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了萊姆病對神經系統的影響。該疾病透過蜱傳播,由伯氏疏螺旋體感染引起,會導致神經發炎反應並影響腦部功能。知名歌手艾薇兒拉維尼曾在2015年因患此病而暫停音樂事業。萊姆病不僅在歐美國家廣泛流行,在亞洲地區如臺灣也有相關病例報道。瞭解萊姆病對神經系統的影響有助於提高對該疾病的認知和預防措施的採取。
萊姆病如何影響腦部功能?
萊姆病透過蜱傳播,主要由伯氏疏螺旋體感染引起,其通過誘導神經炎性反應、破壞血-腦屏障、免疫介導機制、促進神經元毒性因子釋放和直接侵入腦組織等方式影響腦部功能。
1.神經炎性反應: 萊姆病會刺激大腦中的神經細胞產生發炎反應,導致神經傳導障礙,從而影響記憶、思維和其他高階神經功能。
2.血-腦屏障破壞: 感染會導致血-腦屏障受損,使得某些有害物質如病原菌和發炎因子更容易進入腦部,引致腦部傷害及癱瘓等問題。
3.免疫介導機制: 由於萊姆病原體與某些神經系統疾病相關抗原具有共同表位, 因而在感染後可能會出現類風溼性多渦輪癲癇綜合徵等自體免疫性疾病, 引起運動障礙或認知異常等併發症.。
4.神經毒素釋放: 萊姆病原體在繁殖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有毒代謝產物,當這些毒物累積到一定濃度時就會對周圍神經末梢造成毒性作用, 實現疼痛、紅斑等症狀。
5.直接侵入腦組織: 在極少數情況下, 萊姆病原體能夠透過血流直接進入腦脊液中, 引起腦膜炎或其他形式的腦部感染。這將導致頭痛、嘔吐、頸部僵硬以及認知障礙等典型症狀。
萊姆病在臺灣有案例嗎?
萊姆病在臺灣有病例報道。
萊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體感染引起的一種傳染病,該病原體透過蜱傳播。當蜱叮咬攜帶病菌的人或動物後,再叮咬其他人,會將病菌傳播給下一個人。由於臺灣的氣候條件適合蜱蟲生存,特別是在山區和森林地帶,因此萊姆病在這片區域可能會更加普遍。
萊姆病的傳播還可能與接觸受汙染的水、土壤或物體表面有關,尤其是在戶外活動時未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
預防萊姆病的關鍵是避免蜱蟲叮咬,特別是在高風險地區和季節。若發現疑似症狀,應儘快就醫以獲得準確診斷和及時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