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了創傷性腦損傷的診斷與治療。創傷性腦損傷是由外力引起的腦部傷害,常伴隨意識障礙、頭痛、嘔吐等症狀。針對此類患者,照護要點包括顱內壓監測、亞低溫治療、抗炎治療、神經營養因子治療、高壓氧治療等。在照護過程中,應密切觀察患者的意識狀態和生命體徵變化,以確保其安全。
創傷性腦損傷病人照護重點
創傷性腦損傷病人照護的要點是顱內壓監測、亞低溫治療、抗炎治療、神經營養因子治療、高壓氧治療等。在護理過程中,應密切觀察患者的意識狀態和生命體徵變化,以確保其安全。
顱內壓監測
透過置入導管至患者大腦內部來持續監測顱內壓力,並將數據傳輸至監護儀顯示。通常在手術後立即開始。此措施用於評估顱內壓是否增高及變化趨勢,指導臨床處理決策。對於有顱內壓增高的TBI患者至關重要。
亞低溫治療
採用物理降溫方法如頭部冰帽、體表散熱裝置等,在特定時間段內將核心體溫控制在32-36℃範圍內。治療時間依醫囑而定。低溫狀態可減少神經細胞代謝率,延緩其死亡程序;適合於急性期TBI伴廣泛腦損害的患者。
抗炎治療
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或激素類藥物抑制發炎反應,例如布洛芬(Ibuprofen)、地塞松(Dexamethasone)等。TBI後發炎反應加劇可能導致進一步腦損傷,抗炎治療有助於減輕這種效應。適用於存在明顯發炎表現的病例。
神經營養因子治療
透過口服或注射神經營養因子藥物,如甲鈷胺(Mecobalamin)、維他命B12片等,補充受損神經所需的營養物質。神經營養因子能夠促進神經元存活與再生,輔助功能恢復。針對存在運動障礙或感覺異常的TBI患者效果顯著。
高壓氧治療
在封閉環境裡給予超過大氣壓的氧氣吸入,一般為每日一次,每次約90分鐘。高壓氧能提高血氧含量並改善組織供氧不足狀況;對防止腦水腫也有一定作用。適合於開放性顱腦外傷或伴有嚴重感染等情況時使用。
除上述措施外,還需定期評估患者的意識水平和生命體徵,及時發現並處理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同時應保持患者安靜休息,避免劇烈活動,以免加重腦部傷害。
創傷性腦損傷定義
創傷性腦損傷是指由於外部力量作用導致的腦組織結構和功能損害,通常伴有意識障礙、頭痛、嘔吐等症狀。
創傷性腦損傷是由外力引起的腦部軟組織與顱骨的機械衝擊,導致腦膜血管破裂出血、水腫等繼發性損害。這些傷害可能導致神經細胞功能障礙甚至死亡,影響大腦正常的生理活動。創傷性腦損傷的症狀包括頭痛、噁心、嘔吐、意識喪失、昏迷、瞳孔異常、肢體癱瘓等。
診斷創傷性腦損傷時,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CT掃描、MRI成像、腦電圖、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等影像學檢查以評估腦部狀況。治療措施可能包括控制顱內壓增高、抗炎鎮痛藥物如布洛芬(Ibuprofen)、對症支援治療以及康復訓練。嚴重情況下可能需要手術干預,例如去骨瓣減壓術。
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睡眠,促進身體恢復。
創傷性腦損傷照護
創傷性腦損傷的照護可以採用顱內壓監測、亞低溫治療、神經營養藥物、抗癲癇藥物、肢體功能康復訓練等方法進行治療。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應立即就醫以評估病情。
顱內壓監測
顱內壓監測是透過放置在患者頭骨內的傳感器來持續測量顱腔內部壓力的一種方法,通常需要住院並在麻醉下進行。此措施有助於識別顱內高壓狀態並採取相應處理措施,防止進一步加重腦損傷。對於存在顱內壓增高的創傷性腦損傷患者至關重要。
亞低溫治療
亞低溫治療通常採用物理降溫手段如頭部冰帽、體表散熱裝置等,在重症監護病房條件下執行;目標溫度管理一般為32-36℃,維持至少24小時。研究顯示,亞低溫可減少神經元死亡、抑制發炎反應及氧化應激,從而保護腦組織免受進一步損害。適用於急性期後仍處於高代謝狀態的嚴重腦損傷病例。
