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了骨質疏鬆症的症狀及診斷方法。骨質疏鬆症患者可能會出現乏力、易於疲勞、腰背痠痛、身高縮短、駝背等典型症狀,但也有一些非典型症狀如骨折後長期疼痛、負重困難等。X光檢查可以顯示骨密度降低,CT掃描可評估椎體高度是否丟失,而MRI可用於排除其他潛在病因。
骨量峰值
骨量峰值通常在20-30歲之間達到。
骨質疏鬆症病理學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代謝性骨骼疾病,其病理學特徵是骨量減少和骨微結構破壞,導致骨脆性增加和易發生骨折。該病與骨形成減少、骨吸收增加以及骨重建失衡有關。
骨質疏鬆症的病理機制主要涉及骨組織的吸收大於形成,導致骨密度降低和骨微結構受損。這可能是由於骨髓幹細胞功能障礙、破骨細胞活性增強以及成骨細胞活性減弱引起的。骨質疏鬆症的症狀可能包括身高縮短、駝背、疼痛、乏力等。此外,患者還可能出現骨折風險增加的情況,特別是在脊柱、髖部和手腕處。
診斷骨質疏鬆症通常需要進行雙能X光吸收法DXA測量骨密度、血清鈣濃度測定、尿羥脯氨酸排洩率檢測等。必要時,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基因檢測以評估個體對疾病的遺傳易感性。治療骨質疏鬆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生活方式干預。常用藥物有維生素D、鈣劑、二磷酸鹽類、降鈣素類等;生活方式干預則包括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和避免吸菸酗酒。
骨質疏鬆症患者應保持適度的日曬,以促進皮膚合成維生素D,有助於改善骨質狀況。同時,定期複查,監測病情變化,及時發現並處理併發症。
肌肉骨骼骨折
骨折部位觸控有壓痛、叩擊痛,還可能伴有異常活動。
當骨折發生時,由於骨髓腔內壓力急劇升高,刺激周圍神經末梢,會引起明顯的壓痛點。此外,骨折端會刺激周圍的軟組織,引起明顯觸痛。而異常活動是因為骨折端不穩定,受到輕微外力就可能導致移位。
在某些情況下,如嚴重的開放性骨折或神經傷害,疼痛可能會減輕或缺失,但仍然存在骨折的存在。這可能是由於大量的血液供應被破壞或神經受損導致感覺減退。
面對肌肉骨骼骨折,應避免移動受傷肢體以減少進一步傷害,並及時就醫評估嚴重程度。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