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型別與特點、症狀與區分、原因與自愈

分類: 耳鼻喉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08
本文介紹了中耳炎的型別和症狀。該疾病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前者多由感染引起,後者是長期反覆發作的發炎。無論是哪種型別的中耳炎,都需及時治療以免影響生活品質。中耳炎可透過多種方式預防,如保持耳道衛生及乾燥環境。

本文介紹了中耳炎的型別和症狀。該疾病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前者多由感染引起,後者是長期反覆發作的發炎。無論是哪種型別的中耳炎,都需及時治療以免影響生活品質。中耳炎可透過多種方式預防,如保持耳道衛生及乾燥環境。

中耳炎的型別和特點是什麼?

中耳炎的型別包括急性和慢性,急性中耳炎通常由感染引起,伴隨耳痛、聽力下降和鼓膜穿孔;慢性中耳炎則為長期反覆發作的發炎,常伴有耳鳴、耳道分泌物和聽力減退。

中耳炎是由細菌或真菌侵入中耳引起的發炎反應。其中,急性中耳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誘發,而慢性中耳炎與咽鼓管功能障礙有關。急性的主要表現為突然發生的耳痛、聽力下降、耳內有堵塞感以及鼓膜充血等;慢性的則以耳鳴、耳悶、耳道流液為主要特徵,還可能伴隨頭痛、眩暈等症狀。

診斷中耳炎時,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耳鏡檢查、聲導抗測試、聽覺測驗等。必要時,還可能需要透過CT掃描來評估中耳結構的變化情況。中耳炎的治療方法因型別不同而異。對於急性中耳炎,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Amoxicillin+Clavulanate)是常用的治療方法;而對於慢性中耳炎,則可能需要手術干預,如鼓室成形術。

患者應避免接觸水進入耳朵,以免加重病情並影響恢復。同時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定期清潔外耳道也有助於預防中耳炎的發生。

中耳炎的症狀與大人與小孩的區別

中耳炎的症狀在大人和小孩中通常表現為耳痛、耳鳴、聽力下降、耳道分泌物異常增加以及嚴重的鼓膜穿孔。由於中耳炎可能引起永久性聽力損失,因此應儘快就醫以獲得適當的治療。

耳痛

中耳炎是由病原體侵入中耳引起的發炎,會導致耳部組織腫脹和疼痛。耳痛通常位於耳道深處,可能伴隨頭痛或面部疼痛。

耳鳴

由於發炎刺激聽覺神經,導致異常的聲音感覺,出現耳鳴的現象。耳鳴可能是持續性的嗡嗡聲或響鈴聲,有時可伴有頭暈或眩暈感。

聽力下降

發炎可能導致耳內壓力變化,進而影響鼓膜功能,使聲音傳導受阻,從而引發聽力下降的情況發生。聽力下降可能為暫時性或永久性,嚴重程度取決於發炎的程度和持續時間。

耳道分泌物

中耳炎會引起耳道黏膜充血水腫,導致腺體分泌增多,形成耳道分泌物。耳道分泌物通常呈黃色或綠色,質地粘稠,可透過棉籤輕輕擦拭來清理。

鼓膜穿孔

鼓膜穿孔多由長期發炎刺激導致區域性抵抗力降低,受到外力作用時容易誘發。鼓膜穿孔後,外界細菌、異物等更容易進入中耳,加劇感染,進一步傷害鼓膜。

針對中耳炎的症狀,建議進行耳鏡檢查、聽力測試以評估耳部狀況。治療措施包括抗生素治療如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Amoxicillin+Clavulanate)、希復欣敏(Cefixime)顆粒等,以及必要時的鼓室通氣管術。患者應避免接觸水進入耳道,保持耳部乾燥清潔,避免使用尖銳物品挖耳朵,以免加重耳道傷害。

中耳炎的原因有哪些?

中耳炎的原因可能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外傷、咽鼓管功能障礙等。由於中耳炎的病因不同,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建議及時就醫以確定具體原因並接受適當治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多種病原體侵襲上呼吸道引起的發炎反應,這些病原體包括病毒、細菌等。當病原體透過鼻腔進入咽部時,會導致咽部黏膜腫脹和分泌物增多,從而引起咽鼓管阻塞。患者可遵醫囑使用阿莫西林(Amoxicillin)、希復欣敏(Cefixime)顆粒等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通常由細菌感染引起,如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等。這些細菌透過受損的鼓膜進入中耳,導致發炎和液體積聚。抗生素治療是主要手段,常用藥物有盤尼西林類、頭孢菌素(Cephalosporins)類等,例如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Amoxicillin+Clavulanate)、頭孢呋辛酯(Cefuroxime Axetil)等。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多為急性中耳炎遷延不愈所致,也可能是由於長期存在的中耳通氣引流受阻,中耳內分泌物未能完全排出而形成區域性積液。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耳復欣點耳液(Ofloxacin Ear Drops)、氯黴素(Chloramphenicol)滴耳液等藥物進行治療。

