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癱:針灸後好轉跡象、耳根後疼痛、取穴方法

分類: 中醫與草藥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15
本文介紹了面癱針灸後的恢復跡象以及面癱期間針灸與貼敷治療的聯合應用問題。若症狀持續或加重,應儘快就醫以獲得適當的治療。

本文介紹了面癱針灸後的恢復跡象以及面癱期間針灸與貼敷治療的聯合應用問題。若症狀持續或加重,應儘快就醫以獲得適當的治療。

面癱針灸後好轉的跡象

面癱針灸後好轉的跡象,主要包括面部肌肉活動障礙減輕、眼瞼閉合不全緩解、口角歪斜消失、流口水減少、耳後疼痛減輕等。

面部肌肉活動障礙減輕

面癱通常是面部神經受損導致的,可能會使患者出現口角歪斜、講話漏風等情況。患者在進行針灸治療後,可以使面部的肌肉得到放鬆,從而出現面部肌肉活動障礙減輕的情況。

眼瞼閉合不全緩解

如果患者的面癱症狀比較嚴重,可能會使眼瞼部位的肌肉失去控制,從而出現眼瞼閉合不全的情況。在進行針灸治療後,患者的眼瞼閉合不全的症狀通常會有所緩解。

口角歪斜消失

面癱患者在進行針灸治療後,可以促進面部的血液循環,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達到改善疾病的效果。如果患者的口角歪斜症狀有所緩解,一般提示患者的病情在逐漸好轉。

流口水減少

面癱患者可能會出現口角向一側歪斜的情況,在進行針灸治療後,上述症狀會得到緩解,流口水的情況也會逐漸減少。

耳後疼痛減輕

如果面癱患者出現耳後疼痛症狀,在進行針灸治療後,一般會減輕。因為在進行針灸治療後,可以促進面部的血液循環,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減輕區域性的發炎反應,從而緩解疼痛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針灸治療對於面癱只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患者還需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甲鈷胺(Mecobalamin)、維生素B1等營養神經的藥物進行治療。如果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其他不適症狀,還需要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面癱針灸後耳根後疼痛

面癱患者針灸後耳根後疼痛可能是針灸刺激造成,但也可能是患者本身就患有外耳道炎引起,建議患者到醫院進行全面檢查,明確診斷後再對症處理。

針灸刺激

由於在採用針灸治療顏面神經麻痺時,可能需要針灸患者耳後的穴位進行治療,可對於區域性產生刺激,容易導致患者出現針灸後耳根後疼痛的症狀,但大多比較輕微,可自行減輕或消失,不必特殊治療。但患者針灸治療後需要注意區域性皮膚的清潔、乾燥,還要注意區域性保暖,以免加重面癱症狀。

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一般是指發生於外耳道皮膚及皮下組織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耳癢及耳內分泌物增多等,部分患者還可伴有耳根後疼痛的症狀。如果患者本身就存在外耳道炎,加上針灸的刺激,可能會加重其發炎反應,出現針灸後耳根後疼痛。對於外耳道炎的患者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外用抗生素藥物進行治療,例如耳復欣點耳液(Ofloxacin Ear Drops)、洛美沙星(Lomefloxacin)等,若外用藥物的治療效果不佳,患者還可考慮口服抗生素或者是靜脈注射抗生素。

面癱針灸和貼膏藥可以一塊進行嗎

面癱的針灸和貼膏藥是否可以一塊進行,一定要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才能確定。

針灸是一種中醫治療疾病的手段,可以透過針刺、艾灸等方式,能夠刺激穴位,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疾病引起的不適症狀。貼膏藥是一種中醫治療疾病的手段,可以透過貼敷療法,將藥物滲透到皮膚組織,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針灸一般是用來疏通經絡,膏藥一般是外用藥,兩者是沒有衝突的,如果同時進行是有增強疏通經絡散結的作用。在治療期間,建議飲食健康同時注意針灸後及時保暖,堅持運動,增強自身體質,注意勞逸結合。

面癱,屬於中醫“口僻”的範疇,多由於素體陰虧,或體弱氣虛引起陰虛、血少、筋脈失養或風寒上擾於面部而致。患者出現一側面部額紋變淺或消失、眼裂變大、眼瞼閉合不緊、口角下垂歪斜。面癱的中醫辨證分型有非常多,具體可以分為風寒外襲、脾虛溼盛、正氣不足、風熱侵襲、痰熱腑實、肝腎虧虛、瘀血阻滯以及肝膽溼熱、肝氣鬱結還有肝陽上擾等等。這些中醫辨證分型能夠透過中藥方劑的形式對面癱進行針對性的治療。還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透過睛明穴、太陽穴等來對於面癱部位進行對症處理,這樣效果會比較顯著。

建議患者在治療期間需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以免影響藥物的治療效果。另外,患者還需要注意避免在治療時使用電子產品,如手機、電腦等,以免導致病情加重。

面癱針灸如何取穴

面癱一般指的是顏面神經麻痺。顏面神經麻痺針灸取穴一般情況下可以取地倉穴、頰車穴、太陽穴、風池穴、翳風穴等穴位。

地倉穴

顏面神經麻痺可能是由於外感風邪、經絡痺阻等原因引起的,患者可能會出現口角歪斜、講話漏風等症狀。地倉穴位於面部,在面部口角的外側0.4寸,上直對瞳孔,具有舒經活絡、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用於治療口眼歪斜,流涎,眼瞼瞤動等病症。

頰車穴

頰車穴位於面部,下頜角前上方,耳下大約一橫指,咀嚼時肌肉隆起時出現的凹陷處,具有傳輸胃經精微物質上行頭部的作用,可以用於治療牙痛,顏面神經麻痺,腮腺炎,下頜關節炎等病症。

太陽穴

太陽穴位於頭部,在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中,具有升清降濁的功效,可以用於治療頭痛、耳鳴、耳聾、口眼歪斜、面痛等病症。

風池穴

風池穴位於頸後部,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上端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具有疏風清熱、醒腦開竅的功效,可以用於治療頭痛、目眩、目赤腫痛、中風、癲癇等病症。

翳風穴

翳風穴位於耳垂後方,乳突與下頜骨之間凹陷處。翳風穴具有息風開竅的功效,可以用於治療耳鳴、耳聾、中風、口眼歪斜、牙關緊閉等病症。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穴位需由專業的醫生進行操作,非專業人士不要盲目嘗試,以免操作不當對身體造成傷害。如果患者針灸後出現不適症狀,建議及時前往醫院就診治療。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