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認為膝軟可能源於多種原因如腎虛、肝腎陰虛、氣血不足、風寒濕邪侵入及關節勞損。針對退行性膝關節炎的中醫治療可採用中藥調理、針灸、推拿按摩、關節保護運動以及飲食療法。
中醫看膝蓋痠軟原因
中醫認為膝蓋痠軟可能是由腎虛、肝腎陰虛、氣血不足、風寒濕邪入侵、關節勞損等病因所致。治療需針對具體病因而定,建議就診於中醫師以獲取適當的調理和治療方案。
腎虛
腎虛是指腎臟精氣虧虛,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引起腰膝痠軟、乏力等症狀。當腎臟不能正常地滋養筋骨時,會導致膝蓋出現痠軟的情況。可遵醫囑服用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等藥物進行調理。
肝腎陰虛
肝腎陰虛是由於肝臟和腎臟陰液虧損,無法制約陽氣,導致內火上炎,從而引發一系列病理變化。此時會出現頭暈耳鳴、失眠多夢、兩目乾澀、視物昏花、脅肋隱隱作痛、肢體麻木、手腳心熱、潮熱盜汗、舌紅少苔等症狀。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滋補肝腎的中藥方劑進行調理,如杞菊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
氣血不足
氣血不足通常是因為長期飲食不當、過度勞累等原因引起的,會導致身體各器官組織得不到足夠的營養供應,進而影響到肌肉的功能活動,使肌肉變得鬆弛無力,從而引發膝蓋痠軟的症狀。患者可以配合醫生透過針灸穴位的方式改善不適症狀,比如三陰交穴、足三里穴等。
風寒濕邪入侵
風寒濕邪侵襲膝關節,阻礙了經絡氣血執行,導致區域性血液循環不暢,從而引發疼痛、腫脹、僵硬等症狀。針對這種情況,建議患者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透過艾灸等方式來緩解不適症狀。
關節勞損
關節勞損主要是因為長時間從事重體力勞動或者劇烈運動,導致關節部位受到摩擦而引起的發炎反應,容易誘發關節疼痛、腫脹以及活動受限等情況發生。對於存在關節勞損的人群,可以透過按摩的方式來促進區域性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減輕症狀的目的。
針對膝關節痠軟的情況,在中醫師指導下進行適當的針灸、推拿等傳統療法也有助於改善症狀。同時注意保持適當的體重,以減少膝關節負擔,預防相關問題的發生。
中醫治療&保養退化性關節炎
中醫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可以考慮中藥調理、針灸療法、推拿按摩、關節保護運動和飲食療法等方法來進行治療。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者加重,應儘快就醫以獲得專業指導。
中藥調理
透過服用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功效的中藥方劑來緩解症狀。中醫認為退行性關節炎多因肝腎虧虛所致,上述中藥可滋養肝腎、舒緩肌肉及軟組織緊張狀態,從而減輕關節僵硬感。
針灸療法
選擇特定穴位進行電針刺激,每次治療30-60分鐘,每週2-3次。針灸能夠調節氣血流通、促進區域性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和疼痛。對於退行性關節炎引起的關節僵硬具有一定效果。
推拿按摩
由專業人員在患者體表施加手法如揉捏、按壓等操作以達到放鬆肌肉、緩解壓力的目的。推拿按摩能改善區域性血液循環、減少發炎因子產生、降低神經興奮性而產生止痛作用;同時也能提高身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
關節保護運動
制定一系列低衝擊力、高針對性的關節活動範圍訓練計劃,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執行。目標是增加關節靈活性、強化周圍肌群支援結構並預防進一步傷害。針對退行性關節炎患者的特定需求進行調整,既考慮了功能恢復又防止過度使用導致的風險。
飲食療法
建議攝入富含抗氧化物質的食物如深色蔬菜、堅果類以及適量飲用綠茶等。這些食物有助於清除體內自由基、減緩細胞老化過程;對延緩退行性病變發展有益處。
在中醫治療退行性關節炎的同時,應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以減少關節負擔。此外,患者還可適當補充Glucosamine sulfate(硫酸鹽葡萄糖胺)、葡萄糖胺(Glucosamine)等營養關節軟骨的藥物,幫助病情恢復。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