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脹氣:艾灸部位選擇、艾灸後反應、是否繼續艾灸

分類: 消化道健康 编辑: 39健康網 時間: 2024.03.15
本文介紹了艾灸是一種傳統的中醫療法,透過溫熱刺激經絡、腧穴來調整氣血陰陽。其操作簡單,但需由專業中醫師指導,並非人人適用。對於存在消化不良等問題者,若在進行過程中出現胃脹氣等不適感,則應停止治療並諮詢醫師。

本文介紹了艾灸是一種傳統的中醫療法,透過溫熱刺激經絡、腧穴來調整氣血陰陽。其操作簡單,但需由專業中醫師指導,並非人人適用。對於存在消化不良等問題者,若在進行過程中出現胃脹氣等不適感,則應停止治療並諮詢醫師。

胃脹氣不消化艾灸哪個部位好

胃脹氣、不消化,當屬於虛寒型的證型時,可以艾灸三陰交穴、足三里穴、中脘穴等部位。中醫認為胃脹氣多與胃病日久,脾胃失健有關,或者是溼濁、痰瘀內蘊,阻滯氣機所致。艾灸療法是藉助艾葉的藥理作用,及燃燒時火的熱力,給人體以溫熱刺激,透過經絡及腧穴起到強身健體、治療疾病的目的。

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為足太陰脾經的穴位,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具有調和氣血、通經活絡、健脾和胃、消食、通經止痛、寧心安神等作用,所以艾灸三陰交穴可緩解胃脹氣、消化不良等情況。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人體重要的穴位之一,屬足陽明胃經,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適當刺激足三里穴可以健脾祛溼、生髮胃氣的作用,可以用於治療胃痛、胃脹、便秘、消化不良、洩瀉、痢疾等疾病,所以胃脹氣、不消化可以透過艾灸足三里穴治療。

中脘穴

中脘穴位於上腹部,是任脈上的一個穴位,位於胸骨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主要作用是調和脾胃、溫中補氣。對於脾胃不和導致的胃脹氣、消化不良、腹脹、便秘等病症,艾灸中脘穴都有一定的療效。

艾灸穴位雖然具有通經活絡、治療疾病等作用,但是艾灸不當可能會燙傷皮膚或引起上火等反應,一般建議在專業醫師操作下進行艾灸。

艾灸後反而胃脹氣還繼續做嗎

通常情況下,艾灸後反而胃脹氣一般不建議繼續做,以免加重不適症狀。

艾灸主要是透過燃燒艾絨,並利用其產生的艾熱,刺激人體穴位或特定部位,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一種方法。患者在艾灸後可能會導致區域性皮膚出現紅腫、瘙癢等不適症狀,還可能會伴有胃脹氣的情況。如果患者在艾灸後出現胃脹氣的情況,可能是由於艾灸時胃部受到熱氣刺激所引起,一般不建議繼續進行艾灸,以免加重胃脹氣的情況,不利於身體健康。患者可以透過腹部按摩、適當飲用溫水等方式,促進胃腸道蠕動,改善胃脹氣的情況。

建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避免在空腹的狀態下進行艾灸,以免引起胃腸道不適的情況。另外,患者在艾灸後還需要注意多喝溫水,可以緩解不適症狀。

#部分藥物尚未在所有地區上市,‌僅供參考‌#

#網站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精彩文章