外傷

外傷可能導致鼓膜破裂或傷害,使外界病原體易於進入中耳,引起發炎反應。對於外傷引起的中耳炎,首先需要保持耳道乾燥,避免進水,同時可根據具體情況考慮口服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如布洛芬(Ibuprofen)、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片等緩解疼痛和不適感。

咽鼓管功能障礙

咽鼓管功能障礙是指咽鼓管不能正常開放和關閉,影響中耳與外界的壓力平衡,易誘發中耳炎。可透過捏鼻鼓氣法、波氏球吹口哨法等方法鍛鍊咽鼓管的功能,必要時也可遵照醫生的意見服用Paracetamol/Amantadine、等藥物改善病情。

建議定期複查以監測病情進展,還可配合醫生進行聽力測試、聲導抗測聽等檢查,以便及時發現並處理任何變化。中耳炎患者應避免游泳或潛水,以防水進入耳朵加重感染。

中耳炎會自己好嗎?多久會好?

中耳炎一般不會自愈,需要積極治療。

中耳炎是由於細菌或真菌侵襲中耳所引發的炎症性疾病,若不經治療,發炎無法得到有效控制,進一步發展可能導致聽力損失或其他併發症。因此,該疾病需遵醫囑使用抗生素治療,如盤尼西林、頭孢曲松(Ceftriaxone)等。

中耳炎的嚴重程度和型別不同,恢復時間也有所差異。急性中耳炎通常在及時治療下可在數日至兩週內治癒,慢性中耳炎則可能需要長期管理。

患者應定期複查以監測病情進展,並遵循醫生建議完成整個療程。同時保持耳道清潔乾燥,避免水進入耳朵,以防感染加重。

中耳炎會傳染嗎?治療中耳炎的方法有哪些?

中耳炎會傳染,治療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療和類固醇治療。

中耳炎是由病原體侵入中耳引起的發炎反應,具有傳染性,可透過飛沫傳播給他人。其主要致病菌為鏈球菌、葡萄球菌等,這些病原體會透過血液循環或直接侵犯途徑進入中耳,引發區域性黏膜充血、水腫和滲出。針對中耳炎的治療,首先需要找到病因,如果是感冒引起的,則可以服用Paracetamol/Amantadine改善症狀;如果是因為過敏導致的,則可以透過口服氯雷他定(Loratadine)來緩解不適。患者平時還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以免加重病情。

中耳炎還可能伴隨鼓室積液或聽力下降等情況,此時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Amoxicillin+Clavulanate)、希復欣敏(Cefixime)顆粒等抗感染藥物治療。

在治療中耳炎的過程中,應避免接觸可能導致免疫力降低的因素,如吸菸、酗酒等,並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以減少病原體傳播風險。

如何預防中耳炎?

預防中耳炎可以採取保持耳道清潔與乾燥、避免噪音暴露、使用耳塞或耳罩、避免頻繁掏耳朵、免疫接種等措施。

保持耳道清潔與乾燥

定期清理外耳道,但不要用力過猛以免傷害耳膜,確保耳道內部乾燥。每天用溼棉籤輕輕擦拭外耳道,避免水進入耳內。

避免噪音暴露

長時間處於嘈雜環境中會導致耳蝸毛細胞受損,引起聽力下降甚至永久性傷害。如果無法避免噪音環境,則可以佩戴耳塞或耳機以降低噪音水平。

使用耳塞或耳罩

使用耳塞或耳罩能夠有效阻隔外部聲音對鼓膜的刺激和傷害。特別是在睡眠時,戴上合適的耳塞可以幫助隔離噪音,促進更好的休息品質。

避免頻繁掏耳朵

頻繁地掏耳朵可能會導致耳道皮膚破損、感染等問題發生。建議每週最多掏一次耳朵,並且動作要輕柔。

免疫接種

透過注射疫苗可增強身體免疫力,減少細菌或病毒感染機會。根據醫生建議進行相應疫苗接種,如流感疫苗等。

若症狀持續不緩解或者加重,應及時前往醫院就診。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