神經營養藥物
神經營養藥物包括腦蛋白水解物片、甲鈷胺(Mecobalamin)等口服或靜脈注射形式給予,具體用法依醫囑而定。這些藥物能夠促進神經再生、修復受損神經細胞,對因外傷導致的功能障礙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抗癲癇藥物
抗癲癇藥物主要包括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片等,需依據醫師處方進行規律服用。這類藥物能有效預防由創傷性腦損傷引起的繼發性癲癇發作,保障患者安全並促進其恢復過程中的平穩過渡。
肢體功能康復訓練
肢體功能康復訓練應在專業康復師指導下進行,包括被動關節活動度練習、肌力訓練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等。此類訓練旨在提高患側肢體血液循環,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並且還可以促進神經功能恢復,進而達到減輕偏癱程度的目的。
在實施上述治療措施的同時,建議定期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況,以支援其身體恢復。必要時,營養支援可能包括腸外或腸內營養補充劑。
創傷性腦損傷症狀
創傷性腦損傷可能表現為意識障礙、頭痛、噁心、嘔吐和眩暈等症狀。這些症狀表明可能存在嚴重的腦部傷害,應立即就醫以進行評估和治療。
意識障礙
意識障礙是指由於大腦功能受損導致個體對外界刺激缺乏正常反應。創傷性腦損傷可能直接干擾大腦皮層的功能活動,影響信息處理和整合。意識障礙可能涉及多個認知過程,包括覺醒狀態、注意力、意識水平等。
頭痛
當頭部受到外力衝擊時,顱內壓會隨之增高,此時可能會出現頭痛的症狀。顱內壓增高的原因是由於腦組織移位、血腫形成或者腦水腫引起的。疼痛通常位於前額或兩側太陽穴區域,嚴重程度可因個體差異而異。
噁心
噁心可能是由腦幹或前庭系統受損引起的神經反射。這些結構參與調節消化道運動和平衡感覺,其傷害可能導致不適感。噁心常伴有腹部不適或食慾減退,但不一定會導致實際嘔吐。
嘔吐
創傷性腦損傷後,顱內壓力變化會導致嘔吐中樞興奮,從而引發嘔吐反應。嘔吐中樞位於延髓,負責協調胃腸蠕動和胃排空。嘔吐通常發生在劇烈頭痛之後,且可能伴隨口乾舌燥等症狀。
眩暈
眩暈是由於耳石症、梅尼爾氏症等原因導致的內耳淋巴迴流受阻,使身體產生錯覺的現象。內耳與前庭系統密切相關,其功能異常會影響空間定向能力。眩暈多表現為頭暈、失衡感,有時會出現視覺旋轉或環境旋轉的感覺。
針對上述症狀,建議進行頭顱CT掃描以評估是否有結構性傷害,還可透過MRI成像來確定是否存在軟組織傷害。對於創傷性腦損傷,應遵循醫囑進行適當的藥物治療,如抗癲癇藥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鈉注射液等。患者平時應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以免加重病情。
創傷性腦損傷治療
創傷性腦損傷的治療包括顱內壓管理、控制出血、預防繼發性損害、維持生命支援和康復訓練。具體措施需根據患者情況制定個性化方案。
顱內壓管理
降低顱內壓力是防止進一步神經功能損害的關鍵。主要包括限制液體攝入、使用利尿劑如呋塞米(Furosemide)以及開骨瓣減壓等方法來緩解壓力。
控制出血
對於伴有明顯血腫或持續活動性出血者, 補充凝血因子包, 如新鮮冷凍血漿及纖維蛋白原濃縮物等可幫助止血並減少再次出血風險。
預防繼發性損害
在初始評估後立即啟動腦保護策略以減輕繼發性腦損傷。常用措施有低溫治療核心溫度< 34℃ 和代謝支援療法。
維持生命支援
確保氧合充足、血壓穩定,並密切監測心肺功能及相關指標變化。必要時進行機械通氣或循環輔助以維持身體基本生理需要。
康復訓練
早期開始認知和運動康復有助於促進神經恢復及功能重建。內容包括但不限於言語訓練、物理治療和職業康復等綜合干預手段。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