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腸症候群:症狀表現、檢查、病因、治療

分類: 過敏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14
本文介紹了過敏性腸症候群。該疾病症狀包括腹痛、腹瀉、腹部壓痛、噁心、嘔吐等,並伴有消化不良或食物不耐受。針對該病的診斷方法涉及多種檢查,如血常規、糞便常規和培養、食物不耐受檢測、小腸鏡檢查以及腹部超音波檢查。其成因多樣,可能由食物不耐受、藥物過敏、環境因素暴露、遺傳易感性以及免疫系統異常反應引起。

本文介紹了過敏性腸症候群。該疾病症狀包括腹痛、腹瀉、腹部壓痛、噁心、嘔吐等,並伴有消化不良或食物不耐受。針對該病的診斷方法涉及多種檢查,如血常規、糞便常規和培養、食物不耐受檢測、小腸鏡檢查以及腹部超音波檢查。其成因多樣,可能由食物不耐受、藥物過敏、環境因素暴露、遺傳易感性以及免疫系統異常反應引起。

過敏性腸症候群症狀表現

過敏性腸症候群的症狀表現為腹痛、腹瀉、腹部壓痛、噁心、嘔吐等,可能伴有消化不良或食物不耐受。如果症狀持續或加重,建議及時就醫以確定診斷並獲得適當治療。

腹痛

腹痛是由於身體免疫系統對食物不耐受產生過度反應,導致腸道平滑肌痙攣和發炎。疼痛通常位於臍周或下腹部,可能伴隨排便或排氣而緩解。

腹瀉

腹瀉是由食物不耐受引起的消化道黏膜水腫和通透性增加所致。患者可能會出現水樣便或糊狀便,每日排便次數增多。

腹部壓痛

腹部壓痛可能是由胃腸壁的發炎或水腫引起,當觸診時會感到疼痛。壓痛點通常位於肚臍周圍或下腹部,按壓時可加劇腹痛。

噁心

噁心是因為食物不耐受引發的胃腸道功能紊亂,導致胃部不適。患者可能會經歷口腔苦感、厭食等症狀,嚴重時可能導致嘔吐。

嘔吐

嘔吐是身體為了排出有害物質的一種防御機制,嘔吐物中可能包含未消化的食物或黃色膽汁。嘔吐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但常在進食後發生,且可能伴有腹部不適。

針對過敏性腸症候群的症狀,可以進行血常規、大便常規以及過敏原檢測等。治療措施包括抗組織胺藥物如勝克敏(Cetirizine)或氯雷他定(Loratadine),重症情況下可能需要類固醇藥物(Corticosteroids)治療。患者應避免已知過敏食物,保持規律飲食習慣,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以減少症狀發生。

過敏性腸症候群的檢查

過敏性腸症候群的檢查可能包括血常規、糞便常規和培養、食物不耐受檢測、小腸鏡檢查以及腹部超音波檢查。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進行相關檢查和確診。

血常規

通過觀察白血球計數、嗜酸性粒細胞比例等指標,判斷是否存在感染或發炎反應。採集靜脈血樣,在無菌條件下離心分離後送檢,通常需要空腹進行。

糞便常規和培養

可幫助識別消化系統中是否有寄生蟲感染或其他異常情況。收集新鮮糞便樣本並送往實驗室進行顯微鏡下分析以及細菌培養。

食物不耐受檢測

確定可能引起過敏性腸症候群發作的食物不耐受原。抽血後醫生會將血液標本送到專業機構進行分析,結果通常需等待幾天才能出來。

小腸鏡檢查

直接觀察小腸內部狀況,尋找可能存在的病變位置。由經驗豐富的內視鏡醫師執行,在全身麻醉下完成整個過程。

腹部超音波檢查

評估腹部器官結構及功能是否正常。無需特殊準備,躺在檢查床上接受探頭掃描即可。

以上各項檢查均應在空腹狀態下進行,以確保準確性。患者應避免進食含有可能引發過敏反應食品至少8小時。

過敏性腸症候群病因

過敏性腸症候群的病因可能包括食物不耐受、藥物過敏、環境因素暴露、遺傳易感性以及免疫系統異常反應。針對不同的病因,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建議患者及時就醫以確定具體原因並接受適當治療。

食物不耐受

食物不耐受是由於身體對某些食物產生過度免疫反應,導致腸道通透性增加,使原本不應進入體內的物質如蛋白腖等大分子蛋白質進入血液循環中,誘發IgE介導的超敏反應。 針對該病因,可採用皮膚點刺試驗進行診斷,然後透過避免攝入已知引起症狀的食物來緩解症狀。

