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腹股溝斜疝是由未閉鞘狀突引起的先天性疾病,可通過觀察症狀和體徵初步診斷,確診需醫生行超音波檢查。治療通常採用開放手術或腹腔鏡微創手術。
疝氣分為兩種!兒童疝氣100%都是先天的
兒童腹股溝斜疝是由於胚胎時期未閉的鞘狀突在出生前未能完全閉合,導致腸管或網膜等臟器透過該缺陷突出形成。這種情況幾乎都屬於先天性問題。若發現孩子有疑似斜疝的症狀,應立即就醫以評估是否需要手術治療。
疝氣位置不同
成人疝氣可發生於任何部位,而兒童疝氣多見於腹股溝區。
發病機制不同
兒童腹股溝斜疝與區域性解剖特點有關;而成人則更多因肌肉薄弱、長期咳嗽等原因引起。
臨床表現差異
嬰幼兒患者可能並無特殊症狀,在哭鬧時出現陰囊腫脹;而成年人可能會經歷疼痛、不適甚至難以下蹲等症狀。
預後影響因素各異
對於兒童而言,由於其成長發育過程中存在自愈的可能性,因此預後相對較好;然而這並不適用於所有成年患者,尤其是伴有慢性疾病者。
治療策略有所調整
對於小於1歲的嬰兒來說,由於大部分情況下可以自行治癒,故一般採取保守觀察的方法;而對於超過1歲且仍有反覆發作情況的孩子,則建議進行手術干預。
針對疝氣問題,家長應注意避免讓孩子過度哭鬧,以免加重腹內壓增高現象。同時注意觀察是否有其他併發症的發生,並定期複查以便及時瞭解病情變化。
怎麼知道小孩得到疝氣?家長可從鼠蹊部觀察
家長可以通過觀察孩子的症狀、體徵來判斷是否患有小兒疝氣,但確診需由醫生進行超音波檢查。
觀察腹部腫塊
當患兒在站立或哭鬧時,可在腹股溝區看到或者摸到腫塊。腫塊可能呈橢圓形,有時伴有疼痛或不適感,在平臥或安靜狀態下會自行消失。
觀察尿頻和排尿困難
若兒童存在明顯的臍膨出,則可能導致腸管突出至肚臍處而引起區域性壓力增高,進而引發上述情況發生。此外還可能會伴隨有噁心嘔吐等症狀出現。
觀察便秘與腹瀉交替
由於回盲部解剖特點及生理功能上的差異,在先天性因素作用下容易形成薄弱環節或缺損,導致其易被糞石堵塞並逐漸擴大而形成疝。長期便秘會使腹內壓增加,從而誘發此病的發生。
觀察皮膚顏色改變
如果孩子出現了陣發性的哭鬧不安,並且伴隨著劇烈的咳嗽動作,則會導致腹腔內的壓力急劇升高,此時就會使小腸從薄弱的地方向外凸出,形成一個包塊。當疝內容物為腸袢時,當其突然阻塞後會發生不同程度地膨脹和充血,甚至絞窄壞死,導致血液循環障礙,進一步加重了對組織的傷害,促進了發炎反應的發展,最終會引起周圍皮下脂肪液化壞死,形成膿腫。
觀察睡眠品質下降
長時間的咳嗽、打噴嚏等行為會造成腹壁肌肉持續緊張收縮,致使腹腔壓力增大,加劇了疝環口擴張的程度,促使病情惡化;同時也會因為頻繁的疼痛刺激而導致患者難以入睡,造成失眠多夢的現象發生。
建議定期帶孩子去醫院體檢,以便及時發現任何潛在的問題。另外還要注意避免讓孩子從事高強度的運動,以免因用力不當而加重病情。
小兒疝氣開刀多為兩種選擇!手術成熟復發率低
小兒疝氣開刀通常需要選擇開放手術或腹腔鏡微創手術。這兩種方法均是常見的治療方式,且效果較好。
開放手術
開放手術是一種傳統的外科治療方法,透過切口直接將疝囊與周圍的組織分離並修復缺陷處。該方法具有直觀、操作簡單的特點,在臨床上應用廣泛。
腹腔鏡微創手術
腹腔鏡微創手術是在全身麻醉下進行的微創手術,利用腹壁上的小孔插入微型器械和攝影機進入體內完成疝修補。此法創傷小、恢復快,併發症發生率較低。
在決定採用哪種方式進行治療之前,應綜合考慮患兒的具體情況以及醫生的經驗和技術水平。此外還要注意術後護理及隨訪工作以減少復發風險。
愛哭、便秘、拉肚子、咳嗽增加發生疝氣的機率
愛哭、便秘、拉肚子、咳嗽等都屬於嬰幼兒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現象,這些因素可能與疝氣的發生有關。
愛哭
頻繁大聲哭泣會導致腹內壓增高,從而引起腸管突出。這是因為長時間的劇烈哭鬧會使膈肌上升和腹壁肌肉緊張度降低,導致腹部壓力增大,促使腸管從薄弱處向體表凸出形成疝氣。
便秘
若患兒存在排便困難或長期不規律排便的情況,則可能會因為過度用力而使腹腔內部的壓力升高,進而誘發疝氣。此外,還可能導致肛裂等問題發生。
拉肚子
腹瀉會引起腸道功能紊亂以及電解質失衡,此時由於發炎因子刺激區域性組織黏膜水腫充血,容易造成周圍韌帶鬆弛無力,當腹腔內的臟器向外突出時就有可能會引發疝氣。
咳嗽
持續性的乾咳或者是慢性支氣管炎所引起的痰多性咳嗽都會使得腹腔壓力明顯高於正常水平,在這種情況下,腹腔內的器官更容易透過缺損部位移位至其他位置,從而形成疝氣包塊。
建議密切觀察孩子的症狀變化,特別是對於上述提到的影響疝氣的因素要特別注意預防。同時,定期進行體檢有助於早期發現並處理相關問題。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