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表性胃炎:中成藥、按摩部位、中醫西醫治療

分類: 消化道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15
本文介紹了淺表性胃炎患者可以考慮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內關穴、足三里穴、神闕穴、太衝穴、胃俞穴等穴位進行按摩。

本文介紹了淺表性胃炎患者可以考慮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內關穴、足三里穴、神闕穴、太衝穴、胃俞穴等穴位進行按摩。

淺表性胃炎伴糜爛吃什麼中成藥

淺表性胃炎伴糜爛可以吃胃蘇顆粒、胃康靈膠囊、蒲元和胃膠囊等中成藥進行治療,能夠有效的改善病情。

胃蘇顆粒

胃蘇顆粒屬於一種比較常見的中成藥,其主要成分為紫蘇梗、香附等中藥材,能夠起到理氣消脹和胃止痛的效果,可以用來改善淺表性胃炎伴糜爛引起的消化不良、胃部疼痛的症狀。

胃康靈膠囊

胃康靈膠囊主要成分為白芍、三七、甘草、茯苓等中藥材,可以起到和胃止痛的效果。能夠有效的緩解淺表性胃炎伴糜爛引起的胃脘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

蒲元和胃膠囊

蒲元和胃膠囊主要成分為延胡索、香附、乳香等中藥材,能夠起到行氣和胃止痛的效果,可以用來改善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疾病,也可以用來緩解淺表性胃炎。

除此之外,淺表性胃炎伴糜爛還可以吃香砂養胃丸、胃炎寧顆粒等中成藥進行調理,患者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藥物,避免進行選擇。

淺表性胃炎按摩哪個部位

一般情況下,建議淺表性胃炎患者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內關穴、足三里穴、神闕穴、太衝穴、胃俞穴等穴位進行按摩。若出現不適症狀,建議患者及時就醫治療。

1.內關穴:該穴位位於前臂掌側,在腕橫紋上2寸,尺側兩肌腱之間。具有寧心安神、鎮驚止痙的功效,適用於治療心跳過快、胸悶、心痛、嘔吐等症狀。對於淺表性胃炎引起的腹脹、噁心、酸液逆流等症狀也有一定的輔助療效。

2.足三里穴:該穴位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脛骨旁開一橫指處。具有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導滯和血、舒筋利節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胃痛、嘔吐吞酸、腸鳴便秘、癲狂、失眠、水腫等情況。如果淺表性胃炎患者出現上述不適症狀,則可以在專業醫師的操作下透過按摩足三里穴來進行調理。

3.神闕穴:該穴位位於臍區,在肚臍中央。具有培元固本、回陽救脫、和胃理腸的功效,主治洩痢、繞臍腹痛、脫肛、小便難等病症。若患者存在淺表性胃炎,並伴有腹瀉、食慾不振的情況時,也可以遵醫囑配合進行艾灸或按揉該穴位的方式進行治療。

4.太衝穴:位於足背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的凹陷處,該穴位具有平肝熄風、疏肝解鬱的功效,對於緩解淺表性胃炎引起的胃痛、嘔吐等症狀也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5.胃俞穴:位於人體的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一橫指的地方,該穴位具有溫通經絡、和胃健中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胃痛、吞酸、呃逆等不適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每個患者的體質不同,病情嚴重程度不同,因此具體選穴也需要因人而異。建議患者及時就醫,在中醫師辨證論治後,遵循醫囑選用合適的穴位進行治療。

淺表性胃炎看中醫還是西醫好

淺表性胃炎的患者只要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不管看中醫還是看西醫都是比較好的。如果選擇中醫治療,醫生可能會開一些中藥或中成藥治療疾病,但是治療速度上可能會比較慢。如果選擇西醫治療,醫生可能會開一些西藥,但是在治療速度上會比較快。

淺表性胃炎主要與幽門螺杆菌感染有一定關係,也可能是長期不良的飲食習慣導致的。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一些中成藥進行改善,比如溫胃舒膠囊、香砂養胃丸等。如果是幽門螺杆菌感染引起的,建議採取西醫的方法進行治療,可在醫生指導下採取四聯療法進行治療,常用藥物阿莫西林(Amoxicillin)、阿奇黴素(Azithromycin)、奧美拉唑(Omeprazole)、枸櫞酸鉍鉀等。

建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科學飲食,改掉不良飲食習慣。飯前便後要洗手,吃飯的時候要使用公筷。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需要積極到醫院就診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