藥物過敏

藥物過敏是因為個體對特定藥物產生免疫應答,觸發I型過敏反應,導致出現過敏性腸症候群的症狀。 治療藥物過敏通常涉及停用致敏藥物並使用抗組織胺藥、類固醇藥物(Corticosteroids)或其他針對特定型別過敏反應的藥物進行治療。

環境因素暴露

過敏性腸症候群可能由環境中存在的一些化學物質或微生物刺激所誘發。這些物質可以啟用身體的免疫系統,產生過度的發炎反應,進而引發一系列消化道症狀。 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去除潛在的環境誘因,例如家庭中的塵蟎、寵物毛髮或花粉,以及使用抗組織胺藥和類固醇藥物(Corticosteroids)以減輕症狀。

遺傳易感性

遺傳易感性指的是個體攜帶某種基因變異,使得其更容易對特定的過敏原產生過敏反應。這可能導致免疫系統錯誤地將某些食物或物質識別為威脅,並啟動過激的免疫應答。 鑑於遺傳因素的作用,建議定期進行家族史調查,特別是對於有相關病史的家庭成員。此外,還可以考慮進行基因檢測,以評估個體對特定過敏原的易感性。

免疫系統異常反應

免疫系統異常反應是指身體對正常無害的物質產生過度的免疫應答,從而引發過敏性腸症候群等一系列症狀。 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組織胺藥、類固醇藥物(Corticosteroids)等非處方藥物進行治療,如勝克敏(Cetirizine)、普賴鬆(Prednisone)等。

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飲食調整,避免食用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如牛奶、雞蛋等。必要時,建議進行血常規、便常規、胃鏡檢查以及過敏原測試,以便更好地瞭解病情和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過敏性腸症候群治療

過敏性腸症候群的治療可能包括飲食調整、抗組織胺藥、類固醇藥物(Corticosteroids)治療以及腸道微生物療法。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者加重,應儘快就醫以獲得專業評估和治療。

飲食調整

透過減少攝入可能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如乳製品、雞蛋、堅果等,以及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品,來緩解症狀。特定食物過敏可能導致胃腸功能紊亂,進而引發過敏性腸症候群的症狀。飲食調整可減少這些食物對患者的潛在致敏作用。

抗組織胺藥

根據醫囑選擇適當的非處方或處方抗組織胺藥物,按說明書指示使用。抗組織胺藥能有效阻斷組織胺感受器,減輕由組織胺引起的瘙癢、紅腫等症狀。對於輕度至中度症狀有明顯效果。

類固醇藥物(Corticosteroids)治療

口服或注射類固醇藥物(Corticosteroids)藥物,劑量和療程需遵醫囑執行。類固醇藥物(Corticosteroids)具有強大的抗炎作用,能夠迅速控制過敏反應導致的發炎。適合於嚴重症狀或急性發作時使用。

腸道微生物療法

透過補充有益菌株或改善消化系統環境來調節腸道微生態平衡,具體方法包括益生菌製劑、發酵食品等。腸道微生物失衡可能是過敏性腸症候群發生的原因之一;恢復正常微生態環境有助於減輕症狀並促進康復。

患者應避免接觸已知過敏原,以免加重症狀。同時,保持充足睡眠,有助於身體修復和免疫力提升,幫助病情恢復。

過敏性腸症候群飲食推薦有哪些?

過敏性腸症候群的飲食調整需注意避免攝入可能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適量食用燕麥、糙米、扁豆、菠菜和青花菜等食物。如果症狀持續或加重,應諮詢專業醫生或營養師進行指導。

燕麥

燕麥富含膳食纖維,能夠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秘症狀。但過多攝入可能會導致腹脹、腹瀉等不適症狀。

糙米

糙米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可延緩胃排空速度,有助於控制食慾。長期過量攝入可能導致消化不良等問題。

扁豆

扁豆中含有的植物蛋白可以作為蛋白質來源之一,補充人體所需的氨基酸。但是對扁豆過敏的人士不宜食用,以免引起皮膚瘙癢、紅腫等過敏反應。

菠菜

菠菜富含維生素A、C及鐵質,適量攝取可增強免疫力並預防貧血。然而高纖維含量可能引發腸胃道不適,因此不建議大量食用。

青花菜

青花菜富含抗氧化物質,能幫助清除體內自由基,減緩衰老過程。不過某些人群可能存在對其特定成分不耐受情況,需謹慎食用。

對於過敏性腸症候群患者而言,關鍵在於避免已知過敏原。同時應保持均衡飲食,避免過度依賴單一食物或食品組合。定期進行食物日記記錄個人反應,以便更好地瞭解自身對不同食物的反應。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