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了心律不整在中醫中被稱為心悸,並描述了其症狀及可能的原因。雖然沒有直接針對心律不整的穴位,但透過刺激內關穴、神門穴、三陰交穴等穴位可以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心律不整中醫叫什麼
心律不整中醫一般叫心悸。心悸是指患者自覺心慌,心跳過快、過慢,或者是跳動不規則等。心悸發病原因可能與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勞逸失度、久病體虛等有關,患者可能會出現心慌、胸悶、頭暈目眩等症狀。
飲食不當
如果患者長期飲酒、吸菸,可能會對心臟造成一定的刺激,從而引起心悸的症狀。建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避免吸菸、酗酒,還需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例如辣椒、花椒或者是芥末等,以免導致症狀加重。
情志失調
如果患者長期精神壓力過大,或者是情緒過度緊張,可能會導致情志失調,從而引起心悸的症狀。建議患者可以適當進行運動,例如慢跑、爬山等,有助於排解壓力,保持情緒穩定。必要時,患者也可以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柴胡舒肝丸、逍遙丸等中成藥進行調理。
勞逸失度
如果患者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或者是經常熬夜,可能會導致身體過度疲勞,從而引起心悸的症狀。建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久病體虛
如果患者本身存在久病體虛的情況,可能會導致心神失養,從而引起心悸的症狀。建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適當進食富含營養的食物,如雞蛋、牛奶等,同時還可適當進行運動,如慢跑、打太極等,有助於加強免疫力,改善病情。必要時,患者也可以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中成藥進行調理。
建議患者及時就醫,可以透過心電圖檢查、心臟彩色超音波檢查等方式明確診斷。對於心律不整的患者,建議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心律錠(Propranolol)、鹽酸心舒平(Verapamil)等藥物進行治療。對於心肌炎的患者,則可以遵醫囑使用克流感(Oseltamivir)、雷巴威林(Ribavirin)等藥物進行抗病毒治療。
心律不整的中醫診斷是怎麼樣的
心律不整在中醫上稱為心悸。心悸的中醫診斷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判斷,心悸的常見證型包括心虛膽怯證、心血不足證、陰虛火旺證、心脾兩虛證和心腎不交證等。
心虛膽怯證
心虛膽怯證是指由於心氣虧虛,無力鼓動血液執行,導致血液不能正常執行,從而出現心悸、失眠、多夢、容易驚醒等症狀。建議患者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安神溫膽丸、安神定志丸等藥物進行治療。
心血不足證
心血不足證是指由於心血不足,無力濡養心臟,導致心臟功能異常,從而出現心悸、失眠、多夢、面色蒼白等症狀。建議患者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養血安神丸、歸脾丸等藥物進行治療。
陰虛火旺證
陰虛火旺證是指由於陰液虧虛,水不制火所致的虛熱證,症見心煩不寐、口燥咽乾、盜汗遺精、兩顴潮紅、小便短黃、大便乾結等。建議患者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藥物進行治療。
心脾兩虛證
心脾兩虛證是指心血不足和脾氣虛皆有的症候,症見心悸、失眠、多夢、頭暈、神疲乏力、食少、腹脹、便溏。建議患者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歸脾丸、人蔘健脾丸等藥物進行治療。
心腎不交證
心腎不交證是指腎陰不足,心火相對偏盛所表現的症候,症見心煩、失眠、多夢、頭暈耳鳴、腰膝痠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建議患者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六味地黃丸、交泰丸等藥物進行治療。
另外,建議患者及時就醫,根據不同的證型進行對症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治療心律不整的穴位有哪些
通常沒有治療心律不整的穴位的說法,但輔助治療心律不整的穴位一般有內關穴、神門穴、三陰交穴等。
內關穴
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具有寧心安神、理氣止痛的功效,可以用於緩解心悸、心律不整等症狀,也可以輔助治療高血壓、失眠等疾病。
神門穴
神門穴是手少陰心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具有鎮靜安神、通經活絡的功效,可以用於緩解心律不整等症狀,也可以用於輔助治療失眠、癲狂等疾病。
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是足厥陰肝經穴位,位於小腿內側,在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的後方,具有健脾益氣、調理衝任、寧心安神的功效,可以用於緩解心悸、失眠、便秘等症狀,也可以用於治療早洩、遺精等疾病。
除以上穴位外,還可以在膻中穴、心俞穴、勞宮穴等穴位進行輔助治療。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以免出現不良影響,如果出現不適症狀,建議患者及時就醫。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