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後,其進入重症的風險相對較高,因為其免疫系統較為脆弱且病情容易惡化。此外,感染可能導致神經系統的併發症,如腦炎。為了保護兒童的健康,家長可以透過提供營養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充足睡眠、定期體檢與疫苗接種以及教育兒童網絡安全與隱私保護來增強孩子的免疫力。如果孩子出現發燒、嘔吐、腹瀉、咳嗽、頭痛等症狀,家長應及時帶孩子就醫以確定病因並接受適當的治療。
小小孩染疫進入重症風險較高!
小孩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後,由於免疫系統較為脆弱、病情變化迅速以及易受到其他併發症的影響等原因,其進入重症的風險相對較高。若小孩出現呼吸困難或其他嚴重症狀,應立即就醫。
免疫系統發育不全
小孩年齡較小,免疫系統的發育尚未完全成熟,無法有效抵禦病原體入侵,因此容易引發嚴重的臨床表現。這可能導致疾病進展更快,更容易發展成重症或危重症病例。
病情變化迅速
對於健康成人而言,身體具有一定的免疫防御機制來對抗病毒感染,通常不會輕易導致重症化。然而兒童在面對相同量級的冠狀病毒感染時,由於其自身免疫狀態差異較大,故而較難控制住體內微環境穩定以利於康復程序;同時存在多種共存下極易誘發更為複雜的病理生理反應鏈式反應發生可能性增加等不利因素作用下,致使向重症轉化機率增高。
易受基礎疾病影響
有基礎疾病的兒童,在感染新冠病毒後,可能會因為免疫系統的進一步受損而導致病情加重。這些基礎疾病包括但不限於氣喘、糖尿病和先天性心臟病等,它們會削弱孩子的免疫力,並增加他們患上嚴重病症的風險。
治療難度大
由於小孩的身體機能未發育完善,器官功能相對較弱,在感染新冠病毒後更難以承受藥物帶來的副作用,從而限制了醫生可以使用的治療方法。此外,許多針對新冠患者的特效藥對兩歲及以下幼兒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資料有限,這也增加了治療的難度。
家庭照顧能力受限
小齡孩童在罹患新冠肺炎期間可能需要密切監護與照料,但並非所有家長都能提供足夠的看護條件。尤其當感染者為嬰幼兒時,因其不具備表達不適感的能力,此時就需要家屬特別注意觀察並及時發現異常情況以便採取相應措施。
兒童染疫後出現腦炎!亞洲比歐美常見
兒童感染後出現腦炎,這可能與病原體侵襲神經系統有關。免疫調節治療、抗病毒治療、抗炎治療和腦部康復訓練等方法可用於治療,但應根據具體情況由醫生指導使用。
免疫調節治療
免疫調節治療透過使用藥物來調節身體的免疫反應,包括增強或抑制特定的免疫細胞活性,從而減輕由感染引起的發炎反應。此措施有助於控制兒童因感染導致的免疫系統過度啟用而引發的腦炎。但需密切監測患兒病情變化及副作用。
抗病毒治療
抗病毒治療旨在針對特定的病原體,如新冠病毒,採用相應的抗病毒藥物進行干預,減少其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的損害。針對性地阻斷病毒複製過程,可有效控制感染進展,防止進一步傷害大腦組織。執行過程中需定期評估療效及抗藥性風險。
抗炎治療
抗炎治療通常包括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類固醇藥物(Corticosteroids)或其他抗炎藥物來減輕由感染引起的發炎反應。目標是降低由免疫應答異常啟用所導致的腦部發紅、腫脹等問題。對於預防長期神經後遺症有重要意義。
腦部康復訓練
腦部康復訓練涉及一系列認知、運動和感覺恢復活動,旨在透過反覆練習提高受損區域的功能恢復。此措施適合於改善新冠感染後出現的認知障礙、運動功能受限等情況。需要專業人員指導並根據患者情況進行個性化方案制定。
在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後出現腦炎的情況下,家長應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和情緒變化,及時發現潛在的問題。必要時,可諮詢神經科醫生,評估是否需要物理治療或心理支援服務,以促進患兒的全面康復。
家長該如何保護兒童健康?
