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了大腿後側及小腿內側的主要穴位及其臨床應用。大腿後側穴位可治療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和下肢痿軟麻木,而小腿內側穴位則主要用於治療婦科疾患。選取穴位時應考慮個體差異,並遵循中醫辨證施治原則。
大腿後側穴位
大腿後側穴位分佈為:
1.承扶穴位於臀橫紋線與髂脊中點連線的交點處。
2.殷門穴在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半膜肌之間凹陷中取穴。
3.委中穴位於膕窩橫紋正中,在膕橫紋上0.5寸處取穴。
4.委陽穴位於膕橫紋外側端下0.5寸處取穴。
5.崑崙穴位於足部外踝後下方凹陷處與跟骨結節連線的中點。
大腿內側的穴位
大腿內側的穴位有血海、箕門、陰陵泉、衝門、橫骨等。這些穴位在臨床上可用於治療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和下肢痿軟麻木。
血海
位置:屈膝成90°,可以在髕底內側端上2寸處觸控到該穴位。
主治:月經不調、經痛等婦科病以及皮膚病。
箕門
位置:位於腹股溝外側端上方3寸處。
主治:疝氣、睾丸腫脹等男性病症以及排尿障礙。
陰陵泉
位置:屈髖使膝關節儘量彎曲,在脛骨內側髁下方凹陷處可找到此穴。
主治:水腫、洩瀉等消化道問題以及腰腿痠軟。
衝門
位置:在髂前上棘與恥骨結節連線的中點處取之。
主治:便秘、痔疾等肛腸疾病以及帶下異常。
橫骨
位置:平臥位時可在臍下4指幅寬處觸及該穴位。
主治:遺精、陽痿等男科疾病以及產後惡露不止。
選取上述穴位進行針灸需由專業醫生操作,以免引起不良後果。若需要長期使用,請務必諮詢醫師以確保安全有效。
大腿上的穴位
大腿上的穴位有血海、風市、陰陵泉、梁丘和衝門。這些穴位在臨床上可用於治療下肢酸脹、疼痛等不適症狀。
血海
血海位於屈膝時膕橫紋內側端與股骨內上髁連線中點處凹陷中,具有養血活血的功效,在醫生指導下按摩或針灸此穴可以緩解經痛、閉經等情況。
風市
風市穴位於大腿外側,取坐位垂足伸直的狀態下,從臀部最高點往下推至膝蓋時,再向上推至一個橫指寬的位置即是該穴位所在之處,主治風溼痺症、中風癱瘓等病症。
陰陵泉
陰陵泉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踝下方凹陷處,按揉此處能夠輔助改善腹脹、腹瀉等症狀。
梁丘
梁丘穴位於髕底上緣上方兩寸處,屈膝時肌肉隆起處為標誌,對於胃痛嘔吐、腸絞痛有一定作用。
衝門
衝門穴位於腹股溝內側端上方二橫指處,患者可自行觸控到腹壁上的動脈搏動位置即為此穴,適當刺激有助於緩解便秘的情況。
上述提及的所有穴位均需由專業人士進行操作,若需要長期使用,則建議提前諮詢專業醫師的意見。另外,如果自身對以上穴位存在過敏反應,則應避免對其進行搔抓或觸碰,以免誘發皮膚瘙癢、紅腫等不良表現。
大腿外側穴位
大腿外側穴位有風市、中瀆、陽關、陰市以及梁丘。這些穴位在臨床上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需要由專業醫生進行針灸操作。
風市
位置:位於股骨大轉子與髖臼上緣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作用:常用於治療下肢痿痺、麻木等病症。
中瀆
位置:在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1橫指食指處取穴。
主治作用:多用於緩解腰痛、下肢痠軟無力等症狀。
陽關
位置:髕底外下方凹陷處,當腓骨頭前緣直下一寸處取穴。
主治作用:適用於治療膝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等情況。
陰市
位置:在膕橫紋內側端,半腱肌肌腱與半膜肌肌腱之間。
主治作用:對於改善肌肉勞損引起的酸脹和疼痛有一定的幫助。
梁丘
位置:在骸前區,當犢鼻下3寸,脛前肌與_頭長肌間凹陷處取穴。
主治作用:可輔助治療胃痛、腹脹、便秘等消化系統疾病。
上述穴位若需使用時應嚴格遵循醫囑進行操作,以免引起不良後果。此外,在日常生活中還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坐姿習慣,避免久坐不動或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以減少對腿部的壓力和負擔。
小腿內側穴位
小腿內側穴位分佈如下:
1.三陰交位於足內踝尖上4橫指處脛骨後緣凹陷中。
2.血海穴位於屈膝成直角時,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內側肌隆起處。
3.陰陵泉在脛骨內側髁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
4.地機穴位於人體的小腿肚正中央下方的位置。
5.承山穴在腓腸肌兩肌腹交界處,也就是平常說的“屁股”中間那個窩兒裡。
這些穴位需要由專業醫生進行按摩或針灸,請勿自行操作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風險。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