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暈:穴道、中醫、體虛痰濕、常見中醫證型

分類: 中醫與草藥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08
本文介紹了中醫辨證論治下的頭暈症狀。針對不同病因,可採用針灸、耳穴壓豆等方法,並選取相應穴位如百會、曲池、合谷等進行治療。對於體虛痰溼所致頭暈,則需調養脾胃、祛溼化痰,可透過刺激中脘穴、足三里穴等穴位來改善症狀。

本文介紹了中醫辨證論治下的頭暈症狀。針對不同病因,可採用針灸、耳穴壓豆等方法,並選取相應穴位如百會、曲池、合谷等進行治療。對於體虛痰溼所致頭暈,則需調養脾胃、祛溼化痰,可透過刺激中脘穴、足三里穴等穴位來改善症狀。

頭暈常見中醫證型,如何選取止暈穴道?

頭暈常見中醫證型下,可考慮辨證取穴、針灸治療、耳穴壓豆等方法以達到止暈效果。如果暈眩症狀持續或加重,應及時就醫以排除其他病因。

辨證取穴

辨證取穴是根據中醫辨證分型,選擇與該證型相對應的穴位進行治療。此方法針對不同的中醫辨證分型有不同的穴位選擇,可有效緩解不同原因引起的頭暈。

針灸治療

針灸治療透過刺針入體表特定穴位,刺激大腦皮層和神經系統,達到調節內分泌、改善血流循環的效果。研究顯示,針灸能夠促進大腦新陳代謝,增強腦部血液供應,從而減少因缺氧引起的頭暈現象。

耳穴壓豆

耳穴壓豆是將藥丸粘附在特製工具上,輕壓於耳廓上的穴位處,通常每次治療持續5-10分鐘。此方法利用耳廓上的反射點與身體內部器官對應的原理,用來調節內分泌失衡及改善頭暈狀況。研究表明,耳穴壓豆能促進神經傳導功能恢復正常,有助於緩解由神經功能紊亂所導致的頭暈。

在使用中醫治療頭暈時,建議患者避免過度疲勞,保持充足睡眠,以支援身體恢復和調整。此外,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食用辛辣、油膩食物,以免助火升陽,加重頭暈症狀。

頭暈時可以按壓哪些止暈穴道?

當出現頭暈的情況時,可以按壓百會、曲池、合谷、內關以及湧泉等止暈穴道。如果頭暈持續不緩解或伴有其他症狀,建議尋求醫療幫助以確定病因並接受適當治療。

百會

位置:頭頂正中線與兩耳連線的交界處。

操作方法:輕柔地旋轉按壓百會,每次約半分鐘。

作用:調節氣血,平抑肝火,對於因風熱上攻引起的頭痛、眩暈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曲池

位置:屈肘成直角,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即是。

操作方法:將拇指指腹放置於穴位之上,然後進行順時針旋轉按壓,每次操作3-5分鐘。

作用:此穴位具有清熱宣鬱、通經活絡的功效,因此能夠輔助緩解頭昏的症狀。

合谷

位置:手背第1掌骨與第2掌骨間隙的中央,即第一腕掌關節與第二掌骨間的凹陷處。

操作方法:使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指腹對準該穴位,施加一定的力度並進行旋轉按壓。

作用:該穴位屬陽經與督脈交會處,可疏風解表、鎮靜安神,從而達到祛邪外出的目的。

內關

位置:手腕橫紋上三橫指寬的距離處,在前臂肌腱之間。

操作方法:用另一個手指指腹輕壓該穴位,並順時針方向按摩約一分鐘。

作用:內關穴是八脈交會穴之一,能調節氣血平衡,對於暈車、頭暈等症狀有較好緩解作用。

湧泉

位置: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蹠趾縫與蹠骨小頭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與後三分之二交點凹陷中。

操作方法:將雙手搓熱,然後用食指分別對準兩腳的湧泉穴,輕輕揉按0.5至1分鐘左右即可感受到一股暖意從腳底向上沿腿部逐漸升起。

作用:本穴為腎經井穴,刺激此處有助於引火下行,使頭腦清醒,從而起到治療頭暈的作用。

頭暈的穴位按摩中,如何按壓止暈穴道?

頭昏可選用百會、風池、天柱等穴位進行按摩。如果症狀持續或加重,建議及時就醫以確定病因並接受適當治療。

百會

位置:頭頂正中央,前髮際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操作方式:指端輕輕扣擊或施加溫和壓力於該點,每次3-5分鐘。

作用:主治頭痛、眩暈、健忘等症狀。

風池

位置:枕骨下方,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凹陷處。

操作方式:使用拇指或其他手指對準穴位進行輕柔旋轉按壓,每次10次左右。

作用:可用於緩解因外感風邪所致之頭暈目眩、頸項強直等情況。

天柱

位置:位於後頸部,在第一頸椎和第二頸椎之間的兩側各有一個凸起,這兩個凸起之間的凹陷就是天柱穴的位置。

操作方式:可以用雙手食指分別放在兩個天柱穴上,然後按照順時針的方向打圈揉動,每天可以做三組,每組堅持揉動一分鐘即可。

作用:此穴具有舒筋活絡的功效,因此透過按摩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達到緩解不適的作用。

