和遷移,幫助黏膜的修復。因此可以減輕由慢性發炎引起的腸黏膜傷害,降低發生結直腸癌的機率。

孕期免疫狀態改變增加對腫瘤的抵抗力

孕期母體免疫狀態發生變化,身體處於一種特殊的生理狀態,可增強對病原微生物和其他異物的識別和清除能力,同時也會增強對自身異常細胞的監控和清除功能。這種增強的免疫監視功能有助於及時發現並清除潛在的癌變細胞,從而降低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孕期是特殊時期,在飲食方面要注意營養均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等,以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適當的運動也有助於改善孕期便秘情況,但需注意不可劇烈運動,以免引起身體不適。

50 歲更年期也會減少大腸癌風險 17 %

50歲開始的停經潮,也就是更年期,會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達17%。這主要是因為雌激素水平下降,進而影響大腸黏膜細胞的生長和分化。

雌激素與大腸黏膜上皮細胞的生長和分化有密切關係。研究顯示,高水平的雌激素可以促進大腸上皮細胞的增殖,但同時也能抑制其異常增生,從而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1。因此,隨著女性年齡增長進入更年期,體內雌激素水平逐漸下降,使得大腸黏膜細胞更新速度減慢,降低了異常變化的機會,進而減少大腸癌的發生2。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更年期後,女性仍然應該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此外,生活方式因素如飲食結構、運動量等也對大腸健康有重要影響,建議保持均衡營養並適度鍛煉3。

總之,50歲更年期是大腸癌的一道防線,能夠有效降低該疾病的發病風險。但要提醒的是,此階段仍需注意生活習慣及身體變化,若出現不明原因的腹痛、便血等症狀時,應立即就醫接受檢查。

及早辨識大腸癌四大風險症狀

及早辨識大腸癌的四大風險症狀包括腹痛、腹部腫塊、排便習慣改變以及貧血、血便等,若症狀持續不緩解,建議及時就醫以進行相關檢查和診斷。

腹痛

當腫瘤侵犯腸道壁上的神經時,會導致腸痙攣和疼痛。這種疼痛通常位於下腹部。腹痛可能是持續性的或陣發性的,可能伴有腹瀉或便秘。

腹部腫塊

腫塊通常是由於腫瘤組織在腸道內生長而形成的。觸診時可發現腹部有堅硬、固定的包塊。腫塊多位於右下腹部,但也可能出現在其他位置。

排便習慣改變

腫瘤引起的腸道功能紊亂可能導致排便頻率和形狀發生變化。排便習慣的改變包括腹瀉、便秘或兩者交替出現。

貧血

腫瘤導致的慢性失血或鐵吸收障礙可能會引發貧血。貧血表現為乏力、頭暈等症狀,可透過血液檢查確診。

血便

血便是由腫瘤表面出血造成的,這些血液隨著糞便排出體外。血便通常呈鮮紅色,且與糞便混合在一起。

針對上述風險症狀,建議進行結腸鏡檢查以評估腸道情況,必要時還應進行血液學檢查如血常規、糞便潛血試驗等。治療措施可能包括手術切除病變組織,對於晚期患者,化療也是必不可少的。患者應注意定期體檢,尤其是家族中有大腸癌病史者,以及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更需提高警惕。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