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性心臟衰竭:充血性心衰與缺血性心衰

分類: 心臟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13
本文介紹了充血性心衰和缺血性心衰的診斷及處理方式。充血性心衰側重於減輕心臟負擔,如限制鈉攝入,而缺血性心衰則強調恢復心肌血液供應,如冠脈擴張術。在充血性心衰中,利尿劑可用於緩解水腫,而硝酸酯類藥物可幫助開啟阻塞的冠狀動脈。對於兩者均要預防並控制潛在病因,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等。

本文介紹了充血性心衰和缺血性心衰的診斷及處理方式。充血性心衰側重於減輕心臟負擔,如限制鈉攝入,而缺血性心衰則強調恢復心肌血液供應,如冠脈擴張術。在充血性心衰中,利尿劑可用於緩解水腫,而硝酸酯類藥物可幫助開啟阻塞的冠狀動脈。對於兩者均要預防並控制潛在病因,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等。

充血性心衰和缺血性心衰

充血性心衰是由於心臟負荷過重導致液體瀦留和呼吸困難,而缺血性心衰則由心肌供血不足引起,需緊急醫療干預。

充血性心衰是由於長期的心臟負荷過重,如高血壓、瓣膜病等,導致心肌肥厚、心室擴張,進而影響心臟泵血功能。缺血性心衰則是由於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使心肌血液供應減少或中斷,長時間會導致心肌細胞死亡,進一步損害心臟收縮和舒張功能。充血性心衰的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夜間陣發性呼吸急促、水腫等;缺血性心衰的症狀包括胸痛、胸悶、心悸以及疲勞感加劇。

常規的心血管檢查包括心電圖、超音波心動圖、胸部X光片和血液生化檢查。特殊情況下可能需要進行核素心肌顯像、磁共振成像等。充血性心衰的治療通常包括利尿劑以減輕水腫,例如呋塞米(Furosemide),以及改善心肌代謝的藥物,如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缺血性心衰的治療主要是恢復心肌血流,常用藥物有硝酸酯類,如單硝異山梨酯(Isosorbide mononitrate),以及抗凝藥,如阿斯匹靈(Aspirin)。

患者應避免過度勞累,保持充足睡眠,合理飲食,限制鈉鹽攝入,以減輕心臟負擔,促進病情穩定。

慢性充血性心臟衰竭

慢性充血性心臟衰竭患者可以遵醫囑使用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β感受器拮抗劑、醛固酮感受器拮抗劑、心臟再同步化治療等方法治療。如果症狀無改善或加重,應立即就醫。

利尿劑

利尿劑透過促進體內鈉離子排出而減少液體瀦留,常用藥物如呋塞米(Furosemide)、氫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等。該類藥物有助於緩解心臟衰竭患者的水腫及呼吸困難等症狀,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包括卡托普利(Captopril)、益壓穩(Enalapril)等,每日口服一次,劑量需依據醫囑調整。這類藥物能降低血壓、減輕心臟負荷,長期使用可預防心肌重構,適用於慢性心臟衰竭伴有高血壓者。

β感受器拮抗劑

β感受器拮抗劑主要有舒壓寧(Metoprolol)、康肯膜衣錠(Bisoprolol)等,起始劑量較低,逐漸增加至有效劑量。此藥能夠減慢心率、減弱心肌收縮力,從而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心臟衰竭患者的生存率。

醛固酮感受器拮抗劑

醛固酮感受器拮抗劑有螺內酯(Spironolactone)、迎甦心(Eplerenone)等,通常為口服給藥,每日一次。此類藥物具有排鈉瀦鉀的作用,幫助改善水鈉瀦留狀態,改善心臟衰竭患者的預後。