後溪

位置:微握拳,在第五掌指關節尺側近端赤白肉際凹陷處取穴。

操作方式:患者可採取仰臥位,將右手自然放鬆置於身旁,左手屈肘抱住右前臂,五指張開呈爪狀,指尖朝向背部,找到橈神經溝,按住溝底即為後溪穴;也可採用坐位,伸展手臂,手掌向下,彎曲手腕,使大魚際隆起,此時小魚際與腕橫紋交接之處有凹陷,凹陷上方即是該穴;或者讓他人握住患肢腕部,術者用另一手拇指向遠端推擠,當到達橈神經溝底部時突然鬆開拇指,則感到酸脹感並向周圍擴散,即為所找穴位。

作用:本穴屬督脈經穴,通心經,能補腎陰不足,清虛火,故凡由陰虧引起的頭暈均可應用。

足臨泣

位置:在足背第四、五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操作方式:患者取座位或平躺位,雙腳下垂,用手觸控足背上的骨頭,從腳趾方向數到第四個骨頭,並沿著骨頭走向尋找一個明顯的凹陷部位,這就是足臨泣穴所在的地方;也可以選擇站立姿勢,用手指按壓這個穴位,感覺疼痛為止。

作用:此穴具有鎮靜安神、疏通氣血的功效,對於失眠多夢、頭暈目眩等症狀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上述穴位需要由專業醫生進行操作,若出現不適症狀應及時前往醫院就診。

止暈穴道在中醫師的哪3處?

中渚、申脈、太沖等穴位可以用於治療暈眩。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及時就醫以確定確切診斷和接受適當治療。

中渚

位於手背無名指與小指之間凹陷處,按壓此部位能緩解由內耳問題引起的暈眩感。

申脈

位於腳外踝下方凹陷處,中醫認為該穴位可平抑肝火,對於因肝陽上亢導致的頭暈目眩有較好效果。

太沖

處於足背部第一蹠骨間隙凹陷處,在臨床上使用針刺或者艾灸的方式刺激此處穴位能夠起到疏肝解鬱的作用,從而輔助改善上述不適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尋找止暈穴道時應尋求專業中醫師的幫助,避免自行操作不當引起不良後果。另外,若患者對以上提及的所有藥物都存在過敏反應,則不建議進行相關處理。

體虛痰濕者如何按穴止暈?

體虛痰濕者按體質調理、健脾化濕、祛風痰等方法進行治療,如中脘穴、足三里穴、內關穴、百會穴、湧泉穴等穴位的刺激。

中脘穴

患者可端坐位或仰臥位,取穴人位於受術者的正前方,用拇指指腹按壓中脘穴3-5分鐘。此穴位屬任脈經穴,主治消化系統疾患及婦產科疾病,適當刺激此處有助於改善食慾不振、脹氣等症狀,從而緩解暈眩的症狀。

內關穴

患者通常採取仰臥位,醫生對準穴位施以一定的力量,使患者感到酸脹為宜,每次操作時間控制在5分鐘左右。內關穴具有寧心安神的功效,在一定程度上能輔助減輕因氣血不足引起的頭暈目眩的現象。

足三里穴

患者取舒適體位,醫生以拇指螺紋面著力於選定穴位處,垂直向下按壓,逐漸加力至能耐受時為止,然後緩緩放鬆。足三里穴是人體重要的保健穴位之一,經常按摩足三里穴能夠起到健脾養胃的作用,脾胃功能正常執行後,則不會出現濕邪困阻中焦的情況,此時則不會誘發頭暈目眩的現象發生。

百會穴

患者取坐位或者仰臥位,醫生將雙手掌重疊置於百會穴之上,順時針旋轉摩動0.5~1分鐘。百會穴位於頭部中央,為督脈經穴,常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脫肛、尿頻等病症,適當刺激此處可促進體內氣血循環,幫助祛除溼濁之邪,防止其阻礙清陽之氣上升而引起頭暈目眩。

湧泉穴

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醫生一手拇指向外分撥腳趾,另一手食指羅紋面緊貼湧泉穴做輕柔緩和的環旋揉動,頻率為每分鐘120次左右。湧泉穴屬於足少陰腎經腧穴,位於足底部,對於眩暈、失眠、咳逆上氣、咽喉腫痛、小便不利等症有一定的調理效果。

針對體虛痰溼所致的暈眩,上述穴位療法需由專業醫師指導進行,以免擅自操作不當加重病情。同時,建議患者調整飲食習慣,減少高脂、高糖食物攝入,如肥肉、糖果等,以減輕溼熱內蘊的程度。

止暈穴道在哪個位置?

止暈穴道位於眉梢與目外眥連線中點向外一橫指處。此穴位按摩可有效緩解暈眩症狀,若持續出現暈眩或其他身體不適,建議及時就醫以確定病因並接受適當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