家長可以透過提供營養均衡飲食、鼓勵適量運動、確保充足睡眠、定期體檢與疫苗接種以及教育兒童網絡安全與隱私保護等措施來保護兒童健康。
提供營養均衡飲食
透過攝入多種類且適當比例的各種食物,為兒童的身體發育和免疫系統提供必要的營養成分。制定每日膳食計劃,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各類維生素和礦物質,並確保其可獲得相應食品。
鼓勵適量運動
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肺功能及骨骼肌肉力量,有助於維持正常體重並減少慢性疾病風險。制定適宜年齡階段的體育活動計劃,並確保每週至少有幾天時間進行戶外活動。
確保充足睡眠
睡眠不足可能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問題,充足的休息幫助大腦發育和身體恢復。建立規律作息時間表,確保小學生每天獲得8-9小時高質量睡眠;對於青少年則應保證每晚7-8小時的睡眠時間。
定期體檢與疫苗接種
透過常規檢查可以早期發現潛在健康問題並採取干預措施;及時接種疫苗可有效預防多種傳染病。建議每年帶孩子到指定醫療機構進行成長發育評估、視力聽力篩查等基礎專案檢查,並按計劃完成疫苗接種程式。
教育兒童網絡安全與隱私保護
提高兒童對網路詐騙、個人信息洩露等相關安全知識的認知水平,降低受到網路傷害的風險。家長應與孩子共同探討網絡安全話題,並引導他們正確使用網際網路資源,如設定強密碼、謹慎分享個人信息等。
關注兒童身體健康,若發現異常症狀或行為變化,應及時諮詢專業醫生。
兒童出現症狀家長提高警覺儘早就醫
兒童出現發燒、嘔吐、腹瀉、咳嗽、頭痛等症狀時,家長應提高警惕,儘早帶孩子就醫以確定病因並接受適當治療。如果症狀持續或加重,應立即就醫以避免潛在的健康風險。
發燒
兒童出現發燒可能是感染性疾病的徵兆,如細菌、病毒或其他病原體侵入身體後,會引起免疫系統的反應,導致體溫調節中樞紊亂而引發發燒。發燒通常發生在體溫調節中樞,可能伴有出汗不暢、口渴等症狀。
嘔吐
當胃腸道受到刺激時,會導致噁心和嘔吐反射,這是身體為了清除有害物質的一種保護性反應。嘔吐是許多不同病因引起的臨床表現,包括食物中毒、消化不良等。嘔吐可發生於任何部位,但常見於上腹部或咽喉部。
腹瀉
腹瀉通常是由於胃腸功能紊亂或感染所致,此時腸黏膜受到刺激,蠕動加快,水分和電解質分泌增加,從而引起腹瀉。腹瀉主要影響小腸和大腸,可能導致頻繁排便且糞便稀薄。
咳嗽
咳嗽是一種防禦性動作,透過支氣管平滑肌收縮和呼吸道腺體分泌增多來清除異物和痰液。多種原因如過敏、感染都可能導致咳嗽。咳嗽可以發生在任何部位,但通常開始於喉嚨或氣管。
頭痛
兒童若存在顱內壓增高、腦血管病變等情況,則容易誘發頭痛的症狀。這些疾病會影響大腦正常的血液循環和神經傳導,導致疼痛訊號傳遞至頭部。頭痛一般集中在額頭、眼眶或枕部。
針對上述症狀,建議家長帶孩子進行相關檢查,如血常規、尿常規以及便常規等,以評估孩子的健康狀況。治療措施取決於具體診斷結果,可能包括抗生素治療或補充電解質溶液。家長應注意孩子的飲食,避免辛辣、油膩食物,確保充足的休息,同時監測病情變化,及時就醫。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