心臟再同步化治療

心臟再同步化治療是一種植入式醫療器械,需要專業醫生操作,在區域性麻醉下完成。該技術利用電刺激同步化左右心室的收縮,改善心臟衰竭患者的症狀和生活品質。

患者應定期監測體重變化,因為充血性心臟衰竭患者可能因液體瀦留導致體重快速增加。建議患者採取低鹽飲食,每天攝入不超過5克食鹽,以減少水腫的發生。

收縮性心衰和舒張性心衰的區別

收縮性心衰和舒張性心衰的區別在於心臟負荷增加、心肌順應性降低、心臟充盈壓增高、心室充盈受損、心排血量減少。

心臟負荷增加

收縮性心衰是由於長期的心臟負荷增加導致的,如高血壓、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等;而舒張性心衰則多見於急性或快速進展性的疾病,如急性心肌梗塞。

心肌順應性降低

收縮性心衰時,心肌順應性降低,即心肌對壓力變化的響應減弱;而舒張性心衰則是由於心肌順應性增強,導致心室壁擴張受限,從而影響心室的充盈和射血功能。

心臟充盈壓增高

當患者存在收縮性心衰時,心臟充盈壓會升高;但舒張性心衰患者的左心室充盈壓可能正常或輕度升高。

心室充盈受損

對於收縮性心衰,心室充盈受到限制,這會影響心室的充盈速度和程度;而在舒張性心衰中,心室充盈並未受到明顯限制。

心排血量減少

收縮性心衰會導致心排血量下降;而舒張性心衰通常不會引起嚴重的心排血量下降。

心臟衰竭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建議定期監測血壓和心率,以早期發現並處理這兩種型別的差異。

心臟衰竭分類

心臟衰竭根據其發生速度可分為急性心臟衰竭和慢性心臟衰竭,而慢性心臟衰竭又可分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以及全心衰竭。

心臟衰竭是由於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導致的心臟泵血能力下降。分類包括急性與慢性,前者多由急性心肌傷害引起,後者則涉及長期心臟負荷增加。急性心臟衰竭表現為呼吸困難、水腫,而慢性可伴隨疲勞、體重增加等。不同型別的症狀差異在於起因和持續時間。

診斷心臟衰竭可能需要超音波心動圖以評估心臟結構和功能,還可透過胸部X光片、利鈉肽水平檢測等輔助判斷。治療策略依據心臟衰竭型別調整,如急性者需緊急醫療干預,包括藥物治療如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以及機械支援手段。慢性可透過生活方式改變如戒菸來管理。

建議定期體檢,特別是對於存在心血管風險因素的人群,可以及時發現並處理潛在的問題。

心衰血壓會升高還是降低

心臟衰竭時通常會出現血壓升高的情況。其可能與心臟負荷增加、神經體液調節異常有關。

1. 心臟衰竭時,由於心肌受損導致心臟泵血功能下降,此時為了維持血液循環,心臟需要更大的力量來對抗阻力,因此會導致收縮壓上升。

2. 當心臟衰竭發生時,身體處於一種應激狀態,交感神經系統被啟用,這會引起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啟動,從而促使體內分泌醛固酮增多,這種賀爾蒙具有強烈的保鈉排鉀作用,使細胞外液容量增加,回心血量增多,左室充盈壓力增高,進而引起舒張期心室壁張力增高和順應性減低;同時也會刺激腎上腺皮質分泌類固醇,該類賀爾蒙能夠促進蛋白質分解代謝,並且增強兒茶酚胺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這些都間接地促進了血壓水平的提高。

3. 高血壓本身又可以加重心臟衰竭的症狀,如呼吸困難、水腫等。這是因為高血壓會使心臟負擔進一步加重,心肌需氧量增加,容易誘發或加重心絞痛發作;此外,長期存在的高血壓還會導致心臟結構改變,如左心室肥厚、主動脈硬化等,這些病變也會影響心臟的功能。

4. 血管內血液流速加快,血管擴張,可能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增加,而動脈粥狀硬化是多種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礎之一,包括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臟病、腦中風等。

5. 長期的心臟衰竭控制不佳可能會引發肺動脈高壓,嚴重時可導致右心室肥厚甚至右心室功能不全,進一步發展為全心衰竭。

針對上述情況,建議進行定期體檢以監測血壓變化,對於存在高血壓及心臟衰竭病史者尤為重要。日常生活中還應注意飲食調理,避免高鹽食物攝入過多,以免加重水鈉瀦留,加劇血壓上升的情況。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