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過敏:症狀、病因、診斷、治療、預防

分類: 過敏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11
本文介紹了中醫從風邪論治過敏的症狀和針對不同病因的治療方法。中醫認為過敏症狀如皮疹、瘙癢等可能與風邪有關,並指出其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如氣血凝滯或肝腎陰虛。在診斷方面,中醫透過一系列傳統手段如舌診和脈象分析來確定個體的獨特情況。對於特定的患者,中醫可能會推薦不同的治療方法,如中藥調理或針灸療法。

本文介紹了中醫從風邪論治過敏的症狀和針對不同病因的治療方法。中醫認為過敏症狀如皮疹、瘙癢等可能與風邪有關,並指出其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如氣血凝滯或肝腎陰虛。在診斷方面,中醫透過一系列傳統手段如舌診和脈象分析來確定個體的獨特情況。對於特定的患者,中醫可能會推薦不同的治療方法,如中藥調理或針灸療法。

中醫過敏症狀有哪些

中醫認為過敏症狀有皮疹、瘙癢、蕁麻疹、水腫、呼吸困難等,可能與風邪有關。如果症狀持續或加重,建議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的診斷和治療。

皮疹

皮疹通常由免疫系統異常反應導致,當身體接觸過敏原時,會激發免疫應答,產生IgE等發炎介質,這些介質作用於肥大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上的感受器,使它們釋放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物質,如組胺,進而引發皮膚出現紅斑、水泡等症狀。皮疹可出現在身體任何部位,但常見於面部、四肢等外露區域。其表現為紅色斑塊、丘疹或水泡,有時伴有滲液或結痂。

瘙癢

瘙癢是由組胺等發炎介質刺激神經末梢引起的,當身體接觸到某些過敏原時,會導致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出組胺等發炎介質,這些介質會刺激周圍的神經末梢,從而引起瘙癢感。瘙癢感可能侷限於某個區域性區域,也可能是全身性的。患者可能會感到皮膚乾燥、灼熱或刺痛。

蕁麻疹

蕁麻疹的發生是由於身體受到過敏原刺激後,肥大細胞活化並釋放組胺等介質,這些介質作用於平滑肌細胞和平滑肌細胞表面的H1感受器,導致微血管擴張和通透性增加,血漿外滲形成風團。蕁麻疹通常表現為突然發生的紅色、腫脹的斑塊,這些斑塊可以自行消退,但在新的位置反覆出現。

水腫

水腫是因為過敏反應導致的組織間隙液體積聚,當身體遭受過敏原刺激時,會觸發免疫系統的發炎反應,產生多種發炎介質,包括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等,這些介質能夠促進微血管壁通透性的增加,使得水分和電解質從血液中滲漏到組織間隙中,引起水腫。水腫通常發生在眼瞼、手腳等低垂部位,也可能波及全身。腫脹的組織可能呈現壓痕,且持續時間較長。

呼吸困難

呼吸困難可能是由氣道痙攣或水腫引起的,當身體接觸過敏原時,免疫系統會釋放炎性介質,如組胺和白三烯,這些介質會收縮支氣管平滑肌,導致氣道狹窄和喘息。呼吸困難的症狀包括胸悶、呼吸急促以及需要用力呼吸。這種症狀可能在接觸過敏原後立即發生,也可能在數小時後逐漸發展。

針對上述過敏症狀,建議進行過敏原測試以確定具體的過敏原。常見的診斷方法包括皮膚點刺試驗、血液檢測和現場快速測試。治療措施可能包括抗組織胺藥、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患者應注意避免已知的過敏原,保持室內環境清潔,並使用空氣淨化器來減少室內空氣中的過敏原濃度。

中醫過敏病因

中醫認為,中醫過敏可能是由氣血凝滯、溼熱蘊結、肺脾虛弱、心火旺盛、肝腎陰虛等病因導致的,治療需根據具體病因進行針對性調理。建議患者到大醫院就診,以便獲得專業的診斷和治療。

氣血凝滯

氣血凝滯是指氣機鬱滯、血液執行不暢,導致氣血不能正常輸布於全身,進而影響臟腑功能和皮膚黏膜的生理狀態。這會導致皮膚出現瘙癢、紅腫等症狀。針對此病因,可以採用活血化瘀的方法進行治療,如遵醫囑使用復方丹參滴丸、等藥物改善病情。

溼熱蘊結

溼熱蘊結是指濕邪侵入體內,與體內的熱邪相互作用,形成溼熱內蘊的情況。此時邪正交爭,使身體處於一種病理狀態,從而引起一系列不適症狀。對於溼熱蘊結所致的過敏反應,可選用清熱利溼的中藥方劑進行調理,如龍膽瀉肝湯加減。

肺脾虛弱

肺脾虛弱指肺臟和脾氣不足,無法正常發揮其生理功能,導致氣血執行受阻,易受到外邪侵襲而發生過敏反應。治療肺脾虛弱引起的過敏需健運脾胃、補益肺氣,可用四君子湯合六君子湯加減。

心火旺盛

心火旺盛時,火熱之邪上攻,灼傷津液,擾動神明,使人煩躁不安,同時也會耗傷心陰,導致心血不足,進一步加重心火亢盛的症狀。針對心火旺盛,可採取清熱瀉火的方法來緩解症狀,代表方劑有黃連解毒湯。

肝腎陰虛

肝腎陰虛是由於長期情志不遂、過度勞累等原因導致肝腎精血虧損,陰不制陽,虛陽上亢所表現的症候。當肝腎陰虛時,陰不斂陽,虛火上炎,故見頭暈耳鳴、失眠多夢、潮熱盜汗、咽乾顴紅等症;舌紅少苔,脈弦細數亦為陰虛內熱之象。治療肝腎陰虛可選滋補肝腎法,常用方劑有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

建議患者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適當增加運動,提高身體免疫力。飲食方面宜清淡,避免食用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如海鮮、堅果等。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透過舌診、脈診等方式判斷體質狀況,以預防和調整治療中醫所述的過敏原因素。

中醫過敏怎麼去診斷?

中醫過敏可以透過望聞問切、舌診、脈象分析、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等方法進行診斷。如果症狀持續或加重,建議及時就醫以獲得專業的中醫師幫助。

1. 望聞問切通過觀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皮膚等症狀,並詢問其身體狀況來判斷是否為過敏反應。

2. 舌診涉及對舌頭表面的觀察與評估,包括顏色、形態、裂紋等情況,以輔助診斷是否存在潛在的過敏問題。

3. 脈象分析是傳統中醫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旨在瞭解患者體內氣血執行情況以及可能存在的病理變化。

4. 實驗室檢查可進一步確定患者血液中的IgE水平或其他相關指標是否異常增高。

5. 影像學檢查如X光片或CT掃描可用於排除由其他原因引起的類似症狀,確保準確診斷。

中醫過敏治療

中醫過敏治療可以考慮採用中藥調理、針灸療法、拔罐療法、穴位貼敷、艾灸療法等方法進行治療。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患者及時就醫。

中藥調理

透過服用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癢功效的中藥方劑來緩解過敏反應。這些藥物能夠調節身體免疫狀態,減輕因氣血不和引起的瘙癢等症狀。

針灸療法

選擇特定經絡上的穴位進行刺激,如肺經、大腸經等,通常每次治療持續30-60分鐘。針灸可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身體免疫力,對於改善過敏體質有積極作用。

拔罐療法

利用負壓吸附於人體皮膚表面的一種治療方法,在區域性組織形成淤血,一般每次治療時間約15-20分鐘。此方法有助於排出體內溼氣及毒素積聚,從而輔助改善由濕邪侵襲所致之過敏現象。

穴位貼敷

將調配好的藥粉或藥膏貼敷於選定穴位上,如足三里穴、曲池穴等,保持數小時至一天不等。透過外用給藥方式發揮其作用,既方便快捷又安全有效;且能直達病所發揮最大療效。

艾灸療法

使用乾燥、純淨的艾葉製成柱狀,點燃後放置於體表腧穴部位施以燻烤的方法。艾灸時產生的熱量能使區域性微血管擴張,促進新陳代謝,提高身體抗敏能力。

在接受中醫過敏治療期間,應避免食用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如蝦蟹等海鮮類食物。同時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減少接觸已知過敏原的機會,幫助減少過敏發生的機率。

中醫過敏怎麼去預防?

中醫過敏可以透過避免接觸已知過敏原、保持環境清潔乾燥、調整飲食結構、加強免疫力鍛鍊、藥物預防治療等方法進行預防。

避免接觸已知過敏原

避免接觸已知過敏原可以減少身體與致敏因子的直接或間接接觸,從而降低發生免疫應答反應的機率。從生活環境中去除或減少特定的過敏原暴露是常見的預防措施。如對花粉過敏者可使用空氣淨化器、定期更換床上用品等。

保持環境清潔乾燥

保持環境清潔乾燥能夠減少塵蟎和黴菌等微生物的數量,進而降低因這些微生物誘發的過敏風險。日常生活中要經常開窗通風換氣,同時注意室內溼度不宜過高,以免幫助塵蟎和黴菌滋生。

調整飲食結構

調整飲食結構有助於改善身體狀態,提高免疫力,從而減少發生過敏的可能性。建議增加富含維他命C和E的食物攝入量,例如柑橘類水果、堅果等;減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攝取。

加強免疫力鍛鍊

透過運動可以提高身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減少過敏的發生。建議每週進行至少三次有氧運動,每次持續30分鐘以上,如快走、跑步、游泳等。

藥物預防治療

藥物預防治療主要是透過口服抗組織胺藥來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從而減輕過敏症狀。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勝克敏(Cetirizine)片、氯雷他定(Loratadine)等抗組織胺藥物以預防過敏反應。

若過敏症狀嚴重或持續不緩解,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並完善相關檢查以便獲得適當的診斷和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